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多来,在《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我深感在课堂和课外进行快速作文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兴趣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首先,快速成文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快速成文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未来时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快速成文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潜在功能是巨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利用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然而在一定的外力的影响和刺激下,往往能唤醒和激发出未开发的潜能。我们的快速作文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写作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0——40个字,甚至更高,这里不仅有书写速度,而且反映出思维的敏捷性。
经过两年多的科学训练,85%的学生均可以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写出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初步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积累,明确训练方向,进行限时而有“趣味”的写作活动。
写作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实践,而快速作文能力是各种语文能力加速度的具体体现。常言道:厚积而薄发。快速作文的前提是平日积累,即作文内容的积累和文字表达形式的积累。这两方面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通过大量阅读和丰富学生的生活来实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为快速作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实现快速,必须给学生提供训练的契机,要在训练中达到快速。教材中要求写的大作文必须写好,另外,还要结合阅读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快速练笔。如:续编故事;即兴作文;写生活作文;写阅读作文。在每次大作文前,让学生提前审题,提前明确作文要求。这样做,学生不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了作文心理压力,而且还有更多的好处:(1)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吸取典范文章的写作思路、表达方法和语言词汇。(2)观察时间充足,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3)学生有时间挑选作文的材料。有时作文,如果学生没有某方面的经历,就可以用这一段时间去实践、去创造、去体验,如补做家务等。有了生活,表达生活就不难了。学生的生活丰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要及时交流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这样,渐渐地学生的信息量加大了,美丑善恶明辨了,喜怒哀乐蕴涵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会更加注意观察生活,作文时无米下炊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适当的时候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起写下水作文。
明确训练方向,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选择写作的范围和确定题目,分条陈述具体要求、写作时间和字数等。例如在一次家长汇报会上,我要求两位家长出题,我们的学生迅速写作,两位家长经磋商后出题《给爸爸(妈妈)说一句心里话》,明确内容后我迅速提出要求:20分钟完成450字以上;题目新颖,有真情实感;叙事具体,过程清楚;语言通顺,无病句无错别字。明确了写作训练的范围和方向及规定了时间后,学生马上投入紧张的写作活动。像这样的活动经常化后,“外部刺激”就转化为写作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写作动机,养成习惯,并形成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高效率的意识。
二、挖掘范文的训练因素,分层教学,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
平时快速成文训练,更多是在课堂上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写作训练点,并能根据班级学生作文水平存在差异的现实,适时、灵活地进行分层教学,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写起来。如在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依据我们班学生的功底,我挖掘该课文的训练因素,拿着教学挂图,给学生上了一课《在圆明园遗址公园》,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假想自己学了课文后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绝大部分学生经老师,点拨后都能迅速动起笔来。而有几位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硬是无法写起来,我就适时降低要求,让他们按图上的意思把自己看到的多写一些即可,而其他想法可以少写一些。这样,这部分学生丢掉了思想包袱,也能快速地动起笔来。事后教研室的老师肯定了我的做法,认为:这样训练,学生写作文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活动活跃,学生在课堂内用20分钟左右写出500字左右的文章不难。
三、注重情感因素,当堂点评,多批少改,完善快速作文的评价体系。
学生写得快不快、好不好,跟学生是否愿意写、喜欢写,是否相信自己能写好等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快速作文的同时,要重视情感的因素。首先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尽管题目相同,我们同样要求,一千个作者也可写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扬教学民主。在快速作文训练中,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的“群言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其次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作文兴趣高不高,与老师的评价有密切关系。所以对于快速成文的文章,我很少打“优”以下的等级,更多的是在“优”后面打上数个“☆”。对学生的每次习作,我都要对优秀作文的作者和有进步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特别是后者不光在班上展示其闪光点,还要把习作贴在教室的学习专栏供同学们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激励做法对全班学生的“积极写作”很有帮助。
根据我们实验班的实际(我实验班每学期每位学生作文量均在80篇以上),要切实取得快速作文评价的实效,真正为学生在大量的“游泳”实践中学会游泳提供评价保障,我觉得:多批少改,重在讲评,的确是一条快捷、高效提高快速作文评价有效的途径,我们主要做法是:
1.多做多批,略批为主,尽量少改。
