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5日 晴
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恰恰如托翁所言,他的肉体生命衰弱了,然后托付给了一小抔尘土。这一托付,就是100年了。然而,他的灵魂生命,在他的一字一句里、“复活”,并且,历久弥新。
了解一点托翁的人,不会不了解托翁的那块小小的墓地。那个无人守护,无人管理,远离人群,孤零零躺在林荫里的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个名字也没有。如果你不小心经过那里,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小小的土丘里,竟然长眠着一位深远地影响着世界的伟人。
难怪当茨威格见到托尔斯泰墓时,不禁由衷地叹道:“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谁都可以踏进托尔斯泰最后的安息地,没有任何实物保护他的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唯有人们深深的敬意。这个小小的土丘,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豪华装饰更加扣人心弦。
逼人的朴素令人低首下心。
这是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朴素。那么,在你凝神屏息地被这种朴素所打动的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那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最后竟然能成为伟大作家的沈从文。
你若得空,去趟湘西看看沈从文的墓吧,朴素得让你吃惊,就是一块原生态的大石,上面刻着: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连墓碑也没有一个,若不是附近有当地相关部门做的“沈从文墓地”指示牌,可能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沈从文的墓地。
然而就是他,将湘西那清可见游鱼的小河水、河岸的方头渡船、碧色排挞的竹篁、桃杏花里的沽酒小屋、温煦日光下的紫花布、和那个穿着紫花衣裳的湘西女孩翠翠,融化在他启承转合清丽单纯的文字里,如一首潺潺的诗,不动声色地,在午夜里,绾结成一个个令人流连的梦境。
我还想到了,“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的周总理。
那首无数中国人熟悉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是的,周总理永远住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里。一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国的总理,自己连一块墓地都没有,离去时不占一寸土地,不耗一根木材,不用一块砖石。托体同山阿,丰碑矗民心。
这个“民心”,不仅是中国人民,他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周总理逝世,联合国下半旗,所有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都不升起,这在联合国史无前例。有国家质问联合国:为何我们国家的最高元首逝世联合国都不降旗,而中国只不过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第二首脑去世,联合国还降半旗,而且还把其他国家国旗也收起来,这是为何?
联合国的回答是:原因有二,其一,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钱私人存款!其二,中国有10亿人口,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位国家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条,那么在他去世之日,联合国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这也就是托尔斯泰说的“灵魂生命的强大和扩大”。这些托尔斯泰式的朴素,永远那样圣洁,永远那样令人低首下心。
上海宝山区共富四村富成花苑135号402室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1910年11月20日,托尔斯泰逝世。遵照他的遗言,他的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恰恰如托翁所言,他的肉体生命衰弱了,然后托付给了一小抔尘土。这一托付,就是100年了。然而,他的灵魂生命,在他的一字一句里、“复活”,并且,历久弥新。
了解一点托翁的人,不会不了解托翁的那块小小的墓地。那个无人守护,无人管理,远离人群,孤零零躺在林荫里的小小长方形土丘。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个名字也没有。如果你不小心经过那里,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小小的土丘里,竟然长眠着一位深远地影响着世界的伟人。
难怪当茨威格见到托尔斯泰墓时,不禁由衷地叹道:“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谁都可以踏进托尔斯泰最后的安息地,没有任何实物保护他的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唯有人们深深的敬意。这个小小的土丘,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豪华装饰更加扣人心弦。
逼人的朴素令人低首下心。
这是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朴素。那么,在你凝神屏息地被这种朴素所打动的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那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最后竟然能成为伟大作家的沈从文。
你若得空,去趟湘西看看沈从文的墓吧,朴素得让你吃惊,就是一块原生态的大石,上面刻着:照我思索,能认识“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连墓碑也没有一个,若不是附近有当地相关部门做的“沈从文墓地”指示牌,可能谁也不知道这就是沈从文的墓地。
然而就是他,将湘西那清可见游鱼的小河水、河岸的方头渡船、碧色排挞的竹篁、桃杏花里的沽酒小屋、温煦日光下的紫花布、和那个穿着紫花衣裳的湘西女孩翠翠,融化在他启承转合清丽单纯的文字里,如一首潺潺的诗,不动声色地,在午夜里,绾结成一个个令人流连的梦境。
我还想到了,“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的周总理。
那首无数中国人熟悉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是的,周总理永远住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里。一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国的总理,自己连一块墓地都没有,离去时不占一寸土地,不耗一根木材,不用一块砖石。托体同山阿,丰碑矗民心。
这个“民心”,不仅是中国人民,他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周总理逝世,联合国下半旗,所有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都不升起,这在联合国史无前例。有国家质问联合国:为何我们国家的最高元首逝世联合国都不降旗,而中国只不过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第二首脑去世,联合国还降半旗,而且还把其他国家国旗也收起来,这是为何?
联合国的回答是:原因有二,其一,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钱私人存款!其二,中国有10亿人口,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一位国家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条,那么在他去世之日,联合国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这也就是托尔斯泰说的“灵魂生命的强大和扩大”。这些托尔斯泰式的朴素,永远那样圣洁,永远那样令人低首下心。
上海宝山区共富四村富成花苑135号402室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期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1910年11月20日,托尔斯泰逝世。遵照他的遗言,他的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