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苦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与防控对策

来源 :中国瓜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苦瓜棒孢叶斑病在桂林各地苦瓜主产区严重发生,缺少抗病品种、气象条件适宜、栽培管理粗放、认知程度不足、药剂防效低等均导致桂林苦瓜棒孢叶斑病的蔓延发展。建议在选育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种子消毒的基础上,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并根据田间发生情况和气象预报,科学合理喷施药剂,对该病害进行重点防控。
  关键词: 苦瓜棒孢叶斑病; 发生原因;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42.5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1673-2871(2021)10-129-04
  苦瓜棒孢叶斑病是一种新病害,韩国最早于2005年报道该病发生危害[1],我国由Li 等[2]于2006年首次在山东寿光发现该病,广西由秦健等于2021年首次报道该病的病原鉴定及其毒素类型(另文发表)。
  广西桂林市是我国蔬菜“西菜东运”“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苦瓜是桂林市的重要瓜类蔬菜。桂林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桂林市苦瓜种植面积超过4 000 hm2(6万亩),主栽品种为夏满园3号、夏满园2018、旺丰源二十三、旺丰源十三、新丰、早丰等。2018—2020年,笔者先后在桂林市灵川县、全州县、雁山区、荔浦市、平乐县等苦瓜主产区对苦瓜棒孢叶斑病发生情况开展调研,结果表明随着苦瓜种植年限的延长,该病在苦瓜各产区蔓延发展,且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20年病田率在60%~100%,发病田块病株率一般在80%~100%,病叶率平均在40%左右,重者在80%以上,个别地块在苦瓜中后期叶片上的小病斑联合成大病斑,叶片发黄枯焦,造成苦瓜严重减产,现已成为当地苦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为了有效防控苦瓜棒孢叶斑病,笔者从病害症状、田间发生规律以及发生原因等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1 发病症状
  苦瓜棒孢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由植株中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幼叶发生轻,危害初期为小黄点,褪绿,随着病斑的扩展,病斑中心变为白色至灰白色,外围由黄褐色的线条扩展为较宽的深褐色的边缘,病健交界处有明显黄晕,较大的病斑稍见轮纹,叶片正面病斑稍凹陷,叶背症状与叶面症状相似(图1)。在适宜条件下,病情持续蔓延发展,到后期,多个病斑联合成大病斑,引起整张叶片干枯、死亡(图2)。
  2 苦瓜棒孢叶斑病田间发生规律
  2.1 病原菌
  经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蔬菜研究所鉴定,引起苦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棒孢属(Corynespora)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2019年12月在PDA平板上培养10 d,菌落近圆形,菌丝生长致密,菌落颜色初为灰白色,随着生长颜色逐渐加深至灰绿色,边缘为白色(图3)。菌丝体无色至淡褐色,分枝,具隔膜。分生孢子梗自菌丝衍生而来,分生孢子生于梗端,单生或串生,倒棒形或圆筒形,直或稍弯,顶部钝圆,基部稍膨大、较平,半透明至深褐色,具有0~7个隔膜,孢子大小为(11.53~74.29) μm×(2.97~6.36) μm(图4)。
  2.2 传播途径
  桂林苦瓜生长期主要在5—11月,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的形式随杂草、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以休眠菌丝的形式潜伏于种子表皮或种皮内进行远距离传播,带菌的土壤是苦瓜棒孢叶斑病的主要侵染源[3-6]。
  移栽苦瓜苗后,田间土壤中的病原菌借雨水或灌溉水溅落到苦瓜叶片上,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不需要借助伤口,可從叶片上的自然孔口穿透表皮侵入,侵入后潜育期为5~7 d[7]。侵染植株后刺激叶片分泌出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等多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破坏叶片细胞,加快细胞死亡。苦瓜叶片受病原菌侵染后,受害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播,条件适宜时,在一个生长季病原菌可以多次侵染,使苦瓜棒孢叶斑病成块、成片蔓延发展,直至整块田发病,叶片干枯死亡。
  2.3 田间发生消长规律
  桂林苦瓜种植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春季移栽期是4月下旬,采收期主要在6月至8月初,秋季移栽期是7月中旬,采收期主要在9月至10月下旬。苦瓜移栽后至爬蔓期,棒孢叶斑病一般不发生或发生较轻,春季苦瓜6月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的增加,田间植株叶龄较大的老叶开始发病,7月以后进入苦瓜采收盛期,降雨天气增多,田间出现大量病叶,病害迅速蔓延;秋季苦瓜9月中旬进入采收盛期,灌溉等农事操作利于分生孢子传播、萌发,苦瓜棒孢叶斑病进入发病高峰期。发病严重的植株,病叶率超过80%,随着病情发展,病叶枯焦、死亡,产生大量的病叶残体,成为翌年苦瓜棒孢叶斑病的主要菌源。
