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训练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来源 :南北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ia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一种语言,只有通过说才能体现出实际意义,朗读是语文认识、感悟、理解、积累的重要手段,有效地运用朗读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朗读是让语文活下去的现实需要也是与英语争霸语言天下的时代要求。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
  【关键词】朗读语文 教学作用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134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朗读,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小视的话题,小学语文老师应学会享受朗读所绽放的独特魅力。因为朗读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试着将“朗读”二字深埋心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所需的方法,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朗读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首先,老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拥有轻松有趣的朗读环境;其次,在朗读时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的内心有所感触,间接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进行朗读时不能采用以往的說教方式,将课文中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无聊,没有兴趣学习,从而无法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四、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五、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黄伟智.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文理导航旬刊,2016(2).
  [2]郭小紅.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2016(23).
  [3]于善发.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语文学刊,2015(17):161-162.
  [4]张国荣.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下),2015(12):235.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活是美术的源头活水。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元素,从生活中找寻灵感,在生活中进行创作。通过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美术加工,让美荡漾眼前,让美游弋其中,让美始终在场。初中美术教学,应当重视美化生活的教育方向。  【关键词】初中美术 美化生活 生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4.
【摘 要】地理是文史类学科里面偏理科的学科。初中地理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地理教育在傳播知识的同时,应当给学生培养正确的人口观,环境保护观,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初中是学习地理的初级阶段,应以激发兴趣,提高创造力为主要目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效率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
摘 要:“白”的涵义广泛,并不单指颜色。可以将其理解为“无”,也能将其理解为“万物之象”。书籍设计中的留白,我们可以理解为狭隘的留白,更多的是去感悟白的方式,对白产生新的感知。由白,延伸至更多的涵义,如空,寂静,溢等相关语义。  关键词:留白;书籍设计;感知  1 “白”的界定  白是一种特别的颜色,白色的获得,是RGB光色的叠加,也可以通过去掉油墨得到。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全色的“白”,也可以理
【摘 要】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发掘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够使学生感到新奇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其语文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但如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仍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多样化 情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因为这个教学特点,其教学中容易出现乏味和沉闷,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得不到提升。设计游戏化课堂显得尤为重要,让游戏与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改变枯燥烦闷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游戏化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创设好问题情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提高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摘要】高等数学中很多定理的逆命题往往是不成立的,但从数理逻辑理论分析,命题的逆否命题肯定是正确的,高数教学中教师通过对逆命题和逆否命题的讨论和讲解,不但能使同学能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地更加牢固,而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逻辑思维.   【关键词】逆向思维;逆命题;逆否命题;逻辑思维      一、绪 论   我们知道,在数理逻辑中,原命题“若p,则q”,那么逆否命题“若 q,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