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调整,软件产业面临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平台化、融合化五大发展趋势。国发[2011]4号文增强了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这必将催生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星的破土。
作为我国软件产业的中间力量,软件园区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飞速发展。在高速发展程中,软件园区在基础设施、资金、人才、政府关系、品牌宣传等各个层面帮助园区企业成长。为展现软件园区的发展历程以及软件企业的崛起,《中国计算机报》特推出“软件园区”专栏,记录并见证中国软件的发展征程!
2011年,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3106亿元,同比增长35.6%。今年上半年,江苏软件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同比增长34%。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将江苏软件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的原因概括为,“领导重视、政策配套,人才关键、重点突出”16个字。
出台地方法规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把软件作为全省第一优先发展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列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软件产业地方法规——《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又陆续制订实施了《江苏省鼓励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优惠和支持政策。同时,加大了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每年软件专项经费高达3亿元。
联创科技是南京一家本土软件企业,经过十多年努力,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年底,联创与亚信合并成立了亚信联创控股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后,双方在电信行业具有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完整的解决方案,为全球电信运营商提供从咨询规划、系统建设及运营一体的端到端、更强大的全面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目前,联创迅速成长为拥有12家控股公司、3家境外公司的大企业集团。在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中,联创一跃攀升到第六位。
据悉,自1998年以来,我们每年拿出利润的50%投入到软件研发中。2005年后,除原有电信业务外,又进一步把资金投放到了软件服务外包、教育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多个领域。谈及联创科技的发展,南京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力斌说:“我们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地发展,是因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把软件作为战略性产业,构筑了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迈着大步往前走。”
创建软件名城
7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政府与苏州和无锡市政府签署了“部省市共同创建无锡、苏州共建中国软件名城合作备忘录”。这是继2010年9月南京市正式成为被国家首个认定的“中国软件名城”之后,江苏省新一轮“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的开始。
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南京提出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之时,全年软件收入只有166亿元。2010年首次冲破千亿大关,达到1013.3亿元。2011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2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政府搭建了发展的舞台,企业在上面演出最美的戏,这就是南京中国软件名城高速发展的根源所在。 资金支持上,江苏将软件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向南京倾斜,每年南京获得立项的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占全省一半。 南京市政府出台上市培育计划、三年提速计划等5大类26项囊括企业、项目产品及人才的扶持政策,每年还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各区配套资金不低于10亿元,用于软件产业基础建设和兑现各项优惠政策。
在人才引进上,南京市政府采取了每年遴选10位领军人物和10个成长型软件企业家,给予滚动支持;政府以股权投资方式,优先支持由高端领军人才领衔的团队进行重大科技成果在南京转化和产业化;政府股权投资所得年度分红,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被投资企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政府股权退出时,优先转让给被投资企业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团队及原始股东等,吸引高端软件人才在南京安家落户等措施。
建设虚拟软件园
去年8月1日,南京市政府提出重点打造以南京软件谷为核心、以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一谷两园),用5至10年,把南京建成软件产业规模领先、自主创新能力强、软件名企名牌多、软件人才密集的中国软件名城,跨入世界软件名城行列的新目标。今天,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面积已有412.99万平方米,占全市软件园区建筑面积的50.5%,今年上半年两园一谷软件业务收入达到649亿元。再加上各具特色的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地软件园区,初具规模且前景良好的苏中、苏北地区软件园区,江苏形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沿江软件产业城市密集带。
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要素,软件产业集群是人的集聚。一个个软件园区在江苏各地兴建起来,一个个人才汇聚到园区内,如何把分散的园区“链接”起来,以城市和区域为单位将分散的软件和人才资源集聚起来,为软件企业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江苏省提出建设国内最大的省级“虚拟软件园”概念。参照印度“STPI”经验,以江苏软件园为龙头,以公共服务平台为纽带,启动建设覆盖所有城市,连接所有软件园区,服务所有软件企业的中国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服务内容最全的省级“虚拟软件园”。今天,江苏虚拟软件园已在全省陆续建立了10多个分中心,用户数超过8万个。通过引入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与省内各大软件园区和重点软件企业合作,建立资源整合、服务配套、利益共享机制,共同建设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江苏虚拟软件园已达到为全省软件园区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实现互利共赢特色联动发展的最初设想。
实施“聚集战略”