  3 苦瓜棒孢叶斑病严重发生原因分析
  3.1 气象条件有利于大发生
  病原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5~30 ℃,最适产孢温度为30 ℃,分生孢子萌发以15~35 ℃最适,同时水滴是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5,7]。因此,高温、高湿有利于苦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蔓延。2019年,桂林全州、灵川、雁山等苦瓜主产区4—10月持续多雨,总降水量为2 166.12 mm,比常年同期增加29.12%,为近年来罕见;而7月份降雨日数达21 d,降水量为829.06 mm,是常年同期的2.66倍,月平均气温28.16 ℃,此气象条件正符合苦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病条件。春季苦瓜棒孢叶斑病在6月开始零星发生,到7月,田间持续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与春季苦瓜棒孢叶斑病盛发期吻合,适宜病原菌的侵染与繁殖,病害流行速度快。
  3.2 品种抗病性差
  品种抗病性差,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2019年,从调查的几个主产区所种植的品种看,尚未见抗棒孢叶斑病的苦瓜品种。连续多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苦瓜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田块种植年限、轮作情况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目前,我国关于苦瓜棒孢叶斑病的报道较少,未见有关品种抗性鉴定和抗病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报道。   3.3 田间管理粗放
  病原菌寄主范围广,能侵染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豇豆等多种蔬菜[8]。茄科、葫芦科、豆科是桂林市主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6.5万hm2(98万亩)以上,苦瓜与病原菌寄主蔬菜轮作或苦瓜多年连作重茬情况常见。瓜农一般将摘除的病叶随手丢在田间或沟埂边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逐年增加,最终导致近几年桂林蔬菜常年种植区苦瓜棒孢叶斑病的严重发生,如桂林市雁山区东立村苦瓜连作3 a以上的田块,该病在苦瓜爬蔓期就开始陆续发生,气候条件一旦适宜,如2019年4—10月持续多雨,该病就快速蔓延成灾,病株率100%,病叶率超过80%。另外,田间调查显示,苦瓜采收期生长过旺,容易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再加上偏施氮肥、排水不良、气象条件适宜,苦瓜棒孢叶斑病迅速蔓延流行。
  3.4 认知程度不足
  苦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病害,瓜农普遍对该病识别能力差,对病害缺乏有力的防控措施。苦瓜棒孢叶斑病是近年来桂林苦瓜生产中的重要叶部病害,该病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容易流行蔓延,造成苦瓜叶片枯焦,提前死亡,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调查发现,多数瓜农对苦瓜棒孢叶斑病缺乏认识,在病害潜育期和发病初期未能及时准确用药,田间病害蔓延后才用药治疗,导致田间病害持续流行发展,甚至个别瓜农认为苦瓜棒孢叶斑病到采收期才发生严重,对苦瓜产量影响不大,基本上不用防治。
  3.5 药剂防效低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苦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极易产生变异,连续喷施同一化学药剂3次就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概率显著升高[9]。在生产过程中,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多菌灵、代森锰锌等化学杀菌剂已被长期地广泛使用防治苦瓜其他病害,造成苦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被动出现抗药性,导致药剂防控效果降低。另外,苦瓜在桂林以露地栽培为主,连续降雨天气容易导致苦瓜棒孢叶斑病快速蔓延发展,但瓜农却难以喷药防控,即便趁一时天晴施药,苦瓜叶上残留的雨水或不久之后的降雨致药效减弱。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育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棒孢叶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苦瓜品种看,尚未发现有抗棒孢叶斑病的品种。另外,我国苦瓜种质资源对苦瓜棒孢叶斑病的抗性研究还属于空白,今后需要加强苦瓜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工作,并进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加快苦瓜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为生产提供更多抗棒孢叶斑病的苦瓜品种。将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种子消毒、栽培管理等防控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防控苦瓜棒孢叶斑病。