教学实践中,每一位语文教师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教师评改作文,往往要静下心来,消磨掉二至三天的课余时间。而且多数教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那么一学期这么多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如何能精耕细改过来呢?况且,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红”不见“黑”,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要使学生自主作文,其中保持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大前提。况且,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最后一道工序,它应该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应为学生二次作文更好地服务。为此,对于多次快速完成的习作,可以略批为主,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以保持在多写多批背景下的学生快速成文的积极性。
2.当堂点评,分层批改,尽量面批。
学生当堂完成的习作,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要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快速完成的习作,我们经过大量的训练,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摒弃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让学生在评价时按自己的认识,比较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虽然一开始评价时有些不自然,但是坚持下去,学生在评价人家习作时,自主的写作视野也必然大大开阔,虽然有时学生评价的时候有失偏颇,但经教师适时的引导,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会受益匪浅。另外,对于快速完成的文章,要尽量采取分层批改,最好面批,而且要及时对作文中的差生给予热情鼓励。《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分层批改和大量面批中,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与自己过去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有要被别人超越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去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实现在作文教学中,“人人都得到发展”。
3.批语个性化,讲评有重点,提倡习作自改。
在快速完成的作文中,我们的批语(大作文和部分小作文、小练笔),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要表扬学生每一滴进步,也要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真正做到“一个钥匙开一把锁”。在讲评时要面向全体同学,重在指出共同的进步点,而且要用商量的语气指出共同存在的缺点,以督促学生自己去改正。教师少改,应尽量鼓励学生间的互改和自改。正如《语文课程准确》提出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应把自改提高到像重新写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修改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使学生作文越写越快、越写越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快速写作的快乐,让他们不断往“非倾吐不可”、“快速倾吐为快”的层面靠拢。
我们对“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实验还处在起步阶段,学生中存在诸如:因快而字迹不够端正,个别困难生写作仍相当吃力,大部分学生的积累还比较缺乏,题材、形式老化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首先,快速成文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快速成文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信息迅猛发展的未来时代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快速成文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潜在功能是巨大的,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利用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然而在一定的外力的影响和刺激下,往往能唤醒和激发出未开发的潜能。我们的快速作文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写作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0——40个字,甚至更高,这里不仅有书写速度,而且反映出思维的敏捷性。
经过两年多的科学训练,85%的学生均可以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写出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初步目标。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积累,明确训练方向,进行限时而有“趣味”的写作活动。
写作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实践,而快速作文能力是各种语文能力加速度的具体体现。常言道:厚积而薄发。快速作文的前提是平日积累,即作文内容的积累和文字表达形式的积累。这两方面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通过大量阅读和丰富学生的生活来实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为快速作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实现快速,必须给学生提供训练的契机,要在训练中达到快速。教材中要求写的大作文必须写好,另外,还要结合阅读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快速练笔。如:续编故事;即兴作文;写生活作文;写阅读作文。在每次大作文前,让学生提前审题,提前明确作文要求。这样做,学生不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了作文心理压力,而且还有更多的好处:(1)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吸取典范文章的写作思路、表达方法和语言词汇。(2)观察时间充足,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3)学生有时间挑选作文的材料。有时作文,如果学生没有某方面的经历,就可以用这一段时间去实践、去创造、去体验,如补做家务等。有了生活,表达生活就不难了。学生的生活丰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要及时交流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这样,渐渐地学生的信息量加大了,美丑善恶明辨了,喜怒哀乐蕴涵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会更加注意观察生活,作文时无米下炊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适当的时候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一起写下水作文。
