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希望中国游客以一种开放的胸怀看到日本的先进之处,看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文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穿越时空的隧道,很多旅游者在日本首都东京走马观花实地感受以后,常常觉得东京不过尔尔,并没有想像中的国际大都市的气派。就现代建筑而言,东京的高度似乎比不上上海,宽度也及不上北京。
但是,东京有秩序、很清洁,人们有礼貌,在很多细微处体现了现代化。中国国家旅游局驻日本首席代表张西龙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浮光掠影看,中国北京、上海与日本东京差不多,但是在很多细微的地方是有差距的,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最后从整体上就有很大的距离了。
“希望中国游客以一种开放的胸怀看到日本的先进之处,看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文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张西龙说。
东京人:我爱电车
飞机掠过太平洋,在日本本州岛和太平洋自然形成的浦贺水道的上空转了一个弯,便飞临天然避风的东京湾。
和中国北京方方正正的城市规划不同,东京几乎没有正南正北的概念。城区内岔路很多,即使一些主干道也是七转八转,几乎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大马路。即使是方向感很强的人,在东京住了几年,走出家门时,脑海中的地图常常还是一片空白。对于一般的旅游者来说,“迷失东京”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如果乘坐电车或者是地铁,则要方便得多。只要你记得走家门口最近的车站,到东京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通过坐电车找回来,实在太远的地方也无非就是要多换乘几次电车而已,而在东京换乘电车或者地铁十分方便。在东京、品川、新宿、上野、池袋等地,JR电车、地铁线十分密集,比如JR山手线,从早晨5:00发车到晚上12点多,基本上两三分钟就是一列电车,而且发车准时,时间精确到分钟。如果坐地铁线,东京都范围内,几乎任何一个地方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都不会超过20分钟,而且不要出站,通过换乘电车或者是地铁,就可以到东京的任何地点。
日本轨道交通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出口数量多,一些大地铁站的出口多达几十个,许多出口直接通向当地的著名设施、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使人们出行十分方便。比如东京丸之内线的霞关站是日本多个政府部门的聚集地,这个站台的很多出口几乎直接通到办公楼下,因而在这些部门上班的人不用出地铁站就可以直接到办公室。如此方便的设计,自然减少了人们开车上下班的意愿。
在轨道交通车站还配套有完善的服务措施。比如东京车站周边的地下区域,有日本最大的商业街,那里有近200家店铺,十分热闹。最有特点的当属东京的地下图书馆。东京地下书库有八层,设计人员从地面引入自然光,在地下工作如同在地面上工作一样舒适。另外,即便是外国人乘坐轨道交通也十分便利。几乎每一个大的车站各种标牌都同时用日文、中文、英文、韩文四种文字际注,非常清晰齐备,同时配有简单的图画,让人一目了然。
和使用私家车相比,轨道交通不仅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而且舒适安全、准点快捷。车厢内空调开放,冬暖夏凉也十分舒适。即使是大热天,车厢内也很凉爽照样可以西装革履。同时,由于车次十分密集,也没有必要挤车。如果不是赶上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一般都有很多的空座。
对于西欧等国家出现的针对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恐怖行为,日本方面有关管理者加大了反恐力度。首先是加大了对车站的录像监控的力度,同时加强了人员巡查,另外也与车站内的各种服务设施的工作人员加强了协作,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反恐工作网。从目前来看,日本轨道电车反恐措施还算是比较得力的。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轨道公共交通成为东京市民的优先选择。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东京大都市圈现轨道交通线约3000公里,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2000多万人次,担当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在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小汽车仅为6%。可以说,在东京政府优先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也成为绝大多数东京市民的优先选择。
