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三维目标之一。若在物理教学中真正把情感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来加以应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会真正实现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绪教育;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0-0073-02
一、情绪教育的重要性
情绪教育虽是近些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但其重要性却获得了共识。情绪教育主张在重视理性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感受他人情绪、正确表达个人情绪的能力。情绪教育通过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情绪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人一出生便走向死亡,情绪就像死亡,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规避的。
情绪教育对社会发展很重要,一个情绪好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且激励自己,有着完善的行为能力。进入初中以后,学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个时期也是学生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情绪反应、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加深,但情绪情感远不成熟,情绪指标不稳定,控制力差。而物理教学也就在这个时期与学生不期而遇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情绪教育和情绪训练十分必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认知是相互制约的,认知参与情绪的产生,情绪影响认知的种类和进程。但是,在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情绪对认知的制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事实也证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达到80%。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把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二、学生物理学习的问题
初中物理与学生的相处虽然只有两年,但这两年的相處对相当一部分同学而言并不愉快,而且这种不愉快还会延续到之后的高中学习,甚至更长,以至于物理学习是有些同学心里永远的“痛”。学生不喜欢物理,害怕物理,甚至讨厌物理的原因有多种。
1.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物理学科要求之间的差异
第一,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物理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初中生接触物理的年龄一般在12岁~15岁,在这个阶段,学生心理的特点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思维仍属于经验型,虽然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形象思维还是占主导,而物理学科需要大量的抽象思维,且初中物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时”,大量形象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物体要运动必须受到力的作用”,所以要抽象地理解“物体在不受力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显得尤为困难。第二,学生的机械无意识记忆无法顺利地过渡为理解有意识记忆。记忆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整个学龄期间记忆的数量和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最初,学生依赖的是无意识机械的记忆,没有确定的目的,也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方法。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材料识记得比较好,而对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物理公式、定理、规律等则比较差。学生习惯对材料表面的形式进行识记,而往往忽视各变量的意义和关系。如对常量g=9.8N/kg,学生更注重对9.8的记忆,而不去有意识地理解其物理含义。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符合物理学习的要求
物理是一门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实验边分析,要求手脑并用。例如,在电学部分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思考来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对习惯了单纯“用脑”学习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学习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很多同学都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抓不住问题的中心。观察的时候只是“看热闹”,等到要思考的时候已经不记得看到了什么,观察和思考很难协调好。
3.应试教育与物理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减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需要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学习,从感性的认知中理解。但目前过重的学业负担、单一的评价体系只重视对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科学素养的培育。堆积如山的作业、铺天盖地的试卷、疲于奔命的补习班,压得学生无所适从,很难还有精力和好奇心去发现和感知周围的事物。第二,过紧的教学压力遏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发挥。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受教学进度的牵制,教学形式缺乏艺术性和多样性。枯燥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和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课堂一般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未有真正的体现。学生也习惯于把教师的讲解理解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很少会提出质疑,教学得不到“相长”。
三、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转变学生的“恐物症”,克服厌学物理的情绪,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每个初中物理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把情绪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便能化理想为现实。
1.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情绪
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正式学习物理,虽然各门功课的学习方法大相径庭,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容易改变,但物理学科跟其他学科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对其他学科知识层面的依赖比较少,如对数学的依赖基本只停留在简单的运算;各章节的独立性比较强,知识的交叉和相互运用比较少,声、光、热、力、电等内容都比较独立。基于这两点,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效果并不影响物理学科的学习,某一部分的内容即使没学扎实也不影响之后内容的学习。正面、积极情绪的引导将带给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降低畏难情绪。
关键词:情绪教育;物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0-0073-02
一、情绪教育的重要性
情绪教育虽是近些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但其重要性却获得了共识。情绪教育主张在重视理性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当培养学生感受他人情绪、正确表达个人情绪的能力。情绪教育通过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情绪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人一出生便走向死亡,情绪就像死亡,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规避的。
情绪教育对社会发展很重要,一个情绪好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且激励自己,有着完善的行为能力。进入初中以后,学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个时期也是学生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情绪反应、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绪体验不断加深,但情绪情感远不成熟,情绪指标不稳定,控制力差。而物理教学也就在这个时期与学生不期而遇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他们进行情绪教育和情绪训练十分必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认知是相互制约的,认知参与情绪的产生,情绪影响认知的种类和进程。但是,在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情绪对认知的制导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事实也证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达到80%。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把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二、学生物理学习的问题
初中物理与学生的相处虽然只有两年,但这两年的相處对相当一部分同学而言并不愉快,而且这种不愉快还会延续到之后的高中学习,甚至更长,以至于物理学习是有些同学心里永远的“痛”。学生不喜欢物理,害怕物理,甚至讨厌物理的原因有多种。
1.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物理学科要求之间的差异
第一,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物理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初中生接触物理的年龄一般在12岁~15岁,在这个阶段,学生心理的特点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思维仍属于经验型,虽然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形象思维还是占主导,而物理学科需要大量的抽象思维,且初中物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时”,大量形象的生活经验告诉学生“物体要运动必须受到力的作用”,所以要抽象地理解“物体在不受力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显得尤为困难。第二,学生的机械无意识记忆无法顺利地过渡为理解有意识记忆。记忆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整个学龄期间记忆的数量和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最初,学生依赖的是无意识机械的记忆,没有确定的目的,也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和方法。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直观的材料识记得比较好,而对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如物理公式、定理、规律等则比较差。学生习惯对材料表面的形式进行识记,而往往忽视各变量的意义和关系。如对常量g=9.8N/kg,学生更注重对9.8的记忆,而不去有意识地理解其物理含义。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不符合物理学习的要求
物理是一门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实验边分析,要求手脑并用。例如,在电学部分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思考来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对习惯了单纯“用脑”学习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学习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很多同学都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抓不住问题的中心。观察的时候只是“看热闹”,等到要思考的时候已经不记得看到了什么,观察和思考很难协调好。
3.应试教育与物理学科特点之间的矛盾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减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需要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学习,从感性的认知中理解。但目前过重的学业负担、单一的评价体系只重视对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科学素养的培育。堆积如山的作业、铺天盖地的试卷、疲于奔命的补习班,压得学生无所适从,很难还有精力和好奇心去发现和感知周围的事物。第二,过紧的教学压力遏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发挥。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受教学进度的牵制,教学形式缺乏艺术性和多样性。枯燥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和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课堂一般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未有真正的体现。学生也习惯于把教师的讲解理解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很少会提出质疑,教学得不到“相长”。
三、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转变学生的“恐物症”,克服厌学物理的情绪,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每个初中物理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把情绪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便能化理想为现实。
1.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树立自信情绪
学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正式学习物理,虽然各门功课的学习方法大相径庭,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容易改变,但物理学科跟其他学科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对其他学科知识层面的依赖比较少,如对数学的依赖基本只停留在简单的运算;各章节的独立性比较强,知识的交叉和相互运用比较少,声、光、热、力、电等内容都比较独立。基于这两点,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效果并不影响物理学科的学习,某一部分的内容即使没学扎实也不影响之后内容的学习。正面、积极情绪的引导将带给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降低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