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筛选出适宜芒市冬季栽培的菜用及加工兼用型优质马铃薯新品种,2015—2016年度在芒市引进云薯506、云薯401、紫云1号3个马铃薯新品种,并且以当地主推品种合作88作为试验对照进行了冬马铃薯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云薯401品种可在芒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紫云1号可选择在局部地区订单种植。
关键词:芒市;冬马铃薯;新品种;品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54-02
由于芒市冬马铃薯种植品种长期存在单一化问题,主推品种种性退化严重,导致产量降低、抗逆性差[1],严重影响了芒市冬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此,笔者于2015—2016年通过引进冬马铃薯新品种,开展品比试验,对其早熟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商品性等进行综合鉴定,以筛选出适宜芒市冬季栽培的菜用及加工兼用型优质马铃薯新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芒市风平镇芒赛村委会团结村某农户田地,地势平坦,海拔883m,砂壤土,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中等,排灌方便,交通方便,前茬作物为水稻。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云薯506、云薯401、紫云1号和合作88(CK),种薯由云南省农科院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种植面积为45m2。
1.4 试验过程 种薯统一用美派安进行种薯处理,于2015年12月2日播种,采用高垄双行栽培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种植规格一致,开沟作畦,畦宽80cm,沟宽30cm,开畦后播种,要求垄高30cm,行距40cm,株距30cm,栽植6万株/hm2。底肥施用复合肥(N∶P2O5∶K2O=15∶15∶15)750kg/hm2、硫酸钾肥150kg/hm2、硼肥30kg/hm2、钙镁磷600kg/hm2、腐熟农家肥22 500kg/hm2。1月15日统一中耕培土,追施尿素150kg/hm2,灌水,而后视土壤含水量不定期统一灌水,其它田间管理统一。2016年3月18日田间测产验收。
1.5 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1.5.1 种薯处理技术 9月份购进冬马铃薯种薯,平放在楼板或干燥的地上至出苗。播种前3d,选择薯形规整、无病斑、无腐烂、薯皮光滑的壮龄薯,大薯切块,每薯块留2个健康的芽。若切块时发现黑心病、环腐病的薯块则淘汰,切块后用美派安喷切口,小薯不必切块直接播种。
1.5.2 苗后覆膜栽培技术 追肥培土后,采用宽60cm、厚0.005mm的地膜进行覆膜。先将膜拉在马铃薯墒面,然后用剪刀或手破膜取出马铃薯苗,最后用土压紧四周和破膜口。盖膜的质量要求:膜要摆平、拉直、拉紧、贴紧畦面,然后用细碎的泥土把四周压紧压实。
1.5.3 病虫害综合防治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防治晚疫病、花叶病、青枯病、金针虫和地老虎。
1.5.4 适时收获 马铃薯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植株衰老变黄或干枯,此时块茎不再膨大,产量不再增加,薯皮木质化。一般早上采挖,在地面上晾晒至下午05:00后分级包装。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参试品种生育期差异不大,紫云1号和对照品种合作88(CK)最长,生育期同为102d,云薯506最短,为96d(表1)。
2.2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比较 参试品种除紫云1号无病害发生外,其余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晚疫病发生,发生程度如下:云薯506为8.2%、云薯401为12.6%、合作88为5.7%。试验中未发生其他病害。
2.3 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商品率比较 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只有云薯401产量比对照高,其余都比对照低。(下转56页)(上接54页)云薯401产量最高,为43 155.6kg/hm2,比对照增产3 466.7kg/hm2,商品率也最高为98.6%;其次是合作88(CK)和紫云1号,产量分别为39 688.9kg/hm2、
28 644.4kg/hm2;云薯506产量最低,为24 666.7kg/hm2(表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云薯401产量最高,为43 155.6kg/hm2,云薯506产量最低,为24 666.7kg/hm2。云薯401品种可在芒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紫云1号为紫皮紫肉特色品种,销售价格高,市场前景好,可选择在局部地区订单种植。
