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活动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的出台,开创了体育课程教学领域的新时代,探究式学习成为了体育与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激趣引题,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虽然课的开头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但是教师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他们的心灵,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伊始,趣味生”,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投掷教学时,先提前布置让学生准备一个练习投掷的器械,很多学生到上课时拿来了响炮、沙包、乒乓球和纸飞机等。我先设计一个课题“怎样才能加快挥臂速度”,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器械进行练习。于是,“啪啪”的响炮声、翩翩飞舞的纸飞机和五彩缤纷的乒乓球等交织成一体,学生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我趁机引导他们观察和体会投掷动作的要领,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在乐中学,在学中探,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好的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生来说,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创设情境。通过借助直观手段和故事情节以及分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和运动。例如,在教学“武术”部分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中国功夫》的歌曲,铿锵有力的歌声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功夫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也激起了他们学习中国功夫的浓厚兴趣。再如,在带领学生进行耐力跑时,我设计了“解放军激情越野”和“追赶敌军”活动,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扮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长跑的积极性,避免了单调跑步的枯燥和乏味。
  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4—6人为一组,就相关疑难问题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相互启发,相互研讨,在自己尝试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思维上的交流。如在教学生花样跳绳时,我没有直接给学生做示范,而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去探索、练习和尝试一些新花样。各小组的学生们在整个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全情投入,一项简单的跳绳运动被演绎得五花八门。极速跳、绳中绳、三角绳等新玩法让人眼花缭乱,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最后,我和同学们还评选了表现特别突出的小组,如“花样小组”“速度小组”等。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既加深了学生在竞争、协同行为中的乐趣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中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很强。对他们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仅靠课内的探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延伸到课外,与阳光体育活动和运动会等相结合,还可组织学生组建各种运动兴趣小组,开展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踢毽子等一系列有趣的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多种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亚运会、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等赛事的东风,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观看并了解各类运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我们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让自主探究伴随学生的成长,让体育教学成为学生乐于参与而又有意义的活动。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写作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基本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意识,更新教育理念,注意培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励学生乐于习作,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快乐作文 写作动力 评价 写作情趣    一、激发写作情趣,快乐中作文  学生练习作文,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作文是一种言语
摘要:语文以前称之为国文,是继承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的进行,过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语文教学,而有效教育则符合教学规律,能够满足现代语文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语文教学改革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概念的提出由来已久,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