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断食辟谷术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miss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 张宇
  指导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张国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陈国伟
   军事经济学院营养食品研究所副教授 李晓莉
  
  我国古代有“辟谷术”,现代也有些人主张辟谷,认为辟谷有益于健康。最近,国外有研究机构称,每月至少禁食一天,患心脏病几率能降低40%!
  那么,当今的断食疗法,是对古老“辟谷术”的科学实践,还是对先人养生智慧的错误解读?本期特别策划,为您揭开心中的疑团。
  
  断食疗法,减少四成心脏病?
  
  2007年11月7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犹他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如果一个人每月至少有一次连续24小时的禁食,患心脏病几率能降低40%。
  
  欧美刮起“断食风”
  断食可降低心脏病发病率的结论,是研究人员从对摩门教的研究中得出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专家们就发现,摩门教教徒患心脏病的几率比一般美国人低。犹他大学生物化学信息教授本杰明·霍恩领导的小组,在该教教徒集中的盐湖城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教规中有“每月禁食一天”的规定。霍恩认为,正是这条规定对减少心脏病起了很大作用。
  1994~2002年,霍恩对4600名64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过调查,发现摩门教徒有心血管狭窄症状的人比其他人少得多。其后,他在2004~2006年对515名64岁以上接受X线血管透视的人进行对比,发现凡每月至少禁食一天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比不禁食的人低40%。
  在美国心脏学会2007年科研会议上,霍恩的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尽管霍恩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还需做更大范围的抽样调查,才能得出最后结论。但饱受心脏病困扰的欧美民众已经等不及了,欧美各国很快刮起一股“断食风”。一些人每隔一段日子,便断食一段时间,有的不吃晚饭,有的几天不吃食物,停食期间只喝矿泉水或纯净水。
  消息传到中国,很多人也跃跃欲试,他们认为,断食疗法与中国古代的辟谷术如出一辙,是古代养生智慧与现代医学发现的完美结合,完全值得推崇。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仅靠每月禁食一天,真的就能将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40%?
  
  专家:断食预防心脏病——证据不足
  究竟通过禁食能否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记者就此采访了本刊编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陈国伟教授。陈教授说,迄今为止,尚无循证医学依据证实上述研究结果。他认为,每月禁食一天就能降低心脏病几率达40%,可能性不大。若真有如此好的预防效果,防治心血管疾病不是变得太容易了吗?
  禁食会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004年,国内曾有一位志愿者在媒体监督下做过禁食体验。记者找到了禁食过程中留下的检验结果,显示其在禁食期间最低血糖为2.0毫摩尔/升(正常值为3.89~6.1毫摩尔/升),血钾为2.14毫摩尔/升(正常值为3.6~5.4毫摩尔/升),肝功、肾功多项指标也出现异常。
  陈国伟教授指出,上述数据表明,禁食者机体己处于严重低血糖和低血钾状态。低血钾有可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而突然死亡。而葡萄糖是大脑主要能量来源,严重低血糖对脑供能绝对不利,只要血糖<2.8毫摩尔/升就可出现低血糖所致脑功能障碍症状,轻者可表现为精神不集中、头晕、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和出汗,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昏迷,若不及时补充葡萄糖可导致死亡或遗留中枢神经永久性损伤。
  因此,陈国伟教授特别提醒读者,体质衰弱、重要脏器(如心、脑、肝、肾)有损伤者更不宜采用断食疗法。若为了达到减肥或防治高血压、冠心病之目的,还是主张均衡饮食,饮食清淡,平时注意劳逸结合和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把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保持在18.5~25之间。若能持之以恒,则比断食疗法更为可取。
  
  周末断食,只为排毒
  
  近来,随着“断食疗法”在欧美的兴起,在国内一些白领女性当中也悄然刮起“周末断食”风——每到周六,她们的食谱就只有一杯白开水,最多喝点蔬果汁,绝对不吃任何固体食物,以达到清肠胃、排毒的效果。排毒,成为人们断食的又一个理由,古老的辟谷术似乎又在摩登女郎们身上“焕发了生命力”。
  
