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省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思考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文化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展开竞争的新兴领域和战略支点。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这是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规模小、实力弱、链条短、布局散、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尚需从战略高度整体谋划和强力推进,其核心和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造有利环境和坚实平台,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催生和打造文化精品。
  一、树立开拓创新意识,增强打造文化精品的自觉性
  文化精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根本支撑,它需要依托、整合、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文化资源,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先导精神和“创新超越、精益求精”的思维意识,去精心培育和打造。湖南省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其发展文化产业本无区位、政策、资本、技术优势,却能每每领风气之先,屡出精品力作,湖南人特有的“敢为人先、敢于牺牲、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思维精髓,就是其宝贵“真经”和成功之道。我省近年来一直强调打造“燕赵文化精品”,即“立足燕赵文化积淀,传承河北人文精粹,突出时代精神,具有燕赵特色、现代河北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意在以文化精品作为符号和标志,来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全面提升河北文化的美誉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打破循规蹈矩的思想窠臼和常规思维,立足文化大省的有利基础,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气势奋起直追、努力创建,把“敢于争先、勤于创意、精于营销、善于借势、荣于有为”作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精气神”,为燕赵文化精品的“破土而出”准备良好的“气候”条件。
  二、深挖特色优势和文化价值,塑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存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位,获中国戏剧梅花奖、“鲁迅文学奖”等高层次奖励的文化作品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产出机制滞后、产业集中度不高,我省文化资源和优秀作品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缺乏系列化创意、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塑造,缺乏在全国打得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和知名文化品牌。这成为制约和影响我省打造文化精品的一大“短板”。因此,要对我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对存在于我省文化肌体中的古国文化(燕国、赵国、中山国)、平原文化、游牧文化、皇城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元素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时空交融、纵横交织”的思维路径,以“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脉系为统领,结合各地文化特色优势,推出一批符合时代潮流、体现当代价值,既具中华精神又有燕赵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主要包括以西柏坡为中心,以狼牙山、城南莊、前南峪、涉县赤岸村等为节点的系列化革命文化品牌,以张家口“大好河山”、秦皇岛“天下第一关”等为代表的长城和爱国文化品牌,以“将相和”、“桃园结义”等为典型,以“仁厚诚朴、重信尚义、慷慨忠勇”为核心要素的根脉文化品牌,以直隶总督署、避暑山庄等为标志的畿辅文化品牌,以“开滦煤矿”、“冀东水泥”、“曹妃甸”、“黄骅港”、“动车城”等为标志的近现代工业文化和开放文化品牌,以及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品牌,等等。通过塑造品牌,彰显河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
  三、搞好项目运作和园区建设,推进文化精品集群化打造
  打造文化精品,既要通过品牌建设推“概念”,更要通过产业发展搭“载体”,把品牌建设融于产业发展之中。
  一要发挥项目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依据各地产业基础和产业定位,搞好项目筛选和规划设计,建立“项目式运作”机制,以项目融通资金、聚集人才、引进技术、做大增量。加强重点项目运作的部门沟通与协调,建立由宣传、文化、旅游、财政、税收、土地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制度,提高项目运作效率。由各级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文化、广电、出版、报业等职能部门成立专门小组,统一指导全省文化精品生产,鼓励艺术题材、样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通过对“五大文化品牌”的保护、恢复、包装、开发和经营,促进文化与旅游、休闲娱乐、建筑、商业等有机结合,培育复合型文化产品,倾力打造一批出版、影视、戏剧、曲艺、旅游、体育、动漫等知名品牌和精品力作。
  二要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实施“银企文融合工程”,采取减税、贴息等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扶持民营资本重点进入动漫游戏、节庆会展、文化旅游等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尽快实现上市融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创新动力。
  三要搞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按照我省“四带一区”(环首都文化产业带、沿海文化产业带、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塞上草原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带和冀中南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产业区)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结合区域实际,谋划建设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或示范基地,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和特色文化企业进园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形成一批诸如西柏坡红色文化旅游、衡水内画、宁晋工笔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一批影视、报业、出版、文化创意等基地。鼓励一些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组建一批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规模扩张,促进文化精品的集群化开发和规模化生产。
  四、加强区域对接和人才引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我省应充分发挥环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的良好机遇,积极承接京津文化辐射,找准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和衔接点,在保持借位发展、互补互利的同时,加强与京津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和影视传媒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把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和京津科技、人才、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要利用商贸洽谈会、文化艺术节、大型展销会等渠道和平台,搞好文化精品的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时代感召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和谐价值体系构筑,实现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要进一步拓宽渠道、搞活机制、广纳贤才,推进人才兴业。目前我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数量小、“大家”少、不集中等突出问题。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和完善育人、用人和引人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发展积蓄人力资本。把培育文化名家、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壮大文化策划、管理、经纪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善待现有人才,靠政策、待遇、感情、环境留人,创设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殊人才重奖重用的良性机制和良好氛围。借助京津人才优势,采取柔性机制,加大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和新生力量的引进力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切实解决好文化强省建设的人才短缺问题,为我省文化产业高端、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责编/郭建民)
其他文献
在中国敢于说真话的历史人物中,最为有名有影响的,一个是司马迁。他因为在朝堂上为李陵辩护,说了句真话,结果惹得武帝大怒,竟被处以宫刑,得到的是难熬的牢狱生涯。另一个是海瑞,他的结局比司马迁幸运一点儿。海瑞因上书直陈时弊,惹恼了嘉靖皇帝而被罢官。中国历史上敢于直言的例子很多,但说假话在官场走红的人,更多。赵高的指鹿为马,李林甫的口蜜腹剑,让多少说实话的人掉了脑袋呀,而和珅之流因为欺上瞒下,却一个个得道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广大基层百姓生命健康的保护伞,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为广大基层百姓提供疾病的初级诊断治疗,急症、外伤的初步处理,重症分诊,健康扶贫,基层百
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题目?一是不想说套话。稍有省情常识的人都知道有关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背景知识,山海坝、秦唐沧、两环、一线两厢、两区一带等,直接切入主题,可以省略某些铺垫和说明。二是不想成体系。就事论事,也许还能得出一点有参考价值的东西。三是不想漏内容。这不是说要面面俱到,恰恰相反,是怕漏掉基本问题,用“提要”命题,虽显零乱,但不会太偏太远。  在我看来,冀中南经济区发展的要害问题有五个。    第
刚刚过去的2010年,物价上涨又一次成为经济生活的焦点。央行近期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199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同时,随着物价持续高涨,通胀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
人才是强国之本,是第一资源。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更要看能不能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并强调,“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这一重要论述,既指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又科学回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媒介技术的升级,中国已逐步进入新媒介时代,作为社会构成因素的大众传播,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突发事件不断,群体性事件多发,媒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个别官员缺乏媒介素养,应对舆论不当,使得政府形象受损。加强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使用的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引导舆论、维持
近年来,公车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其实,这并不是个新话题。  公车,是公务用车的简称,是党政机关、司法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利用政府财政拨款方式或动用单位“小金库”购买、用于执行公务活动的机关内部车辆,司机工资、用油、修理等全部由公款支付。公车,是与私车相对而言的,属于公家,用于公务,花费公款。可以说,有了公务,就有了形形色色供公务使用的交通工具。比方说,古人用轿子,马车,甚至在节俭时期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