乘坐电车是许多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山手线则更因为历史较早,打上了日本人情感的印记。很多的文学作品、电视剧都与山手线有关。实际上电车在日本十分发达已经延伸到了乡村。日本的公交发达,还体现在种类繁多,比如连接日本四岛往来穿梭的新干线、世博会期间名古屋的磁悬浮、在东京新桥到台场的无人驾驶程控电车等等。
狭窄的东京为什么不堵车
东京一方面公交发达,但另一方面也是名副其实的汽车之都。
从成田机场出发,高速公路腾空而起绵延几十公里,经东关东道、首都高速可以一路开进市区。马路上的汽车以日本本土产的丰田、本田、日产最多,也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最新款的汽车,豪华气派排气量较大的轿车如法拉利、劳斯莱斯偶有所见。
由于日本人崇尚节约,日本各大汽车厂家如丰田、马自达、铃木纷纷推出自己的小排量车型,甚至欧美一些国际品牌汽车也加强了其在日本市场的“本土化进程”。
一向豪华气派、宽大舒适的奔驰、宝马以及通用汽车在日本市场似乎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瘦身”和“减肥”,在保留其精良品质的同时,其车体明显变小,排气量也变小了。据了解,目前日本市场由于汽车厂家下工夫,一些小排量车不仅省油灵活,而且安全系数高车型时尚,成为许多大排量车望尘莫及的顶尖科技的结晶,年轻人中购买微型车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另外,日本东京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特大城市,由于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因而尽管东京市民相对收入较高,但是买私车的没有想像的多,东京街头的行驶速度远比想像中快。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刚到东京时,一个星期天和同事驾车行驶在东京街头,发现路上车辆远远少于想像。同事介绍说,尽管日本是汽车王国,但是汽油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尤其是停车费非常昂贵,因此很多东京人对车的需求并不强烈,而且相当大比例的东京人家中有车也并不常开,平时办事、上下班时一般都会尽量利用城市公交系统,只是在必需时才会出动自己的“爱车”。
在东京驾车,还有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日本是一个规则较为严格因而效率比较高的国家,而且国民对于规则比较自觉。比如过马路时,红灯就是红灯,绿灯就是绿灯,该你走时就快速通过,不该走时即使是红灯没有人也不要抢道。堵车时超车道空了一个车道,但是排队的车一般都不会逆向行驶抢道。也许正因为如此,东京道路虽然较窄拥挤,但是一般上路的车速都很快,特别是在过十字路口时,速度可以说是国内的几倍。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
东京的“现代化”程度,更体现在 对于传统的珍视。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到了日本,如果能够赶上看樱花,才能感受到一个真正的日本。《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今年4月到东京时,正赶上东京樱花迎风盛开,新宿御园举行了一年一度有东京驻外使节与外国记者参加的赏樱“花见会”。
新宿御园大约有500棵樱树,此时都迎风怒放,从远处眺望就像一片片云霞。樱花中,以纯白色居多,但偶尔也夹杂着一些粉红色的樱花,颜色稍浓一点的叫“关山樱”,颜色稍淡一点的叫“八重红枝垂”。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粉红色的樱花。樱花的花瓣很细小,花瓣与花瓣之间似乎区别不大,但是花瓣紧密地挨在一起,共同在风中飘浮。
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七天,而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也只有16天左右。新宿御园内的樱花怒放,显得格外热烈、纯洁,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很多的樱花已经在怒放中调谢了,风一吹,一朵朵细小的、圆圆的花瓣便离开了枝头,在风中漫天飞舞,撒满了樱花树下的土地。如果能身临其境目睹此情此景,可以亲身感悟到樱花生命的短暂。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在东京的驻外使节、外国记者短暂的两个小时的观赏以后,新宿御园内大大小小的樱树下、樱花前后,几乎就完全是日本人的身影了。东京人带上亲属,邀上友人,携带简单的菜肴,在樱花树下铺上毯子席地而坐,边赏樱、边畅饮。一位日本朋友引用了日本著名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话说,日本人看樱花,会想起诸多往事。
浅草香火旺
东京与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亚洲大城市的另外一点不同是,神社和寺院在城市占据了重要位置,数量之多出乎一般中国人的想像。
东京浅草寺一带则是日本东京传统风格保存较为完整的地方。浅草寺创建于公元628年,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庙。由于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将浅草寺指定为德川幕府的朝拜场所,因此这里商贾如云,一度繁荣昌盛。时至今日,浅草仍然作为代表古江户文化的一个缩影和旅游胜地,迎接来自日本及世界各地的游客。