  4.2 实行轮作倒茬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苦瓜连作重茬或苦瓜与病原菌寄主作物连作,实行水旱轮作(早稻+苦瓜,苦瓜+晚稻)、旱旱轮作(苦瓜+非寄主作物),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降低田间病原菌的基数,减少初侵染来源,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4.3 种子消毒
  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是55 ℃、10 min,因此,播种前用55~60 ℃热水浸种10~15 min,并不断搅拌,水温降至30 ℃,继续浸种24 h,捞起后沥干催芽,可有效降低种子带菌率。温汤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如用热水浸种后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 min,洗净后,用常温水继续浸种。
  4.4 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排灌良好的田块,避免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块种植苦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适量增施氨基酸类、腐殖酸类、甲壳素类、海藻酸类等功能性肥料,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老叶、黄叶以及病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4.5 科学合理用药
  目前,对棒孢叶斑病有较好防控效果的药剂主要有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液剂等[10-15]。为了使药剂更好地发挥作用,施药时要注意施用时期和方法,在病害潜育期、发病初期,若天气预报未来几天持续阴雨时,一定要及时用药预防,并注意合理交换轮次用药。
  参考文献
  [1] KWON J H,JEE H J,PARK C S.Corynespora leaf spot of balsam pear caused by corynespora cassiicola in Korea[J].Plant Pathology Journal,2005,21(2): 164-166.
  [2] LI B J,ZHAO Y J,GAO W,et al.First report of target leaf spot caused by Corynespora cassiicola on Balsam pear in China[J].Plant Disease,2010,94(1): 127.
  [3] KWON M K,KANG B R,CHO B H,et al.Occurrence of target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 Corynespora cassiicola on cucumber in Korea[J].Plant Pathology,2003,52(3): 424.
  [4] DE WOLF E D,ISARD S A.Disease cycle approach to plant disease prediction[J].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2007,45: 203-220.
  [5] 田雪亮,劉鸣韬,徐瑞富.多主棒孢霉分生孢子萌发因素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6,31(5): 39-41.
  [6] 韩小爽,高苇,傅俊范,等.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三十五)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蔬菜,2011(9): 20-21.
  [7] 邹庆道,傅俊范,朱勇,等.黄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 258-261.
  [8] 杨苗.我国蔬菜棒抱叶斑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D].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9] 于淑晶,王满意,田芳,等.黄瓜棒抱叶斑病的防治及抗药性研究进展[J].农药,2014,53(1): 7-11.
  [10] 赵红艳.黄瓜褐斑病的药剂防治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5,32(3):17-19.
  [11] 李晓红.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蔬菜,2016(3): 66-68.
  [12] 吴桥.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防治基础研究[D].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2017.
  [13] 揣红运,石延霞,柴阿丽,等.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黄瓜棒袍叶斑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6): 1009-1020.
  [14] 刘淼.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药剂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9(7): 173-174.
  [15] 徐达勋,李卫星.不同药剂对江苏盐城温室黄瓜新病害靶斑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0):138-141.
