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总是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ini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建军:男,1960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协会常务理事。1982年参加教育工作。1995年走上学校领导岗位 。2002年9月调任宁海县跃龙中学校长兼书记。2005年,他又获浙江省第十八届“春蚕”奖及全国青少年第二届“科技之星”优秀工作者称号。他主持的《阳光工程——校务公开工作的探索》、《利用语言综合室,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等多项课题分别获省级与市级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主编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第二期与第四期,他撰写的《不定式的一些特殊用法》《以a开头的表语形容词的特性》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这块曾培养过无数人才,铸就过历史辉煌,孕育过宁海文明的地灵人杰的宝地,给了年轻的跃龙中学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一支锐意创新,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给她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一群勤学善学优学的莘莘学子又为她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全校师生牢记“勤奋求实律己明志”的校训,励志笃行,不断进取,勤学精教,这所仅只有八年校龄的年轻学校,连续七年中考名列全县前茅;各项竞赛战绩斐然;以人为本,发挥其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信赖。在这个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我们走访了跃龙中学校长——潘建军。
  尤:跃龙中学是一所只有八年历史的年轻学校,为什么连续多年教学质量能够创出这样的辉煌,作为一校之长,您在整个学校的管理中,有哪些重大的举措?
  潘:跃龙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但这块校址是一宝地,有着近200年的办学历史,蕴藏着极其丰实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内涵。办好学校,必须要求校长学会三种思考:一是当前思考,二是超前思考,三是换位思考。发展学校必须要求校长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明确的办学目标。近几年,我在学校管理中,从五大方面着手:一是创建生态校园,建设以绿化、精品、和谐、涵咏为目标的校园环境系统,营造师以生为本,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氛围,以勤奋、求实、律己、明志为校训,以求精、求是、求实为校风,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教风,以自主、慎思、合作、进取为学风的校风系统;建设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让师生品味生活、享受学习、珍惜工作、感受生活的丰实、学习的快乐、工作的美丽为目标的学习化校园生态系统,建立“决策——执行——实施——考评——奖惩”为管理目标的运行机制,“人员——资金——物品——事务”的有效系统;在办学上形成“学生——教师——教学——质量——品牌——学生”的良性循环;在社会系统中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政府”之间的和谐连接的循环系统。二是开设体现“以创新为主题,课堂为主轴,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的智慧课堂,建立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现代智慧课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拥有智慧,而且展示个性,发挥潜能。三是打造育人氛围,关注学生品格的塑造、心智的培育、潜能的发掘、身心的健康。四是建立现代学校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五是积聚校园精神。办学特色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活动上,创建学校特色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持续发展。
  尤: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成功的灵魂,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校长的重要职责,也是校长的治校之本。有人这样说过,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学校的试金石,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教育科研这一块,您又是怎样做的呢?
  潘: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巨大推动力,是造就有作为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基础。如何凭教育科研上台阶,凭教育科研创特色,靠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素质?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带着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去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去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寻求解决矛盾和问题症结的新方法、新举措,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育科研工作我们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网络管理入手,重点抓研训一体化建设,这是我们抓教科研工作的一大亮点。这种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注重研训一体化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将研究和培训整合在一起;二、“研”和“训”的相互转化。所谓转化,就是把“研”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训”的内容;在“训”的过程中推广和发展“研”的成果。三、研训一体化是“研”与“训”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这种研训一体化模式培训,对我们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校本培训课程都有好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尤:在2006年学校工作报告中,您又提出了“以德治校,民主理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客观指向,请问这样一个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潘:我们的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们学校又获得了省市级十八项荣誉,中考上线率达百分之百,其中上省一级重点中学——宁海中学的人数有134人,占宁中招生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这一年,是我们学校前进的一年,发展的一年,辉煌的一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2006年工作目标。这一工作目标总体要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加快适应课改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步伐,增强教师自我创新能力,推进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提高学校管理与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教育“三满意工程”建设,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为顺利实现十年创名校的目标打下基础。主要的工作是:优化管理,保持校园、班级、教学稳定的良好局面,发挥校内师资优势,建立“名师带徒,骨干结队,新老结合”的帮教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确立2006年为效益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思想负担,扎实推进基础加特长教育,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校特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推进课题研究课题成果的实施、推广以及高质量论文的发表;促进常规教育教学促进教科研、教科研带动常规教育教学的良好局面的形成。继续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理校,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尤:简单德育、形式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跃龙中学是怎样切切实实抓德育的,你们的德育工作的模式是怎样的?
