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y11011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变教和学的观念,改变教和学的方法,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观念 方法 关系 自主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11-01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需求的人才,作为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
  
  1 转变教和学的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我教你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内容,采用“填鸭式”、 “满堂灌”,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渐渐地学生被当成了“鸭子”、“器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颠倒,但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的,因为只有自己发现的东西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旧的呆板的教学模式,明白现在我们进入课堂是帮助学生学习、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学习中,不断去吸收、消化新的知识,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我们所掌握的东西倾倒给学生,即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2 改变教和学的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发愤学习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又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指导他怎样表达。可见,“先学后教,主张学在前、教在后”这一教育教学思想在古代就已经被认可。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师生结合,将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改变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探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从旁辅助,当发现学生不会的地方去协助寻找正确的答案。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会围绕着自己的目标亲自动手、动脑、动口,逐渐参予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师说》时,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提出四点教学要求:(1)大声诵读,读懂本文基本内容;(2)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结合语境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3)把难点找出来,准备向全班请教;(4)翻译、背诵全文。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我的任务是巡回、答疑、解惑,即明确而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从而打破了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真正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法,摒弃错误,发现真理,进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由于知识储量有限,生活阅历较浅,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由“想学”变为“会学”,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拟订一些学习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如:(1)教会学生语文学习中常用的圈点勾画法,用横线画出优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用问号标明有疑问的句子,用着重号标出关键的词语等;(2)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必须提示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常用方法,即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分析,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等的分析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形式上的适当统一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 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师道尊严”反映了此种情况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权威,学生处于从属和绝对服从的地位。教学中,老师重在研究自己如何讲课,至于学生爱不爱学、情趣如何、接受能力相差悬殊等因素,却考虑的很少,所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威严的老师面前,不愿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发表看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教书育人的效果也因此大打了折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突破旧模式,建立和谐温馨同时又平等互信的全新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古人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反馈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尊重信任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常”行为,教师应理性地对待,以赏识、激励为主,杜绝过激的言行。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鼓励学生服务。其次,要将自己的观点、倾向融入情感之中去感化、熏陶学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古今优美的文学作品,从中寻求伟人们的情感世界,感悟优秀作品的优美意境和艺术魅力,培养积极向上自主探究的良好情操。如在高一刚入学复习范仲淹《岳阳楼记》时,着重强调学生朗读、背诵“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的经典名句,通过朗读、背诵、讨论,使学生自己体会作者坚定的信念,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感情,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热情。第三,要使课堂教学有滋有味、生动活泼,就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熟知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采用设悬念、换角色、搞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明白:自已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手。因此,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做充分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教师应本着“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原则,对不同学生提出适宜其发展的不同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总之,只要我们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使每位学生的身心得到有效发展。就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建军.语文自主学习带给我们的启示[J].文科教学探索,2004,12.
  [2] 苏发君.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
  [3] 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4]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6.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