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声乐学习;辩证思维;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4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62—01
歌唱活动是人们既自然又普遍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表面上看歌唱并没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可当歌唱上升为声乐艺术时情况就不同了。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门科学研究的过程。但是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的掌握很抽象,有时非常感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受个人感觉或一时情绪的影响。那么如何更加理性地把握它,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态度,拥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从更高的角度揭示歌唱的奥秘。
一、歌唱气息运用中“呼”与“吸”的对立统一
呼吸是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欲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前吸气时,肌肉群以及肺、胸腔、肋骨等呼吸器官开始吸气运动,之后是有节制的呼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总是在对抗相持,但两者又协调统一在歌唱的声音效果上。他们相互依存,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依赖,互为存在前提,共处在歌唱发声这个统一体中。呼与吸都不能孤立存在,二者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是由此及彼、对立统一的。学习中一味地追求声音在共鸣腔的发声感受,以及缺乏对气息运用的重视都是不全面的。理解了上述呼吸的对立统一原理,有利于事半功倍地真正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
二、正确看待歌唱声音变化的“对立统一”
声乐课堂上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喉咙打开,声音要往里或往后唱”,但事实上良好的歌唱声音既要集中又要靠前。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源源不断地经过嘴巴这个出口通过空气传播向前方发送,这样舞台下面的听众才能听得到。但是想要声音传到前方,歌唱时则要感觉往后唱,这是多么矛盾的事。记得初学声乐时,老师说声音的传送如同回音壁反射声音,声带在气息对抗作用下发声,经咽腔壁的反射得以扩大,经过共鸣腔压缩等加工,靠气息压力传送出去。在自身声乐学习中“吸”着唱,声音就越向前飞去,相反如果把发声位置放在嘴唇,歌唱意念只管向前方,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发白”,如同喊叫一般,声音既不好听又传不远。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常提到“怎么吸气怎么唱”。声音向前,歌唱用力或者说感觉却要向后,这就是歌唱声音在听觉上靠前与靠后的对立统一现象。
为了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容,而采取的歌唱声音变化表现手段,如:强与弱、虚与实、明与暗等,它们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没有弱音做铺垫则强音也就无法突出,一首歌曲中也不可能全由弱音或全是强音构成。看似相反、对立的思维运动,但都为表达同一个完整的歌曲统一在了一起。
三、歌唱水平的提高是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常发声基本功训练非常重要。声乐学习有时是非常乏味的,同样的练习可能反复做上千次上万次。这是因为,一方面需要通过练习找到最好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歌唱机能。人声乐器的形成除了认识上的不断提高,还有身体机能方面的日益成熟。我国著名声乐教授沈湘在讲学中反复强调声乐学习无捷径,一定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投机取巧、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思想。要把当歌唱家的远大目标与实实在在的勤学苦练结合起来,质变才能巩固量变的结果,引起和促使新的量变。学习中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认为歌唱方法或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会凭空突然发生,或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都是不可取的。
声乐学习还涉及表演、文学等诸多文化艺术领域,他们与辩证思维之间的关系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要强调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声乐学习,想学好歌唱,必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辩证思维运用在声乐学习中,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才会从歌唱实践到歌唱认识、再由实践到再认识的轮回中去获得理性驾驭歌唱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62—01
歌唱活动是人们既自然又普遍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表面上看歌唱并没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可当歌唱上升为声乐艺术时情况就不同了。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门科学研究的过程。但是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的掌握很抽象,有时非常感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受个人感觉或一时情绪的影响。那么如何更加理性地把握它,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态度,拥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从更高的角度揭示歌唱的奥秘。
一、歌唱气息运用中“呼”与“吸”的对立统一
呼吸是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欲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前吸气时,肌肉群以及肺、胸腔、肋骨等呼吸器官开始吸气运动,之后是有节制的呼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总是在对抗相持,但两者又协调统一在歌唱的声音效果上。他们相互依存,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依赖,互为存在前提,共处在歌唱发声这个统一体中。呼与吸都不能孤立存在,二者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是由此及彼、对立统一的。学习中一味地追求声音在共鸣腔的发声感受,以及缺乏对气息运用的重视都是不全面的。理解了上述呼吸的对立统一原理,有利于事半功倍地真正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
二、正确看待歌唱声音变化的“对立统一”
声乐课堂上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喉咙打开,声音要往里或往后唱”,但事实上良好的歌唱声音既要集中又要靠前。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源源不断地经过嘴巴这个出口通过空气传播向前方发送,这样舞台下面的听众才能听得到。但是想要声音传到前方,歌唱时则要感觉往后唱,这是多么矛盾的事。记得初学声乐时,老师说声音的传送如同回音壁反射声音,声带在气息对抗作用下发声,经咽腔壁的反射得以扩大,经过共鸣腔压缩等加工,靠气息压力传送出去。在自身声乐学习中“吸”着唱,声音就越向前飞去,相反如果把发声位置放在嘴唇,歌唱意念只管向前方,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发白”,如同喊叫一般,声音既不好听又传不远。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常提到“怎么吸气怎么唱”。声音向前,歌唱用力或者说感觉却要向后,这就是歌唱声音在听觉上靠前与靠后的对立统一现象。
为了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容,而采取的歌唱声音变化表现手段,如:强与弱、虚与实、明与暗等,它们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没有弱音做铺垫则强音也就无法突出,一首歌曲中也不可能全由弱音或全是强音构成。看似相反、对立的思维运动,但都为表达同一个完整的歌曲统一在了一起。
三、歌唱水平的提高是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常发声基本功训练非常重要。声乐学习有时是非常乏味的,同样的练习可能反复做上千次上万次。这是因为,一方面需要通过练习找到最好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歌唱机能。人声乐器的形成除了认识上的不断提高,还有身体机能方面的日益成熟。我国著名声乐教授沈湘在讲学中反复强调声乐学习无捷径,一定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投机取巧、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思想。要把当歌唱家的远大目标与实实在在的勤学苦练结合起来,质变才能巩固量变的结果,引起和促使新的量变。学习中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认为歌唱方法或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会凭空突然发生,或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都是不可取的。
声乐学习还涉及表演、文学等诸多文化艺术领域,他们与辩证思维之间的关系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要强调的是“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比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声乐学习,想学好歌唱,必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辩证思维运用在声乐学习中,我们才会有意识地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起来,才会从歌唱实践到歌唱认识、再由实践到再认识的轮回中去获得理性驾驭歌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