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多是比较典范的文本,是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课程资源,它们为师生提供的价值取向或暗示的某种人文培养目标是多维的;同时,它们又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开发和重组空间。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可以具有选择性和侧重性;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个性化的劳动,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权利,因而教师对每一篇具有独立生命的课文,都可以演绎不同的内容。正是这个原因,教师们在确定“教什么”时也就可能潜藏着随意性、模糊性,甚至无效性。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教什么”和“不教什么”这个重要问题在课堂上往往非常随意。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课文所预设的或探究生成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首先要有确定的内容,而确定教学内容应该是进行多元审视的结果。
一、要彰显教师的个性
语文的教学内容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从教的方面说,它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对教材所进行的教学化处理,这个过程既包括对现有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所以,一篇课文的内容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现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用专业化的眼光去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其含义也就是指教师要对教材作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内容事实上是凭教师依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自身个人化理解和教学现场而确定的。由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爱好和研究方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对选文内涵的正确挖掘来丰富和深化其教学价值,将教材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教学化的转换。如教学选修课《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有研究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金陵十二钗”;对《红楼梦》里的诗词研究比较深入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教授“红楼梦里的诗词赏析”;对宝黛钗爱情有研究的教师则可以讲授“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如此等等。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有发挥的余地而使教学内容的确定变得非常随意,不能因为感兴趣且有知识储备就讲得过于浓墨重彩,而对那些关键的知识因为自己比较陌生就浮光掠影、轻描淡写,以致课堂呈现为一种无主题的变奏。
二、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而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且高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了解学生学情是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在体现自己的个性特长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个人爱好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什么,还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千篇一律地开展教学。在确定教学时,教师应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处理,使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学情而确定的教学内容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并且影响到进行何种任务的后续学习。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就能够努力地学、主动地学、快乐地学、灵活地学,就会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语言文字应用》之《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时,如果笔者按照教材“课堂活动”里的安排教给学生有关粤方言的内容,很显然学生是听不懂的,学生也是没有兴趣的。作为安徽淮北地区,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但是其方言在语音、词语及语法规律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方言及普通话的特点,所以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1.通过播放在土豆网下载的相声《淮北方言》导入课文;2.组织学生探究淮北方言的发音规律;3.探究淮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比较它们的区别。这样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们更加了解了淮北方言的特点,感受到了淮北方言的亲切与魅力,也激发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并且通过教学,学生们也更愿意在探究淮北方言方面做更多的搜集整理工作。
三、要体现编者的意图
高中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教材编写建议编写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或者说是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由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编者选编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做编者的知己,领会编者选文的用心和意图,努力发掘编者所选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并能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指向语文教学的目标,即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
一、要彰显教师的个性
语文的教学内容蕴涵在教材内容之中。从教的方面说,它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对教材所进行的教学化处理,这个过程既包括对现有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所以,一篇课文的内容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现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用专业化的眼光去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其含义也就是指教师要对教材作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内容事实上是凭教师依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自身个人化理解和教学现场而确定的。由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爱好和研究方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对选文内涵的正确挖掘来丰富和深化其教学价值,将教材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实现教材教学化的转换。如教学选修课《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有研究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金陵十二钗”;对《红楼梦》里的诗词研究比较深入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教授“红楼梦里的诗词赏析”;对宝黛钗爱情有研究的教师则可以讲授“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如此等等。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有发挥的余地而使教学内容的确定变得非常随意,不能因为感兴趣且有知识储备就讲得过于浓墨重彩,而对那些关键的知识因为自己比较陌生就浮光掠影、轻描淡写,以致课堂呈现为一种无主题的变奏。
二、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而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且高中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尤其是语文学科,学生在知识面、阅读条件、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了解学生学情是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所以,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在体现自己的个性特长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个人爱好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什么,还要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杜绝千篇一律地开展教学。在确定教学时,教师应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处理,使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学情而确定的教学内容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并且影响到进行何种任务的后续学习。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就能够努力地学、主动地学、快乐地学、灵活地学,就会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语言文字应用》之《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时,如果笔者按照教材“课堂活动”里的安排教给学生有关粤方言的内容,很显然学生是听不懂的,学生也是没有兴趣的。作为安徽淮北地区,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但是其方言在语音、词语及语法规律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方言及普通话的特点,所以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1.通过播放在土豆网下载的相声《淮北方言》导入课文;2.组织学生探究淮北方言的发音规律;3.探究淮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比较它们的区别。这样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们更加了解了淮北方言的特点,感受到了淮北方言的亲切与魅力,也激发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并且通过教学,学生们也更愿意在探究淮北方言方面做更多的搜集整理工作。
三、要体现编者的意图
高中语文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教材编写建议编写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或者说是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由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编者选编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做编者的知己,领会编者选文的用心和意图,努力发掘编者所选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并能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指向语文教学的目标,即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