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学模式跨文化转向刍议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an8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教学应该是跨语言和跨文化学习的共同平台。“基础英语”教学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体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紧密结合。本文通过对跨文化教学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探讨a了如何实现“基础英语”教学的跨文化转向。
  【关键词】跨文化教学 基础英语 转向
  一、引言
  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即低年级的英语精读或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地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一直以来该课程都被视为英语专业学生基础学习阶段中的基础,其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技能,授课内容主要就是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的分析讲解。“基础英语”教学常常变为“词汇与语法”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语言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忽略了对不同文化的探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是当今语言学界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简单而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既然如此,“基础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语言课程,怎么能脱离文化而进行呢?笔者认为,文化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英语学习基础阶段就应该把文化知识与基本语言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化对文本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努力探索如何实现“基础英语”的跨文化转向。
  二、跨文化教学及其发展
  跨文化教学正是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关系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依托。每一种语言的使用和风格都反映其背后独特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文化决定论”的首创者——萨披尔(Sapir)早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因而语言教学也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语言根植于文化,文化渗透在语言的每个方面,语言教学的跨文化转向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跨文化教学不单纯是在课堂上教授另一种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另一种文化中举止得体的能力,而是通过强调对一种文化特有的历史、文学、艺术、习俗、观点、社团和成员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感,通过强调对文化的普遍性概念的深刻理解,包括对重大事件的分析、文化模拟等,培养学生获取理解文化的特有性和普遍性的综合能力[1]。跨文化语言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避免对非本族语文化持模式化态度。
  跨文化教学是在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是当代日益加剧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努力倡导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一文件,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希望通过跨文化教育促进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人们对其他文化的积极态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促进世界各种文化共同健康发展。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其中阐述了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标准,并对跨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美国早已在1996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全国标准》;在欧洲,欧洲委员会的语言政策部2003年颁布《从语言多元化到多元语教育:欧洲语言教育政策发展指南》;我国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提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教学发展现状反映了国际外语教学所面临的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社会文化转向。笔者正是受这些研究的启发,从微观的角度,探索如何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实践跨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深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全面了解。
  三、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探索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顺应了当今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广大英语专业教师经常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当然具体的模式现在并不统一固定。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探索跨文化教学模式时应该借鉴几个原则:1. 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决不能顾此失彼;2. 跨文化教学应该采取“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原则;3. 跨文化教学应当“因人制宜”;4. 跨文化教学应采用对比分析法。[2]简而言之,跨文化教学模式并不是孤立的、死板的,而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为导向,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并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而做出灵活的变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综合教程(修订版)》系列是比较流行的基础英语教程,在下面的探讨中,笔者将以第二册,Unit 10, Text I,“The Jeaning of American”为例,加以详细阐述。
  《综合英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为核心,围绕篇章展开的。跨文化教学认为篇章讲解涵盖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仅包括句子、段落、结构、主旨等传统教学所强调的理解重点,也包括语言之后的文化背景。以课文“The Jeaning of American”为例,该课文题目就是一个语言与文化的结合点。这个题目一般被理解为《美国牛仔服简史》或者《美国牛仔服史话》。在解释这个题目时,首先从语言层面“Jeaning”这个词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临时“创造”的一个词汇。“Jean”原本是个名词,指牛仔布/服,这里作者首先把它作为一个动词(“使牛仔服化、使牛仔服流行化”),再加“-ing”形式使“Jeaning”成为一个名词(“牛仔服化、牛仔服流行化”)。那么题目可以理解为“美国牛仔服流行化”,然而这样的解释比较生硬。如果联系前期阶段对牛仔服、牛仔服文化符号的讨论,教师再介绍一番美国的牛仔服文化,那么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题目可解释为《美国牛仔服简史》。
  在上述的知识点中,很明显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类似的知识点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例如在课文第四、第五小节,Levi Strauss在姐姐的资助下去了美国西部,并成功的把帆布做成牛仔裤卖给了一位矿工。这些内容不难理解,但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去美国西部呢?”“为什么把牛仔裤卖给一位矿工呢?”一切都是巧合吗?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学生解释当时的一个时代背景,就是“加利福尼亚淘金热(The California Gold Rush)”。唯有对时代背景有了了解,才能全面理解相关的课文内容。
  笔者之前一直强调,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跨文化教学要求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相结合,这是可能也是必需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课堂教学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结语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而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文化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交流所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点的基础上,以文化知识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英语文本的背景文化的了解,进而加深对课程文本的全面认识。
  毫无疑问,跨文化教育导向“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模式,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构想是面对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转向”的整体趋势,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较新的尝试。可以预见它将会是“基础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oran P R.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M]. Boston: Heinle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语言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词汇教学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英语语言词汇教学中构建人文情境教学模式是现代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典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效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还有利于活跃英语课堂教学气氛,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学习英语语言词汇的具体方法,从而提高英语语言词汇教学质量,实现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英语 人文情境 语
罗德贤(1646—1715)身为耶稣会中的辅理修士(coadjutor temporalis)以及在华传教士的人生旅途,非凡而复杂。他在加入耶稣会并被委以各种任务之前已是医生。在到达中国前的9年
我国产品检测认证行业历经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已进入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在我国以国家检测认证机构为主体,聚合了几大跨国检测认证机构,以及各种大小规模和民营资本来源的民营检
学位
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和买方市场的成熟,使资源的稀缺性由企业内部的产品转向企业外部的顾客,顾客成为了市场中的稀缺资源,随之顾客的市场地位发生改变,市场由生产者主权逐渐转变为
期刊
罗布泊的风沙环境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而麻黄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缓解和治疗作用,有可能使古罗布泊人对其产生崇拜,并将其作为随葬品。在东方和西方的宗教、神话背景中,麻黄是
会展业近些年在我国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全国各地兴起会展场馆的建设热潮。截至2006年,我国会展场馆的展览面积已居世界第三位,但出租率偏低,经营效益不佳,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