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而”字用法探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1988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涉及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而”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参考前人及同行的研究成果,笔者试对本词用法进行一番梳理和探析,特别是提出具体实用的辨析方法,希望给高考复习的各位学生以启发。
  一、作为实词
  所谓实词,即具有实在意义、能充当句子成分且具有语法功能的词。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等。
  古代汉语中,“而”作为实词使用,一般是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可以翻译为“你”“你的”。比如:
  《聊斋志异·促织》中,成的妻子这样责骂他的儿子:“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句话“早缫而绪,早织而縷。”也是这种用法。
  当然,“而”作代词有时候也可以翻译为“这”“这样”。在《孔雀东南飞》中,面对焦仲卿的质责,刘兰芝无奈地说:“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二、作为虚词
  虚词,是相对于实词而言的,即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是具有语法功能的词。比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而”作虚词使用时一般只做连词。连词,即起连接作用的词。它连接短语或者句子,它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就可以说这里的连词“而”表示什么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可以翻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
  关于并列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判断:“而”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之间,既无先后顺序,也无轻重主次之分,二者地位相当,可以前后互换位置。
  像“黑质而白章”改为“白章而黑质”、“蟹六跪而二螯”改为“蟹二螯而六跪”,意思表达仍然一样。
  2.表示顺承关系
  顺承关系也叫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论语·侍坐》)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在这种用法中,“而”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往往都是动词,一个动作在前,一个动作在后,前一个动作结束,后一个动作才产生。此时“而”作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3.表示递进关系
  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而”表递进关系往往是指其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中,后一个成分比前一个成分意思上更近一层,更深一步。二者之间意义上逐步加重。
  比如:荀子在《劝学》中说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相较于对知识的“广泛学习”,“对于自己的言行每日反省”这样的品行修养对君子来说则更为重要。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转折关系非常容易判断,即“而”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之间意思上发生了突转。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辙《六国论》)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假设关系类似于英语中的虚拟语气,“而”连接的前一个成分假设一种情况,后一个成分虚拟一种结果。例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因果关系相对来说也容易判断,即“而”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存在因果关系,前一个成分为因,后一个成分为果。如: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表示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用来”“目的是”。“而”表目的关系,即其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前一个是途径、是方法、是手段,后一个成分是期望获得的结果——最终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8.表示修饰关系
  译为“着”“地”。修饰关系一般有三种:定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代词)修饰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补语(副词或副词性短语)修饰中心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状语(副词或副词性短语)修饰中心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而”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是指第三种修饰关系,即其连接的前一个成分作状语修饰后一个动词性谓语成分。比如:
  ①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除了作连词之外,在古代汉语中,“而”还经常和其他词组成固定短语使用。具体说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组: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而后,可以翻译:为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4.既而,可以翻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李朝威《柳毅传》)
  以上就是笔者所做的探析与总结,在平时的古文教学和高考复习中,针对具体的语言环境要灵活分析和应用。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优秀的士兵,快振作起来!掸掉你身上的灰尘,跨着战马,投入战斗!你就在前线,大家都注视着你!你知道这不是开玩笑!战斗越来越激烈,离结束还早着呢!虽然压力很大,但相信我,你会胜利的!如果你跌倒就再站起来!  当这首歌响起时,地球人正陷入一场狂欢之中。绿茵场上激烈的竞争,娴熟的球技,变幻莫测的排兵布阵和战术运用以及幸运之神的偶然眷顾令人荡气回肠。  这一切都让我们联想到创业。创业者和足球运动员一样,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