2008年起,江苏省提出培育重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思路,开始探索企业收购、兼并方式,鼓励企业通过调整、联合、并购、重组,形成大型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团。
南京南瑞集团、朗坤软件、三宝科技集团有多年开发数据库的经验,但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南瑞集团电力自动化已形成产业,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更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打破我国工控领域实时数据库系统及套件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推动自主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产业链的形成,2010年三家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了江苏瑞中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朗坤、擎天、国盾三家公司都从事市政软件开发,在竞标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项目时都想吃独食。竞标会上,就在三个竞争对手准备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南京市管线办提出将包一分为三,让三家企业联手完成。怎么让三个竞争对手和平相处,协同作战?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建立统一研发平台,共同签署保密协议的思路。结果,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三家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不仅在同一平台上,遵守同一游戏规则,协同开发起了软件,大家还商议,南京市这个项目完成后,通过吸纳投资,或成立股份制企业,还要共同联手去开拓全国市场。
南京要建中国软件名城,只有聚集大批重量级企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品牌知名度的软件产品才名副其实。2009年2月,南京市实施了“聚焦战略”,开始着力培育超10亿元软件企业。通过实施软件产业化专项计划、骨干软件企业计划、软件企业上市培育计划、软件企业做大做强重奖办法等,引导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做优。通过扶持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南京软件产业链逐步形成,并很快拥有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电信系统、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嵌入式、教育、网络与安全系统等最具特色的六大软件产品群,软件业务收入超20亿元企业达到8个。电力、通信、智能交通三大行业应用软件更是处于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完整的产品集群,软件收入已占全市总量的30%。
推进战略联盟计划
为解决江苏中小企业多,软件竞争实力不足等问题,江苏经信委开始实施推动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以应用为导向建立战略联盟计划。他们对江苏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经费使用方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经费重点支持对象转向产品联合、联盟、形成产业链上。2010年以来,陆续成立了信息安全、物联网、国产芯片与软件、软件外包服务、数据库、互联网服务、软件人才服务等13个软件产业联盟。
2010年2月成立的江苏省物联网联盟140个盟员各有所长,他们有的是RFID标识、云计算、存储等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有的擅长传感器、摄像机、车检器等产品制造,还有的是多年耕耘在智能交通、物流、医药、农业、铁路、煤矿、环保等行业的应用专家。从前端设计、生产制造到技术融合、系统集成、完整应用,盟员们相互依存,互相合作,谁也离不开谁。自然形成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为产业的稳固发展打下基础。
网络时代,安全需求开始从单一堵防,向全内容、全方位、全过程防护发展。单个企业的单个或几个产品已很难满足需求,企业结盟、产品互补、抱团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江苏省经信委组织信息安全、芯片、数据库、物联网四大联盟联合作战,最终与另外三个单位共同拿下这个项目。电子文档安全解决方案是由四个联盟中的10家企业协同完成的。最终,这个方案不仅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赞许,进入重点发展项目,还列入了2011年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项目
共建产业研究院
2011年7月,江苏经信委积极组织19家IT骨干企业发起成立了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和创新成果孵化中心、云计算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一院两中心),希望通过搭建江苏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平台、创新资源的汇聚平台、企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和企业上市的孵化平台,使产业得到更快速地发展。
赛联采取的都是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牵线搭桥,将企业汇聚一堂,把各家擅长的技术整合起来,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研发、咨询、融资、产业孵化在同一公共平台进行,有助于江苏信息产业大踏步地发展,也有利于南京中国软件名城的建设。成立不到一年,通过核心平台,赛联链接整合了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共同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筹建了专家委员会,相继成立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北斗等16个专业分院,创建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各类资金联动支持机制,形成了多方整合的创新链、资源汇聚的产业链、开放共赢的服务链和机制灵活的资金链。
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院长祁晓荔举例说:“在现有载体基础上,‘十二五’江苏很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此,江苏经信委制定了‘阳光牵手、东西合作’发展计划。贵州有很好的市场和资源,我们牵头省内相关企业,选择贵州贵安新城一块151平方公里地块,建设‘江苏慧谷’产业示范园区。准备以此为桥头堡,进军我国西南部12省市场,为江苏企业发展拓展出更大空间。我们正在积极牵头筹建美国硅谷等海外分支机构、联合研发机构。美国IT产业90%在本土。在家坐等人家上门推销新技术,不如我们去建研发基地。有了这样的基地,我们可以更快地捕捉先进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在把国外优秀软件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也能将江苏软件推广到全球更广阔的市场。再如,联创、神州数码、中创、浙大网欣都从事市民卡业务。过去,他们各自为政。结果为一个城市开发的卡,拿到另一个城市无法使用。我们通过制定互联互通标准、战略性服务框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作为我国软件产业的中间力量,软件园区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飞速发展。在高速发展程中,软件园区在基础设施、资金、人才、政府关系、品牌宣传等各个层面帮助园区企业成长。为展现软件园区的发展历程以及软件企业的崛起,《中国计算机报》特推出“软件园区”专栏,记录并见证中国软件的发展征程!
