汉画像石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bin0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众多汉代没有留下姓名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蹴鞠乐舞图

  目前,我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彬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前3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资料显示,现已发现汉画像石10000块左右,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汉画像石的发展时代和地区分布都有轨迹可循。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叶,即国家财力、势力最为雄厚发达的时期;西汉末至东汉初是画像石的发展期,地点分布以河南、山东、湖北为主;东汉中晚期是画像石的全盛期,山东、河南南阳画像石在此时臻于繁荣,其他各地也开始流行画像石,并较快形成地方风貌;东汉末年,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受重大破坏,画像石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全面而迅速地走向衰微。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其思想和物质方面的基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汉初统治者热衷于神仙传说,追求长生不老、永享极乐。当神仙不可见、长生不可得时,他们又迷上了“死即再生”的观念,希望生时享尽人世欢娱,死后还能继续。于是,墓室成了墓主生前生活环境的缩影。另一方面,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而行孝的大端,又无过于养生,生极其欲,死更厚葬。《后汉书·荀淑传》记载,“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以视天下莫遗其亲”。花费千万为死者建造墓、阙、祠堂是孝的表现。《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可见在当时,生养的情况不重要,只要死葬能竭尽全力,并将花费数目刻于石上,以告生者、死者,就被看成是至孝的行为。这是汉画像石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汉初休养生息70年,终于迎来汉武帝刘彻统治的全盛时期,雄厚的财富积累使得厚葬蔚成风气。铁器时代的到来,也为汉代雕造画像者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工具。这是汉画像石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车骑出行、乐舞杂技、六博对弈、驰逐狩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将这些内容汇总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的物质基础。
  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勛、贞节烈女、殉国刺客顶礼膜拜的同时,对成神为仙也充满热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天上、地下的一切神灵都非常敬重。在汉画像石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无所不包的,无怪乎鲁迅先生要赞叹汉画像石艺术“深沉博大”。
  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有传说的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鸟、九尾狐、灵芝、麒麟、羽人等。这些画像石,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总之,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汉画像石多为富有的墓主及其家属,与画工、石匠集体创作的艺术作品。墓主和家属提出自己的预想目标和构思,画工和石匠则围绕这个目标和构思进行创作。画像石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是:先由画师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绘出线勾的图画底稿,然后由石工按画稿加以雕镂刻画,最后还要由画工进行彩绘。最能表现汉画像石艺术特征的,是古代匠师们那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
  这种雕刻技法综合来看主要有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阴线刻,即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以单线刀刻画出人物、动物及其他图像,其拓片效果基本是白线条;第二种为平底浅浮雕,也称减地浅浮雕,刻法是在磨制好的石面上先将画像凸出,然后将画像轮廓外减地,即将画像外的空白部分全部剔掉磨平,使图像呈平面凸起状;第三种是有横斜纹衬底的凿纹减地浅浮雕,其技法基本与第二种相同,只是在图像外减地时留下一些平行或斜向凿纹,更增加了画像的装饰效果。
  汉画像石在构图上,常是不分远近的,所用的透视是散点式的;后世用的俯瞰透视法在汉画里也已出现,一直到今天,在中国画中还有很大的势力。在布局上不留白,常以小的物件填塞其间,使画面多样而充实。这一点和唐宋文人画所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因而被后来的文人画弃之不用,只在民间艺术里有所保留。
  在形象塑造上,汉画像石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因此画面上常可看出线条的弹力和感情的紧张。汉画像石的这种线条的弹力,在后世渐渐消失,柔和逐步取代了雄健,那种泼辣、野性的画风逐步丧失殆尽。
迎宾宴饮图
其他文献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是最帅气的神祇,他是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的后代。神话中说,宙斯的妻子赫拉得知勒托怀孕后非常生气,她不准勒托在大地上生育,并且阻碍生育女神艾莉西雅到达勒托的身边。勒托痛苦万分,最后还是海神波塞东心生怜悯(当然这也可能是宙斯暗中的旨意),在海洋中升起一座小岛,供勒托生育,勒托生下了月亮女神狄安娜和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也是奥林匹斯山诸神中颇为帅气的一位,西方人至今喜欢将相貌帅气
白玉童子牧牛摆件 清  古人常通过自然万物寄托自己的情怀,这甚至也可以看作是诗歌题材中最为悠远的一种传统。因此,李白以《田园言怀》抒发自己远离仕途回归农耕生活的向往:“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贾谊忠心为汉,却被贬谪三年;班超万里出使西域,却只是得到一个定远侯。倒不如返璞归真,做个农夫,在山水田园中牧牛耕读,多自在啊。而当苏轼想到退仕后有机会隐居阳羡时,他也即兴写了这样一首
《韩非子·外储说》中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着然不售,酒酸。”这里的“帜”即是指酒旗。“县帜甚高”说明当时的店家已经用高悬酒旗的方式来招徕生意了。  幌子的基本功能有三个:一是广告宣传,通过不同形制的幌子宣传自己,吸引顾客购物;二是引导消费,使人们走在街上可以根据幌子选择店铺;三是幌子有很强的装饰性,好的幌子往往如一件艺术品,上面绘制着各种吉祥图案和祥禽瑞兽,
陈新长  1972年10月出生于甘肃通渭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开办了嘉峪关市“汉字书写公益讲堂”,创设嘉峪关市“兰亭书院”,获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一般来说,美有两种:具体的和抽象的。具体的美是客观事物本身或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的美,抽象的美是寓于形式之内或隐于形式之后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考中进士,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由于仕途上的顺利,他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书画上来。董其昌笔致清秀中和,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恬静。董其昌的书法取法晋唐,遍临诸家,自成一格。与此同时,在书法理论上,董其昌提出了诸多观点,如“似奇反正”“字须熟后生”“书画唯甜熟不可救药”“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等。其书法天真烂漫,简淡自然,在明代书坛可谓首屈一指。
丝路上的使者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他和副手们曾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天竺和于阗等西域各国,还带回许多国家的使者。从此之后,丝绸之路上使节往来,遂成常态。  我国古代专门有一类描绘域外国度及国内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朝觐的画作,称为“职贡图”。“职贡图”以描绘各国进贡使团形象为主,呈现远人来朝的盛况,为后人留下当时各国服饰、风俗、特产等第一手视觉资料,也展现出古代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
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迄今保留了1000多座大小不等的寺观建筑和地上遗址,除了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后土圣母庙、稷益庙等数以千计的寺观壁画,民间还有更为常见的墓葬壁画。相比久负盛名的山西寺观壁画,墓葬壁画这一类特殊的随葬品,此前却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中国现存壁画主要分为两大类:地上的寺观壁画和地下的墓葬壁画。山西博物院馆藏墓葬壁画包含有北齐、
李成 1977年出生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擅长银器制作。现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工艺大师、制壶大师,丽江“鹤匠堂”主创。  28年,从辍学养家的少年到专攻银器的匠人;28年,从白手起家到颇有成就;28年,从籍籍无名到在圈内声名鹊起。正如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8年时间只专注一件事,李成终于迎来破茧时刻。少年辍学,学艺养家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
Nendo独创新作 向埃舍尔作品致敬  近日,位于墨尔本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GV)举办了一场极具开创性的展览,展览展出了荷兰艺术家M.C.埃舍尔(M.C.Escher)以及与其呼应的著名日本设计工作室Nendo的作品。  Nendo围绕展览展开的研究与设计过程设计了一个全新的物品系列,该系列也将与其它展品共同展出。经过多次试验,作品从最开始的纸质仿制品逐渐进化成11个黑白漆面金属材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