  潘:德育工作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作为义务教育段学校来说,我认为“要成才必先成人”。学校教育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和人格的提升。学校必须摒弃以升学为目的的单向目标,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化、健康化、主题化和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德育工作思路为点面结合,立足点上下功夫。我们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远大的抱负,又具有较强的学习创造能力、丰实的情感和健康人格的现代“立体人”。培养现代“立体人”,一是要突出两点:即“三全”(全员、全面、全程)德育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坚持三个为主:即学生为主、活动为主、渗透为主,这是我校“立体德育”的策略。实现三个载体:即常规教育系列化、发展教育渐进化、成功教育课程化。常规教育系统化,确立发展学校德育分层目标,各年级段分层目标即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考虑初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做到三年一贯化。发展教育渐进化:即开展普通学生、合格学生、文明学生、星级学生、明星学生德育自创活动,成功教育课程化:这是“立体德育”的又一新的尝试。在成功教育中抓好五个环节,即“引导、辨析、选择、践行、升华”,给每个学生都定一个目标,定步骤、定时间、分阶段的尝试体验成功,每一个环节均有个案记录,逐步形成“立体”式德育评价。二是着力建设三大文化:即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视听文化建设、“成功教育”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其目的就是营造氛围、美好环境,提高育人层次、丰实德育手段、优化德育效果。
  尤: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有一位优秀的校长,跃龙中学这几年取得的成就,凝聚了潘校长的心血和汗水。请问:您下一步工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潘:领导学校,首先是办学思想的领导。先进的办学思想,与时俱進的办学理念,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校以师为本,师以生为本,关心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并将这一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使教师树立新时代的管理观、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管理观:坚持方向性的管理原则,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取向。树立民主化的管理观念,确立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学校观:面向全体的大众的基础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教师观:有较好的教育科学理论功底,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较高的学习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性格,理解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观:教学内容从“唯科学主义”到科学教育,教学过程要从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组织形式从强调整齐划一到灵活多样,教学原则在坚持传统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巩固性八大原则的基础上,切实贯彻现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巨大教育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和成功性原则;教学手段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质量观:高分不等于高能,低分不等于低能,全面不等于全优,后进不等于差生;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长。