2011年,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3106亿元,同比增长35.6%。今年上半年,江苏软件仍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同比增长34%。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将江苏软件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增长速度的原因概括为,“领导重视、政策配套,人才关键、重点突出”16个字。
出台地方法规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把软件作为全省第一优先发展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列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软件产业地方法规——《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又陆续制订实施了《江苏省鼓励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优惠和支持政策。同时,加大了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每年软件专项经费高达3亿元。
联创科技是南京一家本土软件企业,经过十多年努力,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年底,联创与亚信合并成立了亚信联创控股有限公司。资源整合后,双方在电信行业具有了领先的市场地位,完整的解决方案,为全球电信运营商提供从咨询规划、系统建设及运营一体的端到端、更强大的全面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目前,联创迅速成长为拥有12家控股公司、3家境外公司的大企业集团。在2012年(第十一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中,联创一跃攀升到第六位。
据悉,自1998年以来,我们每年拿出利润的50%投入到软件研发中。2005年后,除原有电信业务外,又进一步把资金投放到了软件服务外包、教育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多个领域。谈及联创科技的发展,南京联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力斌说:“我们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地发展,是因为江苏省和南京市把软件作为战略性产业,构筑了宽松优越的发展环境,我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迈着大步往前走。”
创建软件名城
7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政府与苏州和无锡市政府签署了“部省市共同创建无锡、苏州共建中国软件名城合作备忘录”。这是继2010年9月南京市正式成为被国家首个认定的“中国软件名城”之后,江苏省新一轮“中国软件名城”建设的开始。
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南京提出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之时,全年软件收入只有166亿元。2010年首次冲破千亿大关,达到1013.3亿元。2011年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52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政府搭建了发展的舞台,企业在上面演出最美的戏,这就是南京中国软件名城高速发展的根源所在。 资金支持上,江苏将软件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向南京倾斜,每年南京获得立项的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占全省一半。 南京市政府出台上市培育计划、三年提速计划等5大类26项囊括企业、项目产品及人才的扶持政策,每年还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各区配套资金不低于10亿元,用于软件产业基础建设和兑现各项优惠政策。
在人才引进上,南京市政府采取了每年遴选10位领军人物和10个成长型软件企业家,给予滚动支持;政府以股权投资方式,优先支持由高端领军人才领衔的团队进行重大科技成果在南京转化和产业化;政府股权投资所得年度分红,将按一定比例奖励给被投资企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政府股权退出时,优先转让给被投资企业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团队及原始股东等,吸引高端软件人才在南京安家落户等措施。
建设虚拟软件园
去年8月1日,南京市政府提出重点打造以南京软件谷为核心、以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一谷两园),用5至10年,把南京建成软件产业规模领先、自主创新能力强、软件名企名牌多、软件人才密集的中国软件名城,跨入世界软件名城行列的新目标。今天,一谷两园软件产业集聚区面积已有412.99万平方米,占全市软件园区建筑面积的50.5%,今年上半年两园一谷软件业务收入达到649亿元。再加上各具特色的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等地软件园区,初具规模且前景良好的苏中、苏北地区软件园区,江苏形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沿江软件产业城市密集带。
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要素,软件产业集群是人的集聚。一个个软件园区在江苏各地兴建起来,一个个人才汇聚到园区内,如何把分散的园区“链接”起来,以城市和区域为单位将分散的软件和人才资源集聚起来,为软件企业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江苏省提出建设国内最大的省级“虚拟软件园”概念。参照印度“STPI”经验,以江苏软件园为龙头,以公共服务平台为纽带,启动建设覆盖所有城市,连接所有软件园区,服务所有软件企业的中国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服务内容最全的省级“虚拟软件园”。今天,江苏虚拟软件园已在全省陆续建立了10多个分中心,用户数超过8万个。通过引入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与省内各大软件园区和重点软件企业合作,建立资源整合、服务配套、利益共享机制,共同建设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江苏虚拟软件园已达到为全省软件园区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实现互利共赢特色联动发展的最初设想。
实施“聚集战略”
2008年起,江苏省提出培育重点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思路,开始探索企业收购、兼并方式,鼓励企业通过调整、联合、并购、重组,形成大型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团。