  断食只为排毒
  据了解,“周末断食法”是由日本传入,目前在白领圈子里受到追捧,但实践者主要是女性。
  2007年6月,在广州一家外企任策划部经理的刘小姐开始尝试“周末断食法”。她的周末食谱是:周五晚餐只喝一碗汤。周六开始断食,早餐一杯白开水,午餐一瓶酸奶,晚餐是一杯白开水或是一杯自制鲜榨果汁。为了避免晚上肚子饿,她总是早早就休息了。如果周日还能忍受饥饿,她还会沿袭周六的食谱。当问到身体对这种饮食方法有没有什么感觉时,刘小姐坦言,也没有什么异常,跟以往并没有多大差别。
  “周末断食族”认为,人们平时吃进去的食物,在维持人体机能、提供能量的同时,也形成了各种废物,它们虽然每天都以粪便、尿、汗等形式排出,但总有一些残渣排不干净,藏在身体的各处,容易形成毒素,成为致病的根源。断食,同时多喝水,无疑是清除体内“垃圾”的最好方法。因为肠胃定时蠕动,喝进去的水也会随之蠕动,将胃肠内“沟沟坎坎”的地方冲洗干净。若不按时清理,任其堆积腐化,便会产生毒素,变成慢性病的“工厂”,引起感冒、头痛,乃至高血压、癌症等。
  
  断食,当心“排毒”不成反“制毒”
  听起来,断食排毒的理由还颇为充分。那么,断食者的体内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定期断食真的能够排毒防病吗?对此,军事经济学院营养食品研究所的李晓莉副教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李副教授指出,断食疗法或者极低热量饮食对身体健康的伤害超乎人们的想象。事实上,不少人因断食或者极低热量饮食而缺水、休克,或者导致急性肾衰竭,严重者还会导致猝死。因此,最好不要轻易尝试。
  李副教授说,如果断食是为了排毒,结果可能会让断食者失望,因为那可能得到恰恰相反的效果。断食之后,身体必定会燃烧体内的脂肪来补充能量所需,但是在过度消耗脂肪组织后,更可能将长期以来累积储藏于脂肪中的脂溶性毒素,如农药、戴奥辛、多氯联苯等再度释出,使身体再度中毒。另外,胆汁在绝食时无法分泌排出,更可能加重毒素的伤害。
  李副教授进一步解释说,人体饥饿时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平时储存的蛋白质和脂肪,其中脂肪约占能量来源的85%以上。人在饥饿时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多,此时脂酸和酮体成为大脑、心肌、骨骼肌和肾皮质的重要燃料。而血中酮体升高,容易出现酮酸血症,导致酸中毒。
  长时间不进食,体内会缺乏能量和蛋白质,皮下脂肪和骨骼肌逐渐消耗,甚至连心、肾、胃肠道等器官也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此外,各种内分泌腺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功能低下,长此以往内分泌会有失调的可能。
  除此以外,最值得断食者警惕的是发生猝死的危险。断食疗法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突发性心律不齐,引发心脏麻痹致死。断食者由于饮食热量不足及饥饿,铜、钾、镁等元素不平衡,加上交感神经亢进及心肌细胞纤维萎缩,缺乏肝糖原,以致无法代谢肾上腺素,一旦有压力发生,则很容易导致心律不齐。
  李副教授告诫读者,从营养学角度来看,维持体重最基本的措施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及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指一日三餐按时适量,饮食结构适当,荤素搭配适当,不暴饮暴食。为了减肥而不吃早餐,或者只吃蔬菜水果、不吃米饭等,都是错误的。对于希望排除体内毒素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有排毒功能的食物,比如海带、绿豆、猪血、魔芋、葡萄、黑木耳和菌类食物、苹果、草莓、红色和紫色蔬菜及酸奶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够帮助清除体内“垃圾”。
  
  
  >>小贴士
  有下列疾病的人,因发生猝死及并发症的机会高,绝对不可以进行断食疗法或者极低热量饮食。
  1.心脏病患者,更容易心律不齐发生猝死。
  2.胆囊疾病患者,更容易加重结石及胆囊炎的发生。
  3.肾病患者,由于无法维持电解质平衡,更容易因心律不齐而发生猝死。脱水或饮水太多,都容易发生危险。
  4.癌症病患,容易使病情恶化及猝死。
  5.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降低抵抗力,易致使疾病恶化。
  6.有酒瘾者,因本身可能己经有肝病加上营养不良,因此容易发生危险。
  7.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糖分代谢异常及潜伏心脏病,而发生猝死。
  
  
  辟谷传说的误解与真相
  
  “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是人们对古代辟谷理念的诠释。不管是断食排毒的信奉者,还是通过断食预防心脏病的实践者,都把中国古代的辟谷术作为自己重要的“精神支柱”。认为自己的断食主张与古老的辟谷术“遥相呼应”,是对先贤养生智慧的现代实践。
  不过,对大多数人而言,辟谷术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辟谷果真能让人“不死而神”吗?古代辟谷术的真实内容又是什么?记者采访了本刊编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国玺教授。
  
