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一部分升学深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从此告别学校,以不同的方式就业,踏入了纷繁复杂而又竞争激烈的社会。那么如何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使他们踏入社会后能有所作为,是每位教师必须考虑的。所以,对中学生进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教育,就成了中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结合生物教学谈一下对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与适应意识
  
  竞争是生物界生存发展的普遍规律。翻开一部生物发展进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竞争史。整个生物界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是竞争的结果,某一种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完善也同样是竞争的结果。通过对这些竞争现象的讲解,同学们会理解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为获取足够的资源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人类是生物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也不例外,只不过竞争的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不同罢了。通过这样的引申阐发,同学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就会受到竞争思想的熏陶,渐渐树立起竞争意识,并激发起学习热情,大家互相竞争,你追我赶。
  适应性是生物的本能,适应思想包含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全过程,现存的每一种动植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比如,鸟类的翅膀和纤细轻盈的骨头,有助于飞翔;鱼类的鳞片和鳍有助于游泳。凡此种种,适者生存,不胜枚举。通过对一个个事例的讲解,同学们就会逐渐认识到作为个体的自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而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就必须具备强烈的适应意识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能立足社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有所作为。
  
  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参与标本的采集和制作。首先是组织学生进行标本的采集,主要是植物的花、叶和昆虫,根据课程的进行程度,安排学生利用星期天进行采集,采集后到校汇集、筛选,然后分组进行标本的制作。在制作标本前,老师要进行辅导,讲清楚这些采集来的样品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可贵之处;讲清楚把它们制作成标本的方法和程序,以及都需要使用什么工具,等等。标本制作成以后,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验收,看哪个组制作的合格。通过验收,评选出优秀标本予以奖励,对那些不合格的要指出不合格的原因,并肯定其成绩。然后在合格的标本注上制作学生的名字和制作时间,保存起来以备后用。
  2.让学生参与实验项目。生物课有很多实验项目,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项目中来,让学生亲自动手,老师在旁边指导。比如,在讲授蚯蚓的再生能力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利用废弃的罐子等容器,装上土,找来几只蚯蚓,把蚯蚓斩成大小不等的段,放入土里,隔一定的时间扒开进行观察,让大家分别谈谈观察到的结果,然后老师进行总结,为什么能够重新生出头尾,并指出蚯蚓在生出新头新尾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通过采集制作标本和参与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三、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参观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上进行参观,是增加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手段。参观前,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布置,特别是要选择好参观的对象,安排好参观的路线和程序;在参观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及时给学生指导;参观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然后把好的感想收集到一起,老师进行讲评。比如,在讲到蔬菜种植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蔬菜大棚进行参观,让学生直接感触到现代科技对蔬菜种植技术和菜农经济收入的影响。通过参观,学生对规模化现代种植业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
  2.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操作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校内实验的延伸和扩展,旨在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比如,讲到植物的嫁接技术时,可带领学生到果园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果树的嫁接;讲到菌类时带领学生到香菇生产基地,让学生亲手操作香菇的装料、蒸煮灭菌、上架、喷水等过程。这样,同学们不仅深化了课本知识,而且学会了技术,还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3.调查研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是比较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其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般安排在暑假,可以分组,也可以单人进行。放假前,老师安排好调查研究的题目,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在假期里,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联系,询问活动的开展情况,指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开学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评比总结。比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对我县养牛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研究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非常热心,利用假期跑遍了全县的养牛大户,开了眼界,学了知识,感到养牛是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前程无限。在汇报总结时,同学们心情激动,有同学表示今后自己要往深加工上发展,走养殖、加工一条龙的道路,创出名牌。
  总之,通过一系列生物教学活动,同学们提高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树立了创业精神,为将来踏入社会干事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 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和做人。“洋思教学法”的核心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那么,如何才能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求知的过程,变成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呢?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活”才是新课标下“洋思教学法”的灵魂。    一、教师导入要灵活     “洋思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要让课堂“活”起来。要想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比如,灵活的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亲和吸附离心管法检测135例肝细胞癌和116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AFP和AFP-L3。结果肝细胞
科学的评价是学生成功的助推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的问题,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教育的革新促使我们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评价。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科学地利用评价,助推学生走向成功。    一、探讨课堂评价,激活学生的求知细胞    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科自身的
介绍了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方式,并给出了无刷双馈电机的数学模型和初步的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