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武术套路运动的要求也有了质的飞跃。传统的准备活动已不能满足现代竞技体育难度动作对运动员肌肉、韧带、关节及身体机能的要求。而教练员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对准备活动部分的忽略或者过于简单化的现象并没有很大改善。此外,在现有的对武术运动的研究中,关于武术训练课的开始部分(即准备活动)进行的研究文章较少,理论上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武术套路训练;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一、 前言
武术套路专项训练课的开始部分是指:为了运动员更好、更快地进入训练和比赛状态而做的准备活动。以往传统的武术套路运动竞赛较为重视的是动作技击性的质量和套路的流畅度,因而动作幅度小、难度动作少,因此传统武术训练的準备活动也显得相对简单、粗略,多是以慢跑、游戏,然后接着压腿、踢腿、组合动作训练,最后就进行套路演练,往往忽略了一些看似简单,但却十分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准备活动练习。随着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也有了质的飞跃。1996年始,新的竞赛规则要求竞赛套路难度加大、难度动作增多,许多跳跃动作突出“高、难、新、美”等特点。传统的准备活动已不能满足难度动作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要求。而教练员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对准备活动部分的忽略或者过于简单化的现象并没有很大改善。纵观当前通用的各种武术教材中均没有准备活动相关篇幅,而众所周知,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帮助运动员尽快进入状态,提高运动成绩,减少伤病的重要一环。然而近几年来,在专业武术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伤病屡见不鲜,很多优秀运动员甚至因伤病致残。这与准备活动的科学化研究没有跟上项目的发展,有着较大关联。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2003年、2004年和2009年做了三次比较大的修改,不断的提高难度动作分值,致使以往传统的选材方法和训练方法都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这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6月27日上海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邀请了数位上海市武术权威、专家开展了一场热烈的有关训练计划细化审核的研讨会。专家们针对教练员对重点运动员所拟定的训练目标和计划,结合自身的丰厚经验,从提高体能、套路编排、技术处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较细化的建议。会议强调,“要想攀登体育事业的高峰,必须在套路编排和动作难度上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训练方法和措施”。可是对于武术训练的准备活动部分如何科学化却没有提到,笔者深感遗憾。
纵观当今现有的对武术运动的研究,其中有关武术难度动作训练方法、柔韧训练方法、体能训练方法、评价方法等的研究颇多,对于武术训练课的开始部分(即准备活动)进行的研究文章较少。笔者在网上查找到的相关理论著作中也大多是对少儿业余学习武术训练课的准备活动相关注意事项的研究,而以针对专业队武术训练课准备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比较少,理论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 相关理论与概念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充分而有效的准备活动对于运动员赛前状态的调整,以及在比赛中的完美发挥有着极其有效的作用。
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根据正式练习的特点、身体状况特征以及运动项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呼吸循环和代谢水平,使体温和肌肉温度上升,以防止在剧烈运动时,可能造成的肌肉损伤。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提高与主项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其动作结构和强度都应与专项练习尽量接近,给机体以专门的影响,为训练或教学内容的进行打好前期基础。
三、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准备活动的研究
1. 关于准备活动功能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在准备活动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得知,研究者普遍认为准备活动在训练或比赛前具有两大方面的功能:(1)提高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表现;(2)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同时这两点可以作为评价准备活动效果好坏的基本标准。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备活动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和预防运动损伤两个方面甚多,而对心理方面所产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总结关于准备活动生理作用的研究结果:(1)使体温升高,提高代谢水平(杨锡让,2003);(2)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林正常,2002);(3)促进参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王瑞元,2002);(4)控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调节赛前状态(邓树勋,2005)。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准备活动对人体的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影响进行论述。而依照上述研究者的观点,准备活动在实践中准备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更多的时候教练员或运动员很容易将失败或受伤认为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引起的。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下意识的认为身体“热”起来就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了,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尽管准备活动的多种目的都与体温的升高有直接关系,但这并不是准备活动的全部目的,这也是在研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
关于准备活动对运动损伤的预防这一部分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运动项目的运动损伤都与准备活动效果的劣势有直接关联。根据查阅资料,以准备活动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从1990年至2011年期间共3761篇,其中802篇涉及运动损伤。(张艳清等,2010;史清钊,2009;张晓丹等,2008;袁绍辉等,2007;顾伟农等,2007;申旭等,2006)其中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因准备活动不合理而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占首要的运动项目有:沙排、乒乓球、举重、跆拳道和棒球。张晓丹,葛春林2008年在对中国优秀沙排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中指出:在以96人为研究规模的研究中准备活动损伤致因排名第一,并且多为急性损伤。
