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6A-149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从而出现心脏功能的一系列变化。健康教育是以病人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病人增进健康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配合治疗与护理,尽快恢复健康的目的。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我们在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48岁~9l岁。平均6l岁;学历:大专12例,中专12例,高中15例,初中8例,小学以下3例。由责任护士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对50例心肌梗死病人分别以急性期和恢复期分期进行了针对性健康教育。结果50例病人中好转29例,治愈20例,死亡1例。通过健康教育,50例病人中有3例因年龄大(最高91岁1例),反应迟钝,文化层次较低,护患沟通效果不佳使健康教育实施未达到目的,其余47例病人能有效地进行沟通,收到了满意效果。
2健康教育
2.1急性期
2.1.1休息与运动指导向病人讲明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同时积极指导病人家属配合治疗,谢绝探视。发病24h内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指导病人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心肌梗死后第5天~第7天可病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做医疗体操,在帮助下如厕、洗澡、试着上下一层楼梯。若有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则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2.1.2饮食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第1周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给应摄入总量的半量,1周后给半流质或软食。心力衰竭病人限制钠盐的摄入。嘱病人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避免饱食引起冠状动脉血量相对减少,多食水果、蔬菜,限制胆固醇、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2.1.3心理指导急性心肌梗死为突发性疾病,病人不仅身体感觉痛苦,而且精神上也受到创伤,心理压力大。因此,医护人员要手勤、眼勤,观察病情细心,解释问题耐心。进行治疗护理时态度和蔼,动作敏捷,使病人有安全感、亲切感。善于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主动了解病人的自觉症状、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用疏导劝慰法做好心理护理。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允许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入监护室时。看到高技术设备和有节奏的监护仪监控声、输液、医生肃穆的眼神和护士快捷的脚步,会使病人感到孤独、恐惧并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造成心理压力。所以,护理人员要告诉病人一些相关疾病知识,使病人适应环境,消除不必要的忧虑。恢复期运用弹性访客的方法,让家属协助病人,给予安慰。
2.1.4氧疗指导向病人解释吸氧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措施之一。合理的吸氧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供氧,缩小梗死范围,减轻心肌损伤。吸氧对减轻呼吸困难、胸痛、发绀以及焦虑、恐惧等也有积极作用,兼有治疗和心理双重效果。一般由鼻腔导管或面罩给氧,氧流量2L/min~5L/min。
2.1.5排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卧床,使消化功能减退,止痛剂的使用抑制胃肠蠕动而易致便秘,加之,不习惯床上排便,造成排便困难。排便时屏气增加的负压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破裂等并发症。因此,护士应指导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急性期可给予缓泻剂,加强腹部按摩,必要时进行低压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可嘱病人食用蜂蜜、香蕉等,注意饮食中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在排便时可先让病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排便时,医护人员应在旁守护。小便的护理与大便同等重要,部分病人不习惯卧床排尿。更有些老年性病人患有前列腺增生可造成尿潴留、膀胱膨胀而排尿困难,造成心理紧张、急躁,可使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心律失常而加重病情。因此护士应耐心劝导,并充分诱导排尿,必要时导尿。
2.2恢复期
2.2.1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的所有病人均应加强饮食护理,以减少再发,即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要求饱和脂肪占总热量的7%以下,胆固醇<200mg/d。
2.2.2戒烟戒烟是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继续吸烟再梗死和死亡危险增高22%~47%。
2.2.3心理指导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情绪多来自于对今后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担心,应予以充分理解并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告诉家属对病人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并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修养环境,生活中避免对其施加压力,当病人出现紧张、焦虑或烦躁等不良情绪时,应予以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必要时争取病人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2.2.4康复指导建议病人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适当运动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进行康复训练时必须考虑病人的心理、社会、经济因素,体力活动量则必须考虑病人的年龄、心肌梗死前活动水平及体力状态等。运动中以达到病人最大心率的60%~65%的低强度长期锻炼是安全有效的。运动方式包括步行(在运动开始阶段安全可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健美操等,每周运动3d~4d,开始时每次10min~15min,逐步延长到每天30min以上,避免剧烈活动、竞技性活动、活动时间过长。在正式的有氧运动前后应分别进行5min~10min的热身运动和整理运动。个人卫生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也对病人有益。无并发症的病人,心肌梗死后6周~8周可恢复性生活,性生活应适度,若性生活后出现心率、呼吸增快持续20min~30min,感到胸痛、心悸持续15min或疲惫等情况,应节制性生活。经2个月~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以后部分病人可恢复全天工作,但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种应予以更换。
2.2.5用药指导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教会病人定时测脉搏,定期门诊随诊。冠心病病人应长期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每晚1次。遵医嘱给予降血压、降血脂、扩血管、降血糖的药物。支架置入术的病人需长期服用抗凝药。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服用硝酸酯制剂疗效较差时,提示急性心血管事件。应及时就医。
2.2.6家属指导心肌梗死是心脏猝死的高危因素,应教会家属心肺复苏的基本技术以备急用。
3讨论
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对保证病人在住院期间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50例病人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增加病人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机体功能,进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病人实施全面的、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使病人树立科学正确的饮食观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病人掌握如何控制和缓解不良情绪,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健康教育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心肌梗死病人自我保健的意识,提高其遵医行为,使其在面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问题时,有能力作出正确的抉择,有利于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避免因饮食、康复锻炼不当以及大便习惯改变而使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肌梗死。