走近浅草寺时,大门门前悬挂着一盏巨大的灯笼,上书黑底白边的“雷门”二字,因此浅草寺的正门就称之为雷门,雷门左右是风神和雷神。这种建筑结构还有寺内的观音、五重塔以及香火、香炉等等,对中国人而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这里还透着一股和式建筑的简约。据说,浅草寺每年新年元旦前后,前来朝拜的香客也是人山人海。
浅草还是日本大众文化的发样地,浅草寺外面有一条300多米长的小道,道路两侧是一排排自江户时代延续下来的大小店铺,出售日本最具特色的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晶、民间工艺品、和服以及日本人喜食的小吃等。这些特色的装扮使这里充满着浓郁的江户风情。
和浅草相比,一般的神社和寺院则要安静得多。但日本人经常要在神社里为结婚、生育,交通安全、升学等进行祈祷和祝福,因而这些神社和寺院似乎都在宁静中有旺盛的人气。材料十分讲究、造型华美的大理石雕成的墓碑和一根根细长的、记载着先辈名字的竹片以及墓碑前虔诚的祷告,几乎是每一个神社和寺院的风景。同时,寺院在占地、布局,还有装饰以及寺院和神社在城区的星罗棋布上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信仰、对于精神、对于代代传承的一种态度。
和谐社区惠比寿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东京的住处附近,有一个高尚社区惠比寿花园:社区内非常安静,家家都在绿树环抱之中,家家有车、别墅,是东京有名的高尚住宅区。
但在记者看来,这里真正的看点是,社区没有大门,没有保安,围墙也很矮,仅仅是个装饰,门的两侧分别写上男主人与女主人的名字,这便是门的作用了。可以说,正是在惠比寿,记者感受到来东京以后最深的震撼。在上海、北京,如果要找惠比寿花园这样的两栋高楼和花园广场是并不难的,但是,要找到这样的一个没有围墙的社区恐怕还是有些困难的。
我们住的这里位于涩谷,是个闹市区,东京首都高速的入口处就在我们旁边,我们可以24小时感受到巨大的滚滚车流,但就是在这样的闹市区,鸟类却能与人和谐相处。从这些鸟的叫声中,可以听出有相当多的种类。在客流量相当大的惠比寿车站,车站外面竟然还有许多鸽子,毫不忌惮行人,离行人很近,但是行人除了欣赏以外也没有追逐。
这样多的鸟类,则可以想像东京的植被率有多高了。推开住宿的窗户,绿树见缝插针似地长满遍及你视线的地方,墙壁上、道路旁、自家的庭院,都栽满了树。日本的富足和情趣从自家的庭院是可以看出来的。有树、有花,充满着生活情趣——有钱以后的生活方式可能值得中国人学习。
东京的人口众多,分摊的绿色与蓝天是有限的,但是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分摊时大大超过这个平均数。在分摊公共资源的时候,在东京是一种加法。
东京并不大于上海,但东京的GDP目前数倍于上海,从总体上来讲,东京杂而不乱,不求大但求强有力道,正如我们常常看到的和式建筑,表面含蓄内敛,但内心却充满躁动。千万别小看了东京,这个城市需要仔细看。
穿越时空的隧道,很多旅游者在日本首都东京走马观花实地感受以后,常常觉得东京不过尔尔,并没有想像中的国际大都市的气派。就现代建筑而言,东京的高度似乎比不上上海,宽度也及不上北京。
但是,东京有秩序、很清洁,人们有礼貌,在很多细微处体现了现代化。中国国家旅游局驻日本首席代表张西龙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浮光掠影看,中国北京、上海与日本东京差不多,但是在很多细微的地方是有差距的,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最后从整体上就有很大的距离了。
“希望中国游客以一种开放的胸怀看到日本的先进之处,看到另外一个国家的文明,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张西龙说。
东京人:我爱电车
飞机掠过太平洋,在日本本州岛和太平洋自然形成的浦贺水道的上空转了一个弯,便飞临天然避风的东京湾。
和中国北京方方正正的城市规划不同,东京几乎没有正南正北的概念。城区内岔路很多,即使一些主干道也是七转八转,几乎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大马路。即使是方向感很强的人,在东京住了几年,走出家门时,脑海中的地图常常还是一片空白。对于一般的旅游者来说,“迷失东京”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如果乘坐电车或者是地铁,则要方便得多。只要你记得走家门口最近的车站,到东京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通过坐电车找回来,实在太远的地方也无非就是要多换乘几次电车而已,而在东京换乘电车或者地铁十分方便。在东京、品川、新宿、上野、池袋等地,JR电车、地铁线十分密集,比如JR山手线,从早晨5:00发车到晚上12点多,基本上两三分钟就是一列电车,而且发车准时,时间精确到分钟。如果坐地铁线,东京都范围内,几乎任何一个地方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都不会超过20分钟,而且不要出站,通过换乘电车或者是地铁,就可以到东京的任何地点。
日本轨道交通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出口数量多,一些大地铁站的出口多达几十个,许多出口直接通向当地的著名设施、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使人们出行十分方便。比如东京丸之内线的霞关站是日本多个政府部门的聚集地,这个站台的很多出口几乎直接通到办公楼下,因而在这些部门上班的人不用出地铁站就可以直接到办公室。如此方便的设计,自然减少了人们开车上下班的意愿。