其他文献
摘 要:為了明确施氮缓解因微咸水补灌引起的西瓜氯离子毒害机制,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氮水平,探讨氯在西瓜叶片中的含量、分布及其与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西瓜生长期,适量施氮会增加叶片氯含量,而收获期则表现为抑制作用。与对照(CK)相比,施氮180 kg·hm-2(T4)叶片氯含量在膨瓜期提高10.6%,在收获期则降低21.3%。叶片氯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膨瓜期最为明显,T4处理比C
摘 要:划时代4号是以M-30为母本、M-010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1代厚皮甜瓜新品种。划时代4号属于中早熟品种,在华北地区春大棚栽培,全生育期105 d左右,果实发育期38~41 d,平均单果质量2.1 kg,果实椭圆形,果皮白色,成熟后白中透红;果肉橘红色,果肉厚度4.4 cm,中心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17.0%~18.3%,平均667 m2产量3 204.4 kg。适宜我国华北地区春季设施
摘 要: 芹菜因营养丰富、质嫩芳香、风味宜人,通常被人们誉为健康保健食材。芹菜生产性能优良,产品便于运输,因此它成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青睐的产品。介绍了芹菜“温室育苗+水肥一体化”绿色优质栽培技术,包括温室育苗管理、田间栽培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生产者参考。  关键词: 芹菜; 温室育苗; 水肥一体化;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6.3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
摘 要:为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香葱生长、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小米葱为材料,设置不同养分水平,结合施用硒肥和硅肥,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米葱生长、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6香葱产量为54.17 t?hm-2,比习惯施肥处理(CK)增产24.25%;纯收入为17.22万元?hm-2,比CK增收30.95%。处理6株高、叶片长度和单株质量均显著高于CK;在整体养分减少的情况下,处理6综
摘 要: 兰芯是以优良自交系HF-7为母本、AF-5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早熟小果型杂交1代黄瓤西瓜新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中等,春季设施栽培全生育期96.8 d,果实发育期34.8 d,第1雌花一般在主蔓7节左右,以后每隔3~5节再出现雌花,易坐果。平均单果质量2.22 kg,果实椭圆形,果形指数1.23,瓜色绿底覆深绿色条带,果面光滑有蜡粉,果皮较薄,平均厚度0.55 cm,瓤色浅黄,瓤质松脆,汁
摘 要:為了选育耐镉中国南瓜砧木种质资源,以3个耐镉南瓜砧木自交系、自交系两两杂交种F1为试验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在16 mg·L-1Cd2+处理下对6个杂种F1及其亲本幼苗的生长发育及其不同器官中Cd2+积累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60-3×041-1的幼苗株高、干质量及根系活力均高于双亲,112-2×360-3、360-3×112-2、041-1×11
摘 要: 羊肚菌是四大野生珍稀食用菌之一,其子实体与羊肚相似,故取名羊肚菌。种植羊肚菌可改善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羊肚菌与哈密瓜轮作栽培,能够充分利用设施条件,降低哈密瓜连作障碍,增加农民收入。2019—2021年连续3 a(年)在河北省柏乡县翔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大棚羊肚菌与哈密瓜轮作栽培模式研究,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生产羊肚菌,收益较好。总结出适宜河北省冀中南地区大棚羊肚菌与哈密瓜轮作
摘 要:以活体平菇为试验材料,研究2种液态肥料体外喷施对活体平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喷施2种液态肥料,均能提高活体平菇的产量和部分营养物质含量。2种水溶肥最佳使用浓度均为500倍稀释液,喷施多糖宝500倍稀释液子实体产量、粗纤维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单袋平均产量为2.53 kg,比对照增产4.98%,粗纤维含量(w,后同)1.00%,总氨基酸含量16.95 g·kg-1;喷施海培源5
新时期以来,我国日益强调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职业化、创新化,以期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的应用进程.由王培志主编的《农业经济管理》一书是系统论述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学术专著,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加快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的专业性优化进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