  “辟谷”的历史渊源
  辟谷,又称避谷、去谷、断谷、绝谷、绝粒、休粮、清肠等,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去谷食气篇》,其中有“去谷者食石韦……首重、足轻、体轸”的叙述,意思是说辟谷者往往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表明至少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辟谷法流行。
  秦以后,有关辟谷食饵和辟谷食饵方的描述与记载散见于各代中医学著作中,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开创了有关辟谷食饵养生的先河,特别是道教的兴起更加推动了辟谷术的发展,认为人体可以通过辟谷达到“不饥轻身,益寿延年”的目的,并创立独特的道教服食术。有关道教服食方,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屡见于各种史籍。
  古人是如何看待辟谷的呢?成书于汉代的礼仪论著《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可能是辟谷术的最早理论根据。晋代的道家、医学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称:“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意思是说如果希望益寿延年的话,就要肠胃中清洁,没有粪便残渣。辟谷术专著《庄周气诀解》中也有一段话:“其天下之人,不达其要者,但以味适口充腹饱胃,以养其性命,恐隔滋味而已;然其脏腑,长欲蒸心乱神,反资百疾,以至夭殂”,说明不懂得饮食养生的人过多地摄取食物,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甚至引起早亡。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人物,开始追求衣食住行方面的享受,喜欢吃那些“膏粱厚味”的食品,并纵酒为乐,损伤健康。针对这种时弊,人们受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影响,称那些肥甘厚味食物为“烂肠之食”,而转向天然的植物类食品,并提出辟谷的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辟谷真相:是“限食”而非“绝食”
  现代人通常以为,辟谷就是“绝食”,与现在流行的断食疗法如出一辙。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误会。
  据张国玺教授考证,辟谷并不是指完全的不吃任何食物,而是少食或食用“特殊食物”。《淮南子·人间》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尘居深山,“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这是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书中只是说他不食五谷,并不代表他不吃其他东西。又如古书中记载道门名士于章在辟谷时“饵黄精、茯苓、山地黄”,可见他是用药食来代替五谷。
  古人称辟谷为“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张,五食饥大起,六食人凶恶,百疾从此而生”,并强调“全不食亦凶,肠胃不通”。也就是说,辟谷过程中只是减少进食,并不是不食,否则“亦凶”(指损害健康)。可见辟谷并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慢慢节食,少食;或者不吃日常的五谷食物,只吃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药物,或服食高营养而较难消化的加工品。如常说的“服药辟谷”,即是采取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的方法。
  《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山药、蜂蜜、茯苓、莲子、芡实、苍(白)术、天门冬、麦门冬、泽泻等代替谷食的药物。实际上山药、蜂蜜等既是药品,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可以代替谷物为人体提供营养。后世的一些辟谷术中,也有用大豆、大枣、胡麻(芝麻)、栗子、酥油、茯苓、黄精、天门冬、白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以代谷食的方法。还有用含丰富植物油的松子仁、柏子仁、火麻仁等,再加入麦门冬、地黄、茯苓、山药、黄芪、人参等富含营养物质中药,制成营养高、消化慢、质地较硬的食物,以供食用;还有服用一些流质的胡麻汤、酥汤等。
  可见,历代的辟谷术修炼者,并非不吃任何东西,只是不吃或少吃五谷杂粮罢了。如果采取什么都不吃的所谓“辟谷”,只会损害自己的健康甚至危害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给辟谷这一传统养生方法蒙上一层阴影。
  
  相关链接
  推荐几种“辟谷食饵”
  “辟谷食饵”是辟谷者为减少平常主食摄入而配制的特殊食品,其组方可分为以下几种:
  (1)滋阴厚味。用药饵来替代正常进食的谷物,首要保证生命机体的基本需求,必须以味厚之品来充实、滋润脏腑。比如常用的食饵有胡麻、麻仁、杏仁、松仁、柏子仁、胡桃仁、红枣、黄精、天门冬、麦门冬、蜂蜜、柿饼、黑大豆、糯米、莲子、芡实等,都富含脂类和蛋白质,可以滋润五脏,化生精血。
  (2)补中益气。在服食厚味基础上,补气十分必要,使得“气味兼致而脏腑全”。所以补中益气的药饵在辟谷食饵方中也十分常见,常用的有山药、茯苓、苍(白)术、人参、黄芪、莲子、芡实等。
  (3)固胃止饥。如麻仁、松仁、柏子仁、杏仁、芝麻、胡桃仁、黑豆等;还有一些质地比较坚硬的物品,如松脂、柏脂、蜜蜡、赤石脂等,对于克服饥饿也是很有帮助的。
  (4)通阳利浊。最早的辟谷专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却谷食气篇》首句就是“辟谷者,食石苇”。石苇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此类的辟谷药饵还有泽泻、菖蒲、商陆、黑豆、茯苓等。
  