南京南瑞集团、朗坤软件、三宝科技集团有多年开发数据库的经验,但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南瑞集团电力自动化已形成产业,数字化变电站技术更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打破我国工控领域实时数据库系统及套件长期依赖国外的局面,推动自主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产业链的形成,2010年三家公司共同出资1亿元组建了江苏瑞中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朗坤、擎天、国盾三家公司都从事市政软件开发,在竞标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项目时都想吃独食。竞标会上,就在三个竞争对手准备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南京市管线办提出将包一分为三,让三家企业联手完成。怎么让三个竞争对手和平相处,协同作战?经过研究,他们提出,建立统一研发平台,共同签署保密协议的思路。结果,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三家企业成为合作伙伴。不仅在同一平台上,遵守同一游戏规则,协同开发起了软件,大家还商议,南京市这个项目完成后,通过吸纳投资,或成立股份制企业,还要共同联手去开拓全国市场。
南京要建中国软件名城,只有聚集大批重量级企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品牌知名度的软件产品才名副其实。2009年2月,南京市实施了“聚焦战略”,开始着力培育超10亿元软件企业。通过实施软件产业化专项计划、骨干软件企业计划、软件企业上市培育计划、软件企业做大做强重奖办法等,引导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做优。通过扶持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南京软件产业链逐步形成,并很快拥有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电信系统、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嵌入式、教育、网络与安全系统等最具特色的六大软件产品群,软件业务收入超20亿元企业达到8个。电力、通信、智能交通三大行业应用软件更是处于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完整的产品集群,软件收入已占全市总量的30%。
推进战略联盟计划
为解决江苏中小企业多,软件竞争实力不足等问题,江苏经信委开始实施推动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以应用为导向建立战略联盟计划。他们对江苏软件和集成电路专项经费使用方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经费重点支持对象转向产品联合、联盟、形成产业链上。2010年以来,陆续成立了信息安全、物联网、国产芯片与软件、软件外包服务、数据库、互联网服务、软件人才服务等13个软件产业联盟。
2010年2月成立的江苏省物联网联盟140个盟员各有所长,他们有的是RFID标识、云计算、存储等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有的擅长传感器、摄像机、车检器等产品制造,还有的是多年耕耘在智能交通、物流、医药、农业、铁路、煤矿、环保等行业的应用专家。从前端设计、生产制造到技术融合、系统集成、完整应用,盟员们相互依存,互相合作,谁也离不开谁。自然形成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为产业的稳固发展打下基础。
网络时代,安全需求开始从单一堵防,向全内容、全方位、全过程防护发展。单个企业的单个或几个产品已很难满足需求,企业结盟、产品互补、抱团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江苏省经信委组织信息安全、芯片、数据库、物联网四大联盟联合作战,最终与另外三个单位共同拿下这个项目。电子文档安全解决方案是由四个联盟中的10家企业协同完成的。最终,这个方案不仅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赞许,进入重点发展项目,还列入了2011年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项目
共建产业研究院
2011年7月,江苏经信委积极组织19家IT骨干企业发起成立了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和创新成果孵化中心、云计算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一院两中心),希望通过搭建江苏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平台、创新资源的汇聚平台、企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成果和企业上市的孵化平台,使产业得到更快速地发展。
赛联采取的都是政府主导、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牵线搭桥,将企业汇聚一堂,把各家擅长的技术整合起来,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研发、咨询、融资、产业孵化在同一公共平台进行,有助于江苏信息产业大踏步地发展,也有利于南京中国软件名城的建设。成立不到一年,通过核心平台,赛联链接整合了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共同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筹建了专家委员会,相继成立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北斗等16个专业分院,创建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各类资金联动支持机制,形成了多方整合的创新链、资源汇聚的产业链、开放共赢的服务链和机制灵活的资金链。
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院长祁晓荔举例说:“在现有载体基础上,‘十二五’江苏很难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此,江苏经信委制定了‘阳光牵手、东西合作’发展计划。贵州有很好的市场和资源,我们牵头省内相关企业,选择贵州贵安新城一块151平方公里地块,建设‘江苏慧谷’产业示范园区。准备以此为桥头堡,进军我国西南部12省市场,为江苏企业发展拓展出更大空间。我们正在积极牵头筹建美国硅谷等海外分支机构、联合研发机构。美国IT产业90%在本土。在家坐等人家上门推销新技术,不如我们去建研发基地。有了这样的基地,我们可以更快地捕捉先进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在把国外优秀软件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也能将江苏软件推广到全球更广阔的市场。再如,联创、神州数码、中创、浙大网欣都从事市民卡业务。过去,他们各自为政。结果为一个城市开发的卡,拿到另一个城市无法使用。我们通过制定互联互通标准、战略性服务框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