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感受与反思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c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往“师讲生听, 师问生答” 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 小学语文课堂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作为一线教师, 面对新课改教育理念, 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 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 学会吸取精髓, 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 潜心提炼, 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一、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一) “自主” 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 “你想先学什么?” “你想怎么学?” 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语文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 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 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要有个度, 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强烈的内驱力时, 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 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 在汇报(全班交流) 时, 学生汇报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自己没主见, 教学无主次, 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 学习离不开教师, 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 但为了让学生更自主, 教师就让出“平等中的首席”, 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 暂时退出教学的舞台, 成为一个旁观者, 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 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 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 “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 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 接着让学生说感受, 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 一会儿说甜, 一会儿说苦,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杂乱无章, 学生说到哪儿, 教师就跟到哪儿, 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 对教学无组织, 对学生不引导, 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 当学生需要“引导” 时就站到队伍前, 需要“穿针引线” 时就插到队中,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二)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原则: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广为使用。但在笔者授课中也发现, 由于受班额太大的限制, 教师无法实现人人动手探究, 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 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 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出, 却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 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 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 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 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 讨论什么; 有的合作讨论则没有时间的保证, 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 有的小组学习, 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了, 根本没有了合作, 没有了讨论, 结果你还是你, 我还是我; 有的小组学习中, 有发言权的依然是那些学习好的, 学习差的则只是旁听; 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 首先, 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 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意见不统一时再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 再次, 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 合作气氛要民主, 要各抒己见, 诚心参与, 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 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 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三)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过程的体现
  在教学中, 经常可以发现, 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 当作“学好了”, 把“分析完了” 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 “学过” 与“学好”, “分析完” 与“分析好” 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 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 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 忽视了目标的存在, 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 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了过程的体现。本人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 一是看老师教的过程, 即教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 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 即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就拿语文朗读指导来说, 朗读一般讲求两个方面, 一是数量, 二是质量。朗读的次数多了, 也可以算作是有了朗读的过程, 但更应体现出质的训练过程。怎样体现呢? 同样要通过数量来体现。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后一次要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 有所提高, 要能体现出诵读训练的层次性来。要能让学生在多次地、反复不断地训练中, 逐步地去体味语言, 体会情感, 提高朗读的能力,最终达到自能感悟的程度。
  二、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 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 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新型玻璃》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 请自主选择一种,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 然后向大家汇报。” 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 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 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 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专挑“科技含量高, 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 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 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 “种别人的田, 荒自家的园”, 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 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 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 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 某教师教学《家》时, 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 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 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 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 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 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 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 再表演, 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 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 可以带给学生欢乐, 使语文学习更快乐; 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 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 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 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 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 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 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服务, 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 为整合而“凑合”, 结果只能是让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异化本质。
  当然, 面对新课改, 我也曾迷茫过、困惑过, 但我现在已渐渐从困惑中走了出来, 并不断地投入实践中! 我想,新课程也绝不是专家们的报告, 我们仍须脚踏实地去做!新课程更不是侃大山, 几个人在这里侃一通就完事, 还须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新课程绝不是免费的午餐, 没有付出就有回报, 我们大家都须付出加倍的汗水!
其他文献
能否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和演变规律,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和危机传播控制来预防和化解危机,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本
利用人工气候环境实验室对温度、湿度单因素对钢筋锈蚀速度的影响及综合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影响机理,得出了温度、湿度综合效应大干单因素影响的结论。
情商的提出远晚于智商,情商教育旨在开发人的情绪智力的教育.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镇居民,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伴随着独生子女进入社会各群体,临床实习护生中独生子
护理部主任是医院护理管理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医院护理工作的方向和护理质量的优劣.要适应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需要,护理部主任应强化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