参考文献
[1]冉孟柱,李斌.册亨县玉米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6):46,49.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芒市;冬马铃薯;新品种;品比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54-02
由于芒市冬马铃薯种植品种长期存在单一化问题,主推品种种性退化严重,导致产量降低、抗逆性差[1],严重影响了芒市冬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为此,笔者于2015—2016年通过引进冬马铃薯新品种,开展品比试验,对其早熟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商品性等进行综合鉴定,以筛选出适宜芒市冬季栽培的菜用及加工兼用型优质马铃薯新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芒市风平镇芒赛村委会团结村某农户田地,地势平坦,海拔883m,砂壤土,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中等,排灌方便,交通方便,前茬作物为水稻。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云薯506、云薯401、紫云1号和合作88(CK),种薯由云南省农科院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种植面积为45m2。
1.4 试验过程 种薯统一用美派安进行种薯处理,于2015年12月2日播种,采用高垄双行栽培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种植规格一致,开沟作畦,畦宽80cm,沟宽30cm,开畦后播种,要求垄高30cm,行距40cm,株距30cm,栽植6万株/hm2。底肥施用复合肥(N∶P2O5∶K2O=15∶15∶15)750kg/hm2、硫酸钾肥150kg/hm2、硼肥30kg/hm2、钙镁磷600kg/hm2、腐熟农家肥22 500kg/hm2。1月15日统一中耕培土,追施尿素150kg/hm2,灌水,而后视土壤含水量不定期统一灌水,其它田间管理统一。2016年3月18日田间测产验收。
1.5 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1.5.1 种薯处理技术 9月份购进冬马铃薯种薯,平放在楼板或干燥的地上至出苗。播种前3d,选择薯形规整、无病斑、无腐烂、薯皮光滑的壮龄薯,大薯切块,每薯块留2个健康的芽。若切块时发现黑心病、环腐病的薯块则淘汰,切块后用美派安喷切口,小薯不必切块直接播种。
1.5.2 苗后覆膜栽培技术 追肥培土后,采用宽60cm、厚0.005mm的地膜进行覆膜。先将膜拉在马铃薯墒面,然后用剪刀或手破膜取出马铃薯苗,最后用土压紧四周和破膜口。盖膜的质量要求:膜要摆平、拉直、拉紧、贴紧畦面,然后用细碎的泥土把四周压紧压实。
1.5.3 病虫害综合防治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防治晚疫病、花叶病、青枯病、金针虫和地老虎。
1.5.4 适时收获 马铃薯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植株衰老变黄或干枯,此时块茎不再膨大,产量不再增加,薯皮木质化。一般早上采挖,在地面上晾晒至下午05:00后分级包装。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比较 参试品种生育期差异不大,紫云1号和对照品种合作88(CK)最长,生育期同为102d,云薯506最短,为96d(表1)。
2.2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比较 参试品种除紫云1号无病害发生外,其余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晚疫病发生,发生程度如下:云薯506为8.2%、云薯401为12.6%、合作88为5.7%。试验中未发生其他病害。
2.3 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商品率比较 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只有云薯401产量比对照高,其余都比对照低。(下转56页)(上接54页)云薯401产量最高,为43 155.6kg/hm2,比对照增产3 466.7kg/hm2,商品率也最高为98.6%;其次是合作88(CK)和紫云1号,产量分别为39 688.9kg/hm2、
28 644.4kg/hm2;云薯506产量最低,为24 666.7kg/hm2(表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云薯401产量最高,为43 155.6kg/hm2,云薯506产量最低,为24 666.7kg/hm2。云薯401品种可在芒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紫云1号为紫皮紫肉特色品种,销售价格高,市场前景好,可选择在局部地区订单种植。
参考文献
[1]冉孟柱,李斌.册亨县玉米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6):46,49.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