在轨道交通车站还配套有完善的服务措施。比如东京车站周边的地下区域,有日本最大的商业街,那里有近200家店铺,十分热闹。最有特点的当属东京的地下图书馆。东京地下书库有八层,设计人员从地面引入自然光,在地下工作如同在地面上工作一样舒适。另外,即便是外国人乘坐轨道交通也十分便利。几乎每一个大的车站各种标牌都同时用日文、中文、英文、韩文四种文字际注,非常清晰齐备,同时配有简单的图画,让人一目了然。
和使用私家车相比,轨道交通不仅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而且舒适安全、准点快捷。车厢内空调开放,冬暖夏凉也十分舒适。即使是大热天,车厢内也很凉爽照样可以西装革履。同时,由于车次十分密集,也没有必要挤车。如果不是赶上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一般都有很多的空座。
对于西欧等国家出现的针对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恐怖行为,日本方面有关管理者加大了反恐力度。首先是加大了对车站的录像监控的力度,同时加强了人员巡查,另外也与车站内的各种服务设施的工作人员加强了协作,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反恐工作网。从目前来看,日本轨道电车反恐措施还算是比较得力的。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轨道公共交通成为东京市民的优先选择。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东京大都市圈现轨道交通线约3000公里,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2000多万人次,担当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在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小汽车仅为6%。可以说,在东京政府优先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也成为绝大多数东京市民的优先选择。
乘坐电车是许多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山手线则更因为历史较早,打上了日本人情感的印记。很多的文学作品、电视剧都与山手线有关。实际上电车在日本十分发达已经延伸到了乡村。日本的公交发达,还体现在种类繁多,比如连接日本四岛往来穿梭的新干线、世博会期间名古屋的磁悬浮、在东京新桥到台场的无人驾驶程控电车等等。
狭窄的东京为什么不堵车
东京一方面公交发达,但另一方面也是名副其实的汽车之都。
从成田机场出发,高速公路腾空而起绵延几十公里,经东关东道、首都高速可以一路开进市区。马路上的汽车以日本本土产的丰田、本田、日产最多,也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最新款的汽车,豪华气派排气量较大的轿车如法拉利、劳斯莱斯偶有所见。
由于日本人崇尚节约,日本各大汽车厂家如丰田、马自达、铃木纷纷推出自己的小排量车型,甚至欧美一些国际品牌汽车也加强了其在日本市场的“本土化进程”。
一向豪华气派、宽大舒适的奔驰、宝马以及通用汽车在日本市场似乎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瘦身”和“减肥”,在保留其精良品质的同时,其车体明显变小,排气量也变小了。据了解,目前日本市场由于汽车厂家下工夫,一些小排量车不仅省油灵活,而且安全系数高车型时尚,成为许多大排量车望尘莫及的顶尖科技的结晶,年轻人中购买微型车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另外,日本东京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特大城市,由于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因而尽管东京市民相对收入较高,但是买私车的没有想像的多,东京街头的行驶速度远比想像中快。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刚到东京时,一个星期天和同事驾车行驶在东京街头,发现路上车辆远远少于想像。同事介绍说,尽管日本是汽车王国,但是汽油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尤其是停车费非常昂贵,因此很多东京人对车的需求并不强烈,而且相当大比例的东京人家中有车也并不常开,平时办事、上下班时一般都会尽量利用城市公交系统,只是在必需时才会出动自己的“爱车”。
在东京驾车,还有一个比较深的体会是,日本是一个规则较为严格因而效率比较高的国家,而且国民对于规则比较自觉。比如过马路时,红灯就是红灯,绿灯就是绿灯,该你走时就快速通过,不该走时即使是红灯没有人也不要抢道。堵车时超车道空了一个车道,但是排队的车一般都不会逆向行驶抢道。也许正因为如此,东京道路虽然较窄拥挤,但是一般上路的车速都很快,特别是在过十字路口时,速度可以说是国内的几倍。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