明确训练方向,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选择写作的范围和确定题目,分条陈述具体要求、写作时间和字数等。例如在一次家长汇报会上,我要求两位家长出题,我们的学生迅速写作,两位家长经磋商后出题《给爸爸(妈妈)说一句心里话》,明确内容后我迅速提出要求:20分钟完成450字以上;题目新颖,有真情实感;叙事具体,过程清楚;语言通顺,无病句无错别字。明确了写作训练的范围和方向及规定了时间后,学生马上投入紧张的写作活动。像这样的活动经常化后,“外部刺激”就转化为写作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写作动机,养成习惯,并形成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高效率的意识。
二、挖掘范文的训练因素,分层教学,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
平时快速成文训练,更多是在课堂上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写作训练点,并能根据班级学生作文水平存在差异的现实,适时、灵活地进行分层教学,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写起来。如在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依据我们班学生的功底,我挖掘该课文的训练因素,拿着教学挂图,给学生上了一课《在圆明园遗址公园》,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假想自己学了课文后来到圆明园遗址公园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绝大部分学生经老师,点拨后都能迅速动起笔来。而有几位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硬是无法写起来,我就适时降低要求,让他们按图上的意思把自己看到的多写一些即可,而其他想法可以少写一些。这样,这部分学生丢掉了思想包袱,也能快速地动起笔来。事后教研室的老师肯定了我的做法,认为:这样训练,学生写作文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活动活跃,学生在课堂内用20分钟左右写出500字左右的文章不难。
三、注重情感因素,当堂点评,多批少改,完善快速作文的评价体系。
学生写得快不快、好不好,跟学生是否愿意写、喜欢写,是否相信自己能写好等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快速作文的同时,要重视情感的因素。首先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尽管题目相同,我们同样要求,一千个作者也可写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扬教学民主。在快速作文训练中,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的“群言堂”,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鼓励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其次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学生作文兴趣高不高,与老师的评价有密切关系。所以对于快速成文的文章,我很少打“优”以下的等级,更多的是在“优”后面打上数个“☆”。对学生的每次习作,我都要对优秀作文的作者和有进步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特别是后者不光在班上展示其闪光点,还要把习作贴在教室的学习专栏供同学们学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激励做法对全班学生的“积极写作”很有帮助。
根据我们实验班的实际(我实验班每学期每位学生作文量均在80篇以上),要切实取得快速作文评价的实效,真正为学生在大量的“游泳”实践中学会游泳提供评价保障,我觉得:多批少改,重在讲评,的确是一条快捷、高效提高快速作文评价有效的途径,我们主要做法是:
1.多做多批,略批为主,尽量少改。
教学实践中,每一位语文教师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教师评改作文,往往要静下心来,消磨掉二至三天的课余时间。而且多数教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那么一学期这么多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如何能精耕细改过来呢?况且,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红”不见“黑”,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和习惯”、“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等。”要使学生自主作文,其中保持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大前提。况且,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最后一道工序,它应该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应为学生二次作文更好地服务。为此,对于多次快速完成的习作,可以略批为主,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以保持在多写多批背景下的学生快速成文的积极性。
2.当堂点评,分层批改,尽量面批。
学生当堂完成的习作,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要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快速完成的习作,我们经过大量的训练,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摒弃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让学生在评价时按自己的认识,比较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虽然一开始评价时有些不自然,但是坚持下去,学生在评价人家习作时,自主的写作视野也必然大大开阔,虽然有时学生评价的时候有失偏颇,但经教师适时的引导,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会受益匪浅。另外,对于快速完成的文章,要尽量采取分层批改,最好面批,而且要及时对作文中的差生给予热情鼓励。《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指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分层批改和大量面批中,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与自己过去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有要被别人超越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去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实现在作文教学中,“人人都得到发展”。
3.批语个性化,讲评有重点,提倡习作自改。
在快速完成的作文中,我们的批语(大作文和部分小作文、小练笔),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要表扬学生每一滴进步,也要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真正做到“一个钥匙开一把锁”。在讲评时要面向全体同学,重在指出共同的进步点,而且要用商量的语气指出共同存在的缺点,以督促学生自己去改正。教师少改,应尽量鼓励学生间的互改和自改。正如《语文课程准确》提出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应把自改提高到像重新写一次作文的高度,把二次作文的修改完善看成是更高起点的加油站,使学生作文越写越快、越写越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快速写作的快乐,让他们不断往“非倾吐不可”、“快速倾吐为快”的层面靠拢。
我们对“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实验还处在起步阶段,学生中存在诸如:因快而字迹不够端正,个别困难生写作仍相当吃力,大部分学生的积累还比较缺乏,题材、形式老化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进一步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