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变革与主体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两个转变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aaa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中国人民创造伟业的力量之源.在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前,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思想上的转变,主要是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经过无政府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二是主体的转变,包括从个人到群体,又经过群体到组织(小组),最后实现从共产主义小组到党的创建的转变.
其他文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为思政教育提供载体,思政教育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双方可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达到协同育人.协同育人能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但实现双方协同育人重要价值,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表现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文化活动单一、育人主体分散及价值实现无法拓展等方面.为此,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从优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角度入手,宏观把握价值的实现;丰富文化活动建设,为实现协同育人价值提供多样化载体;密切联系多元育人主体;借助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的支撑,在突破时空
《侵权责任法》第十二条规定,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这一侵权类型,是以按份责任的方式来划分责任.文章为探讨该法条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之合理性,通过梳理该法条规定的按份责任与其他法条所规定的责任承担方式存在的冲突,对“按份责任说”和“连带责任说”进行辨析,并结合域外法中普遍采取连带责任的立法模式,得出在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制度中,连带责任是更优的立法选择的结论.我国应修改相关立法,以保护受害人的利益,达成侵权法内外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