关键词:武术套路训练;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一、 前言
武术套路专项训练课的开始部分是指:为了运动员更好、更快地进入训练和比赛状态而做的准备活动。以往传统的武术套路运动竞赛较为重视的是动作技击性的质量和套路的流畅度,因而动作幅度小、难度动作少,因此传统武术训练的準备活动也显得相对简单、粗略,多是以慢跑、游戏,然后接着压腿、踢腿、组合动作训练,最后就进行套路演练,往往忽略了一些看似简单,但却十分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准备活动练习。随着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武术套路运动也有了质的飞跃。1996年始,新的竞赛规则要求竞赛套路难度加大、难度动作增多,许多跳跃动作突出“高、难、新、美”等特点。传统的准备活动已不能满足难度动作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要求。而教练员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对准备活动部分的忽略或者过于简单化的现象并没有很大改善。纵观当前通用的各种武术教材中均没有准备活动相关篇幅,而众所周知,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帮助运动员尽快进入状态,提高运动成绩,减少伤病的重要一环。然而近几年来,在专业武术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伤病屡见不鲜,很多优秀运动员甚至因伤病致残。这与准备活动的科学化研究没有跟上项目的发展,有着较大关联。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在2003年、2004年和2009年做了三次比较大的修改,不断的提高难度动作分值,致使以往传统的选材方法和训练方法都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这给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6月27日上海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邀请了数位上海市武术权威、专家开展了一场热烈的有关训练计划细化审核的研讨会。专家们针对教练员对重点运动员所拟定的训练目标和计划,结合自身的丰厚经验,从提高体能、套路编排、技术处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较细化的建议。会议强调,“要想攀登体育事业的高峰,必须在套路编排和动作难度上不断创新;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训练方法和措施”。可是对于武术训练的准备活动部分如何科学化却没有提到,笔者深感遗憾。
纵观当今现有的对武术运动的研究,其中有关武术难度动作训练方法、柔韧训练方法、体能训练方法、评价方法等的研究颇多,对于武术训练课的开始部分(即准备活动)进行的研究文章较少。笔者在网上查找到的相关理论著作中也大多是对少儿业余学习武术训练课的准备活动相关注意事项的研究,而以针对专业队武术训练课准备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比较少,理论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 相关理论与概念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充分而有效的准备活动对于运动员赛前状态的调整,以及在比赛中的完美发挥有着极其有效的作用。
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根据正式练习的特点、身体状况特征以及运动项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呼吸循环和代谢水平,使体温和肌肉温度上升,以防止在剧烈运动时,可能造成的肌肉损伤。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提高与主项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其动作结构和强度都应与专项练习尽量接近,给机体以专门的影响,为训练或教学内容的进行打好前期基础。
三、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准备活动的研究
1. 关于准备活动功能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在准备活动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得知,研究者普遍认为准备活动在训练或比赛前具有两大方面的功能:(1)提高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表现;(2)降低运动损伤的几率。同时这两点可以作为评价准备活动效果好坏的基本标准。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准备活动对机体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和预防运动损伤两个方面甚多,而对心理方面所产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总结关于准备活动生理作用的研究结果:(1)使体温升高,提高代谢水平(杨锡让,2003);(2)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林正常,2002);(3)促进参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王瑞元,2002);(4)控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调节赛前状态(邓树勋,2005)。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准备活动对人体的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能量代谢系统的影响进行论述。而依照上述研究者的观点,准备活动在实践中准备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更多的时候教练员或运动员很容易将失败或受伤认为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引起的。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下意识的认为身体“热”起来就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了,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尽管准备活动的多种目的都与体温的升高有直接关系,但这并不是准备活动的全部目的,这也是在研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
关于准备活动对运动损伤的预防这一部分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运动项目的运动损伤都与准备活动效果的劣势有直接关联。根据查阅资料,以准备活动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从1990年至2011年期间共3761篇,其中802篇涉及运动损伤。(张艳清等,2010;史清钊,2009;张晓丹等,2008;袁绍辉等,2007;顾伟农等,2007;申旭等,2006)其中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因准备活动不合理而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占首要的运动项目有:沙排、乒乓球、举重、跆拳道和棒球。张晓丹,葛春林2008年在对中国优秀沙排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中指出:在以96人为研究规模的研究中准备活动损伤致因排名第一,并且多为急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