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位”分合——孔孟复礼与华夏德性政制之奠定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ibo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古典政制是德性政制,即道德与政制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主要体现在周礼体系中。但到春秋时期,"位""德"分离,"德"失去了自身的根据,于是必须为"德"另寻根据。孔子将周礼之义概括为"敬",以敬区分礼仪与礼义,并在礼上加"仁",以"爱人"为"仁"。孔子既以仁德基于内在心性,于是相对于"位""德"合一来说,孔子的"位""德"仍然是分离的。孟子于礼下加让,以辞让之心为礼之端。孟子区分了现实世界中实有之位与依据每一人之德行所应有之位,前者孟子称之为"人爵",后者称之为"天爵"。理想的秩序是"人爵"应以"天爵"为依据。由此,孟子重新恢复了"位""德"合一,只是将原来的以"位"定"德"颠倒为以"德"定"位",从而将王朝政典建基于人心。孟子由此推导出新型的"德""位"合一的政治原则——仁政。汉代察举制即是本于孟子之学以"德"定"位"的政治制度,由此奠定了华夏二千年德性政制的基本格局。
其他文献
现如今在化工企业中,对提高生产转化率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在生产中优化自动过程控制,达到优质高产,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保证生产安全和保护环境,而在线分析仪表在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开设应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和育人功能。现有的教学体系偏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且缺乏理想建构,因而往往难以充分发挥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功能。对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结合“两种功能”,贯彻创新教育,并加强理想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创新教育 理想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开设应发挥思想政治理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
从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的产生以及主要运营模式入手,就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现阶段物流企业在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并且阐述物流金融服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