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到不会做的习题,不敢请教老师,问同学又没结果,怎么办?现在有了新选择,手机上的解题APP成为完成作业的“必备良品”。
在手机应用商城里搜索“作业”二字,“作业帮”“作业神器”“学霸君”等“解题神器”纷纷涌现。不仅是国内,国外的软件商们也在开发这类APP。2013年10月,MicroBlink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名为PhotoMath的解题APP。
这些APP的解题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类似论坛,把不会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后,其他用户会帮忙解答;有的是在收到题目的照片后,自动在网上搜索已有的答案。而PhotoMath则更强大,安装了这款APP后,只需将摄像头对准题目扫描一下,就能得到答案。
2014年4月,《南京晨报》的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中小学生,其中有12人在手机上安装了这类APP。他们觉得“这种应用确实挺方便,原来遇到不会的题目要上网搜索,现在可以直接‘问手机’”。也有人抱怨,APP有时候瞎给答案。
解题APP大受学生欢迎,却引发了老师和家长的担忧。有家长认为,“题目本来就有难有易,动不动就上网求助,这和抄作业有啥区别?”还有家长认为,“一有问题就用软件找答案,这样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遇到难题就懒得去想了。”
也有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求助手机应用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伴着网络长大的一代,通过网络寻找知识、学习技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是信息时代的新要求。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只想依靠软件解答获得答案,久而久之对其成长是很不利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杨新富认为,“学校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希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成功解答难题,心理和精神也都会得到成长。”如果跳过过程,直接追求答案,就错过了知识整理加工、推理判断的过程,独立思考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
张源蒙
解题神器“狼来了”?未必!
任何新鲜事物,当它的出现与人们原本的认知相冲突时,总会受到排斥。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认为解题APP不仅对学习毫无帮助,还会助长思维上的惰性,容易使人养成“不想做或不会做就抄”的坏习惯。
但我不以为然。相对于交空白的作业,有所借鉴的思考也是一种进步,只要不是完全不动脑筋的抄写,解题神器给出的答案多少还是会发挥一些“点拨”功效的。况且,我认为这类APP一定会经历从“给答案”到“给思路”“给提示”的发展过程,毕竟,我们要应对种种考试,在“作业全对,考试不会”的状况下,如果不改良,解题神器自然会被淘汰。
在生活日益信息化的今天,手机与学习挂钩是一种必然,对解题神器,我们不必陷入“狼来了”的恐慌中。
王佳凌
过程的缺失违背学习的初衷
我觉得解题APP弊大于利。青少年是个特殊的群体,自制力总体来说不算高,有了解题APP,多数同学会觉得有答案抄为什么还要费劲思考。
虽然乐观者认为使用解题APP至少能提高我们通过网络寻找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市面上的APP大多是拍个照就能有答案,这种“傻瓜操作”一学就会,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真正重要的信息辨识和筛选过程几乎无法体现。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克服困难,便捷意味着过程的省略,过程的缺失也就意味着违背了学习的初衷。
王智昊
滥用APP“毁人不倦”
解题APP在掌声与吐槽声中快速传播与发展。毋庸置疑,它诞生的初衷是十分美好的:服务学生,为学生构建完备全面的解题平台。
然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教人思考与运用,如果仅仅为了那几个数字或文字,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一题多解、强调发散性思维呢?从大处讲,解题神器这类固化思维的无形枷锁,正是中国青年创造力缺失的根源。从小处看,它与抄作业、抄答案有着理不清剪不断的亲缘关系。
解题神器究竟是“诲人不倦”,还是打着“服务学生”的幌子“毁人不倦”呢?依我看全在一“慎”字上。慎用之则是“解题利器”,滥用之则必成为“害人利器”。
黄
在手机应用商城里搜索“作业”二字,“作业帮”“作业神器”“学霸君”等“解题神器”纷纷涌现。不仅是国内,国外的软件商们也在开发这类APP。2013年10月,MicroBlink公司就推出了一款名为PhotoMath的解题APP。
这些APP的解题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类似论坛,把不会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后,其他用户会帮忙解答;有的是在收到题目的照片后,自动在网上搜索已有的答案。而PhotoMath则更强大,安装了这款APP后,只需将摄像头对准题目扫描一下,就能得到答案。
2014年4月,《南京晨报》的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20名中小学生,其中有12人在手机上安装了这类APP。他们觉得“这种应用确实挺方便,原来遇到不会的题目要上网搜索,现在可以直接‘问手机’”。也有人抱怨,APP有时候瞎给答案。
解题APP大受学生欢迎,却引发了老师和家长的担忧。有家长认为,“题目本来就有难有易,动不动就上网求助,这和抄作业有啥区别?”还有家长认为,“一有问题就用软件找答案,这样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遇到难题就懒得去想了。”
也有比较乐观的看法,认为求助手机应用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伴着网络长大的一代,通过网络寻找知识、学习技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是信息时代的新要求。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只想依靠软件解答获得答案,久而久之对其成长是很不利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杨新富认为,“学校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希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成功解答难题,心理和精神也都会得到成长。”如果跳过过程,直接追求答案,就错过了知识整理加工、推理判断的过程,独立思考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
张源蒙
解题神器“狼来了”?未必!
任何新鲜事物,当它的出现与人们原本的认知相冲突时,总会受到排斥。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认为解题APP不仅对学习毫无帮助,还会助长思维上的惰性,容易使人养成“不想做或不会做就抄”的坏习惯。
但我不以为然。相对于交空白的作业,有所借鉴的思考也是一种进步,只要不是完全不动脑筋的抄写,解题神器给出的答案多少还是会发挥一些“点拨”功效的。况且,我认为这类APP一定会经历从“给答案”到“给思路”“给提示”的发展过程,毕竟,我们要应对种种考试,在“作业全对,考试不会”的状况下,如果不改良,解题神器自然会被淘汰。
在生活日益信息化的今天,手机与学习挂钩是一种必然,对解题神器,我们不必陷入“狼来了”的恐慌中。
王佳凌
过程的缺失违背学习的初衷
我觉得解题APP弊大于利。青少年是个特殊的群体,自制力总体来说不算高,有了解题APP,多数同学会觉得有答案抄为什么还要费劲思考。
虽然乐观者认为使用解题APP至少能提高我们通过网络寻找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市面上的APP大多是拍个照就能有答案,这种“傻瓜操作”一学就会,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真正重要的信息辨识和筛选过程几乎无法体现。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思考、学会克服困难,便捷意味着过程的省略,过程的缺失也就意味着违背了学习的初衷。
王智昊
滥用APP“毁人不倦”
解题APP在掌声与吐槽声中快速传播与发展。毋庸置疑,它诞生的初衷是十分美好的:服务学生,为学生构建完备全面的解题平台。
然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教人思考与运用,如果仅仅为了那几个数字或文字,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一题多解、强调发散性思维呢?从大处讲,解题神器这类固化思维的无形枷锁,正是中国青年创造力缺失的根源。从小处看,它与抄作业、抄答案有着理不清剪不断的亲缘关系。
解题神器究竟是“诲人不倦”,还是打着“服务学生”的幌子“毁人不倦”呢?依我看全在一“慎”字上。慎用之则是“解题利器”,滥用之则必成为“害人利器”。
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