  编后:合理膳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营养过剩所导致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大敌。因此,合理地节制饮食是必要的,现在很多临床医学、营养学专家都提出“每顿饭只吃七八分饱”的建议。但“矫枉”须防“过正”,断食无疑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于健康无益。对于一些传统的养生方法,更应该在对其有充分的了解,领会其精髓之后,再进行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班级的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之一,它一般具有系统性、多样性等特点,但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庭教育更是班级管理工作强有力的后盾。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进行探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2-041  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对学生今后
尿石症,也叫泌尿系结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患者通常是以腰痛、腹痛、尿痛或血尿为首发症状来医院就诊,通过做X光、B超等检查后发现。尿石症虽然是普通的常见病,但痛起来可真要命,如果不及时治疗或任其发展,最终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严重后果。尿石症有哪些症状?治疗手段如何?中医排石汤效果怎样?肾绞痛怎么办?如何预防?……诸多问题,请看国内知名医学专家一一给予解答。  什么叫尿石症?
看完热播的新版《红楼梦》,很多观众都为林黛玉之死唏嘘不已。好好的一个大家闺秀,是生了什么病导致无法医治而亡的呢?根据史料研究,专家们得出结论,黛玉因为肝气不足,才会影响肺功能,导致最终吐血而亡。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但从一定层面上告诉我们养肝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咳嗽”,而很少有人注意太医诊断后所说的话:“六脉皆弦(弦脉是肝胆病的主脉),因平日郁结所致”,“木气(
来信照登    第二期我喜欢的文章点评  湖南武冈蒋浩然:春节前,收到贵刊第二期杂志后,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将它读完。这一期中,我最喜爱的文章是《认准解表药,伤风感冒自己治》《红霉素软膏还能这么用》《蔬菜中的“调脂大将”》三篇;此外,“专家门诊”栏目的《春节之际话“八防”》和“疾病预防”栏目的《不吃药也能提高免疫力》两篇文章也非常好。  5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了防病治病的知识,使读者一看就懂,一用就灵。比
辨证论治心律失常  本刊资料库    患有心律失常,宜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病因、不同类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医治。    ●心气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方药:人参(另煎)、五味子、炙甘草各10克,麦门冬、当归、熟地黄各15克,黄芪25克(注:方中人参通常用东北红参或高丽人参,若有阴虚表现则选用西洋参,若
老聂今年65岁了,胸痛已有3年,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前几天搬动煤气罐时发生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才缓解。家人怕引起急性心肌梗死,请医生提个治疗方案。张医生说需要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确定治疗方案。李医生说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不如先做个64排螺旋CT比较安全。老聂就拿不定主意了,非要做这些检查吗?    适合做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    ◇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
周宜轩 主任医师、教授。1943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顾问,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擅长诊治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处方:潞党参(党参中的上品)、炙黄精(又称酒黄精)各15克,山萸肉、郁金、水蛭、新降香、石菖蒲各10克,瓜蒌皮、全当归各12克,紫丹参、炙黄芪、炒枣仁各20克。水煎服,每日
2005年8月,前列腺炎患者戴宝淦因久治不愈,饱受疾病折磨,怒杀主治医师、福建名医戴春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前列腺炎到底有多可怕,竟给人带来如此巨大的痛苦以至于产生心灵的严重扭曲?所谓“不死的癌症”,真的是一旦染上就难以治愈吗?请看本期人物专访——    董协良 主任医师、教授,著名生殖性学家。现任陕西协同生殖医学研究所所长,西安协同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医卫委委员,《中国性科学
日前巧遇多年前的同事李师傅,他退休前在工厂干了40年。那天,李师傅打开话匣子,讲述了他晚年奉行的“三三制”。   第一个“三”是“三乐”:知足即乐、自得其乐、以苦为乐。李师傅一生好脾气、好人缘,退休后先是在工厂又干了几年,后来找了一份看车的差事,不多的退休金加上不多的补差工资让他很知足。  第二个“三”是“三忘”: 忘记年龄、忘记金钱、忘记子女。李师傅说,他已是60大几了,可就是不知老之已至,每天
感冒后,最令人烦恼的症状之一便是鼻塞。这里,介绍一种提捏揪痧的自我疗法,操作方便,帮助您缓解感冒时的鼻塞症状。  两手拇指伸直,四指并拢伸直,一上一下放在后脖颈处,用手指指腹以一定的力度由两侧风池穴(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中,基本与耳垂齐平)向下提捏两条大筋,到大椎穴(低头,颈椎最高骨下),重复10次,以局部皮肤温热、轻度疼痛为宜。然后,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