  这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这是一所充满生机的学校,正确的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她创造了令人自豪的过去;今天,跃龙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我们相信:年轻的跃龙中学,能为宁海的教育事业带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其他文献
我想叫停一声叹息  细雨碎在窗前  沐浴的花收了香气,与一只鸟  默默对视  这是一段寂寞的时光  我用自己的眩晕,送走  轰然作响的光亮  黑暗如约而来  鸟闭眼睡去  花香却张开眼睛  该是做梦的时间了  风的翅膀收起  树的枝头  一只只青果堵住呼吸的通道  酝酿酸甜  甚至是苦涩  我独坐一隅  追踪逃逸的头发  叹息在额上行走  我怎么也叫停不了它  大雨天  上上说:小鸟讲不下了  小
花费一整个冬天  准备好的春词  我卸下来  从渐暖的光架上  从醒来的鸟鸣中  从蕴香的骨朵里  重新安排的  前往春天的馬车  只装得下  逆行、青丝、口罩、勒痕  责任、担当、舍生、取义  这些养活人救活人的词啊  我又一次不再是我自己  我的不哭在你的泪水里哭  我的不言在你的誓词里言  我的无为在你的作为里为  相信,天佑万物  福音降临,近了,更近了
没见过有谁走来走去   那条小路好像一直在等   躲在那些树后面   同各种草拥挤,越来越瘦   几朵小黄花甚至开到路中间   也没见过被什么践踏   肯定不是树之间在走动   应该与一些野果、蘑菇有关   与山下的炊烟有关   与某一时刻的某种心情有关   与一次次失望有关   小路躲在树林中,   看起来似乎漫不经心   似乎已经习惯藏好自己的秘密   开始与树一心一意生活   不再自己折磨自
蓝天在哀伤  大海也即将干涸  美丽的鸟折戟沉沙 阳光下  你我聽见金属的光泽铮铮有声  我也在哀伤  我的脚步甚至迈不过  词与词语间的一丝狭小裂缝  甚至要撕毁那些虚荣编织的花环  所有的人们也在哀伤  哀伤就像每一个黎明深重的迷雾  哀伤是那些穿行世间的行人  哀伤又显得那么无足轻重  在所有的哀伤里  我确实永不曾流泪  因为我相信普天之下总有个角落  会将消失的时间都凝聚成光  我想,那
船娘唱着田歌  鸭群好像才从河的拐角游走  无需撑伞  乌篷船满载着风的清凉  那个穿旗袍的女子  一定是从古代走來的  枕水的人家  也枕着麦芽塌饼的香甜  月亮桥上  谁站在昨夜的梦里说风景  船橹声里  星光在河里醉了又醉  我想做西塘的一尾鱼  擎着荷叶的绿伞  快乐着水花的抚摸  我想做西塘的一尾鱼  热情的落秧歌  很近,如烟雨长廊  也很远在河的对岸  在心的远方  挡不住诱惑的  
低溫  买菜,沿着河边返回  河水结了薄冰  数着冰上来回走动的麻雀  心想,前几天它们还不能这样  我和今天也不一样  天空开始下雪。不是雨  我正在成为一种复杂的物质  就像以前我是水  现在是薄冰和雪  明天,我愿我是经历了薄冰和雪的水  我看见一只鸽子在飞  众鸟消失,只有一只鸽子在飞。  跟着它  在空中转了几圈后  我站在混凝土街道上  得到某种安慰  它在天上飞着。  也许它不是一只
回顾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的阅读教学重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理解能力、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诚然,这些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说必不可少,但却轻视了字词教学。近几年,一些被作为示范课的公开课,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将字词教学纳入教学的重要环节?有些地方的中考改革甚至明文规定学生可以带字典、词典进考场,这种做法无疑给了学生轻视字词积累的导向,其结果可想而知。  
李德武  李德武,1963年出生于辽宁彰武县,1983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窒息的钟》《李德武诗文集》和自印诗集《逆光》。  穿过森林  一个人,一片森林。名字写在树冠上  放下手中活计,把行走交给你  不需要宽广作为参照,浓荫下的世界  自成一体。阳光是外来客  黑森林中植物自己发光  唤醒蒺藜亮出刺。我迈入荆棘之列  在晦暗处以锋芒阅读锋芒  欣然于你制造的障碍和难度  人迹罕至处恰好是野兽的
他开始铲平体内的锋芒  从焦灼趨向平静  平静接近声音微弱,事物模糊  身体多出一个伤口,时时提醒漏风的躯体  他也开始接受儿子的提早离去  老伴的老年痴呆  像曾经提醒我一样,接受  不停地咳嗽  在继续叠加的路上  白发和老茧四季般诚实  他接近空空如也,把翅膀安进  文化礼堂的两个橱窗,一面书法,一面国画  他不接受  一个农民对菜园负心的荒芜  如尘埃一样的原谅  一群野鸭的离去  芦苇和
即使翻过六岑村谷冲坳  也无法再回到那些泥泞的日子  当年的羊肠山路  如今已被拉直、拓宽  标上了醒目的路牌  但不管如何变化  今天,它依然适合用来回忆  用来诉说那些喋喋不休的往事  它坚硬的水泥路面  在上坡的拐弯处开了一道口  肯定把我当年摔倒在地的糗事  逢人就说了出来吧?  要不我怎么会在路过这里时忽然脸热  怎么会下意识地去抹了抹衣服  当年的满身泥浆  好像还在身上  好像那輛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