东京的“现代化”程度,更体现在 对于传统的珍视。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到了日本,如果能够赶上看樱花,才能感受到一个真正的日本。《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今年4月到东京时,正赶上东京樱花迎风盛开,新宿御园举行了一年一度有东京驻外使节与外国记者参加的赏樱“花见会”。
新宿御园大约有500棵樱树,此时都迎风怒放,从远处眺望就像一片片云霞。樱花中,以纯白色居多,但偶尔也夹杂着一些粉红色的樱花,颜色稍浓一点的叫“关山樱”,颜色稍淡一点的叫“八重红枝垂”。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粉红色的樱花。樱花的花瓣很细小,花瓣与花瓣之间似乎区别不大,但是花瓣紧密地挨在一起,共同在风中飘浮。
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七天,而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也只有16天左右。新宿御园内的樱花怒放,显得格外热烈、纯洁,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很多的樱花已经在怒放中调谢了,风一吹,一朵朵细小的、圆圆的花瓣便离开了枝头,在风中漫天飞舞,撒满了樱花树下的土地。如果能身临其境目睹此情此景,可以亲身感悟到樱花生命的短暂。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在东京的驻外使节、外国记者短暂的两个小时的观赏以后,新宿御园内大大小小的樱树下、樱花前后,几乎就完全是日本人的身影了。东京人带上亲属,邀上友人,携带简单的菜肴,在樱花树下铺上毯子席地而坐,边赏樱、边畅饮。一位日本朋友引用了日本著名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话说,日本人看樱花,会想起诸多往事。
浅草香火旺
东京与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亚洲大城市的另外一点不同是,神社和寺院在城市占据了重要位置,数量之多出乎一般中国人的想像。
东京浅草寺一带则是日本东京传统风格保存较为完整的地方。浅草寺创建于公元628年,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庙。由于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将浅草寺指定为德川幕府的朝拜场所,因此这里商贾如云,一度繁荣昌盛。时至今日,浅草仍然作为代表古江户文化的一个缩影和旅游胜地,迎接来自日本及世界各地的游客。
走近浅草寺时,大门门前悬挂着一盏巨大的灯笼,上书黑底白边的“雷门”二字,因此浅草寺的正门就称之为雷门,雷门左右是风神和雷神。这种建筑结构还有寺内的观音、五重塔以及香火、香炉等等,对中国人而言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这里还透着一股和式建筑的简约。据说,浅草寺每年新年元旦前后,前来朝拜的香客也是人山人海。
浅草还是日本大众文化的发样地,浅草寺外面有一条300多米长的小道,道路两侧是一排排自江户时代延续下来的大小店铺,出售日本最具特色的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晶、民间工艺品、和服以及日本人喜食的小吃等。这些特色的装扮使这里充满着浓郁的江户风情。
和浅草相比,一般的神社和寺院则要安静得多。但日本人经常要在神社里为结婚、生育,交通安全、升学等进行祈祷和祝福,因而这些神社和寺院似乎都在宁静中有旺盛的人气。材料十分讲究、造型华美的大理石雕成的墓碑和一根根细长的、记载着先辈名字的竹片以及墓碑前虔诚的祷告,几乎是每一个神社和寺院的风景。同时,寺院在占地、布局,还有装饰以及寺院和神社在城区的星罗棋布上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信仰、对于精神、对于代代传承的一种态度。
和谐社区惠比寿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东京的住处附近,有一个高尚社区惠比寿花园:社区内非常安静,家家都在绿树环抱之中,家家有车、别墅,是东京有名的高尚住宅区。
但在记者看来,这里真正的看点是,社区没有大门,没有保安,围墙也很矮,仅仅是个装饰,门的两侧分别写上男主人与女主人的名字,这便是门的作用了。可以说,正是在惠比寿,记者感受到来东京以后最深的震撼。在上海、北京,如果要找惠比寿花园这样的两栋高楼和花园广场是并不难的,但是,要找到这样的一个没有围墙的社区恐怕还是有些困难的。
我们住的这里位于涩谷,是个闹市区,东京首都高速的入口处就在我们旁边,我们可以24小时感受到巨大的滚滚车流,但就是在这样的闹市区,鸟类却能与人和谐相处。从这些鸟的叫声中,可以听出有相当多的种类。在客流量相当大的惠比寿车站,车站外面竟然还有许多鸽子,毫不忌惮行人,离行人很近,但是行人除了欣赏以外也没有追逐。
这样多的鸟类,则可以想像东京的植被率有多高了。推开住宿的窗户,绿树见缝插针似地长满遍及你视线的地方,墙壁上、道路旁、自家的庭院,都栽满了树。日本的富足和情趣从自家的庭院是可以看出来的。有树、有花,充满着生活情趣——有钱以后的生活方式可能值得中国人学习。
东京的人口众多,分摊的绿色与蓝天是有限的,但是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分摊时大大超过这个平均数。在分摊公共资源的时候,在东京是一种加法。
东京并不大于上海,但东京的GDP目前数倍于上海,从总体上来讲,东京杂而不乱,不求大但求强有力道,正如我们常常看到的和式建筑,表面含蓄内敛,但内心却充满躁动。千万别小看了东京,这个城市需要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