本文编辑 王钊林
文章编号:1672-1888(2008)6A-1494-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从而出现心脏功能的一系列变化。健康教育是以病人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病人增进健康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配合治疗与护理,尽快恢复健康的目的。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我们在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48岁~9l岁。平均6l岁;学历:大专12例,中专12例,高中15例,初中8例,小学以下3例。由责任护士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对50例心肌梗死病人分别以急性期和恢复期分期进行了针对性健康教育。结果50例病人中好转29例,治愈20例,死亡1例。通过健康教育,50例病人中有3例因年龄大(最高91岁1例),反应迟钝,文化层次较低,护患沟通效果不佳使健康教育实施未达到目的,其余47例病人能有效地进行沟通,收到了满意效果。
2健康教育
2.1急性期
2.1.1休息与运动指导向病人讲明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同时积极指导病人家属配合治疗,谢绝探视。发病24h内绝对卧床休息,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指导病人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心肌梗死后第5天~第7天可病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做医疗体操,在帮助下如厕、洗澡、试着上下一层楼梯。若有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则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2.1.2饮食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第1周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给应摄入总量的半量,1周后给半流质或软食。心力衰竭病人限制钠盐的摄入。嘱病人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以避免饱食引起冠状动脉血量相对减少,多食水果、蔬菜,限制胆固醇、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2.1.3心理指导急性心肌梗死为突发性疾病,病人不仅身体感觉痛苦,而且精神上也受到创伤,心理压力大。因此,医护人员要手勤、眼勤,观察病情细心,解释问题耐心。进行治疗护理时态度和蔼,动作敏捷,使病人有安全感、亲切感。善于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主动了解病人的自觉症状、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用疏导劝慰法做好心理护理。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允许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入监护室时。看到高技术设备和有节奏的监护仪监控声、输液、医生肃穆的眼神和护士快捷的脚步,会使病人感到孤独、恐惧并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造成心理压力。所以,护理人员要告诉病人一些相关疾病知识,使病人适应环境,消除不必要的忧虑。恢复期运用弹性访客的方法,让家属协助病人,给予安慰。
2.1.4氧疗指导向病人解释吸氧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措施之一。合理的吸氧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供氧,缩小梗死范围,减轻心肌损伤。吸氧对减轻呼吸困难、胸痛、发绀以及焦虑、恐惧等也有积极作用,兼有治疗和心理双重效果。一般由鼻腔导管或面罩给氧,氧流量2L/min~5L/min。
2.1.5排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卧床,使消化功能减退,止痛剂的使用抑制胃肠蠕动而易致便秘,加之,不习惯床上排便,造成排便困难。排便时屏气增加的负压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破裂等并发症。因此,护士应指导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急性期可给予缓泻剂,加强腹部按摩,必要时进行低压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可嘱病人食用蜂蜜、香蕉等,注意饮食中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在排便时可先让病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排便时,医护人员应在旁守护。小便的护理与大便同等重要,部分病人不习惯卧床排尿。更有些老年性病人患有前列腺增生可造成尿潴留、膀胱膨胀而排尿困难,造成心理紧张、急躁,可使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心律失常而加重病情。因此护士应耐心劝导,并充分诱导排尿,必要时导尿。
2.2恢复期
2.2.1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的所有病人均应加强饮食护理,以减少再发,即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要求饱和脂肪占总热量的7%以下,胆固醇<200mg/d。
2.2.2戒烟戒烟是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继续吸烟再梗死和死亡危险增高22%~47%。
2.2.3心理指导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情绪多来自于对今后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担心,应予以充分理解并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告诉家属对病人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并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修养环境,生活中避免对其施加压力,当病人出现紧张、焦虑或烦躁等不良情绪时,应予以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必要时争取病人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2.2.4康复指导建议病人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适当运动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进行康复训练时必须考虑病人的心理、社会、经济因素,体力活动量则必须考虑病人的年龄、心肌梗死前活动水平及体力状态等。运动中以达到病人最大心率的60%~65%的低强度长期锻炼是安全有效的。运动方式包括步行(在运动开始阶段安全可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健美操等,每周运动3d~4d,开始时每次10min~15min,逐步延长到每天30min以上,避免剧烈活动、竞技性活动、活动时间过长。在正式的有氧运动前后应分别进行5min~10min的热身运动和整理运动。个人卫生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也对病人有益。无并发症的病人,心肌梗死后6周~8周可恢复性生活,性生活应适度,若性生活后出现心率、呼吸增快持续20min~30min,感到胸痛、心悸持续15min或疲惫等情况,应节制性生活。经2个月~4个月的体力活动锻炼后,酌情恢复部分或轻工作,以后部分病人可恢复全天工作,但对重体力劳动、驾驶员、高空作业及其他精神紧张或工作量过大的工种应予以更换。
2.2.5用药指导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教会病人定时测脉搏,定期门诊随诊。冠心病病人应长期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每晚1次。遵医嘱给予降血压、降血脂、扩血管、降血糖的药物。支架置入术的病人需长期服用抗凝药。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服用硝酸酯制剂疗效较差时,提示急性心血管事件。应及时就医。
2.2.6家属指导心肌梗死是心脏猝死的高危因素,应教会家属心肺复苏的基本技术以备急用。
3讨论
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对保证病人在住院期间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50例病人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增加病人的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机体功能,进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病人实施全面的、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使病人树立科学正确的饮食观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病人掌握如何控制和缓解不良情绪,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健康教育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心肌梗死病人自我保健的意识,提高其遵医行为,使其在面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问题时,有能力作出正确的抉择,有利于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避免因饮食、康复锻炼不当以及大便习惯改变而使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肌梗死。
本文编辑 王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