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面面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活动单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率先在我们如皋大地上安家落户。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种近乎颠覆传统的新的教学模式渐渐为大家所接受,成为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新宠”。作为语文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改进并反思,发现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备如下优点。
  
  一、学生座位的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单导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互助学习为主,所以
  座位的安排由原来统一面向老师端坐变为学生面对面坐,具体形式不固定,一般是两两对坐,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和水平纵观全班平均搭配,这样就能保证各组都能做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也能保证各组成员在进行学习互动过程中都能高效全程参与。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就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活动单导学”模式,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全员参与课堂,人人享受课堂。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动单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
  投入到学习中来。活动単教学课堂以学生交流讨论展示为主,孩子天生就有表现的欲望,他们很希望通过自己出色的表现得到大家的赞同和认可,同学们在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大家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讨论交流这个环节也就会变得轻松高效了,学生在小组内争相表现,班内小组与小组之间又相互竞赛,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当然,教师课前对活动单的精心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活动流程清晰,活动紧扣中心,这是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的,要做一个出色的“导学者”。教师在课堂上就是一个组织者,学生上课的每一个活动都按照活动单的设计进行,当学生讨论交流中遇到困难或有歧义时,教师就要及时加以点拨并正确引导,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适当的点评和总结,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全面,印象更深,学习效果也更好。这种学习方式,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作业内容的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作业的布置要因人制宜,要有层次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活动单“教学反馈”这一块就已经把最基本的相关练习加以解决了,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少布置一些简单机械的题目,多设计一些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方面的作业,这样,这些灵活性的作业学生也乐于去做。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可以多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训练,再适当布置一点灵活的题目。现在新的教学大纲更重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做到功夫下在课堂,效果延及课外。另外,在学生作业的量方面也要严格控制,不打疲劳战,要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另外,可增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去社区调查某项活动,看电视新闻针对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做到学生作业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劳就有所获。
  教学一直都在提倡改革,一直都在强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我认为“活动单导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才是真正把学生推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在前进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刚实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耐心加以引导,对课堂活动的要求加以规范,在不断的磨合中,学生渐渐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了。
  伴随着改革的阵痛,我相信“活动单导学”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在“摸爬滚打”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它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从内心深处完全接受,我也相信这种诞生于我们如皋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生根开花,并结出累累的果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我们乘着这股教学改革的春风,培育出一批批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让祖国的花朵们在教育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
  
  陈红,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其他文献
记得学校曾经组织的语文百科知识竞赛中,有这样一道探究领悟题:当你听到|05|1.1|1.1 567|1 1|这段音乐的时候,你会联想到哪些事物?你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感情?全场无一名学生正确答出,都认为是怪题。我和几位语文教师看到这道题时,也不约而同地认为:这道题学生做起来有很大难度,因为,我若不是兼代几节音乐课,也未必能做出这道题,其他几位老师也都满脸愕然。其实能唱出曲谱,答案也就明确了(起来,不愿
读曹寇的小说的确有一种怪怪的感觉,他的叙述虽说不上中规中矩却也风平浪静,没有虚张声势的各种形式主义花招,也不借助神秘莫测的形而上观念,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可就在这看似自然的现实情境的表面之下却始终有一股汹涌的暗流随着小说的进程在肆无忌惮地前行,其力量之大足以瓦解小说表面的“无事”,而给读者带来深深的震撼。《码头风云》在几许感伤的怀旧与不无反讽的现实描摹交织而成的话语中,讲述的无非就是往日关
语文学科是学生吸收和积累文学知识的过程,而文学知识的汲取来源于课本,更来源于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积极地思考,提高语文阅读分析能力,达到能鉴赏一定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平时多动脑,让学生在阅读中赏析,在赏析中阅读,不知不觉地学会赏析文学作品。  一.守住语文课堂和课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抓住
一个人青春年少时的一次意气用事,究竟会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况且这还是一个有着双重特殊身份的人:女性、士兵。女性是“她”注定的性别标志,士兵是“她”那一阶段的身份标志,两重身份对于这个故事都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班长对女性的奚落,“她”不会自不量力地报名杀猪;如果不是部队里比铁还硬还冷的组织,就不会上演观看女兵杀猪这样的闹剧。然而,两者兼备,“她”只有凭借酒精催生出的非理性力量,走上了“杀猪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体现了我们对语文课程和母语教育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是语文课程观念完善的必然,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语文课程资源五彩缤纷。从空间范围看,有课内、课外资源;从传播媒介看,有书本、报刊、网络、影视、广播等资源;从性质类别看,有人力、物力、自然等资源
《破阵子》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作品抒写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读之令人感慨。但由于时空的距离,古诗词与少年的隔膜,在教学中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把握住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词义,激起感情共鸣。  关键词一:壮  题目中出现的“壮”无疑是整首词的核心。“壮”正是这
自古以来,琴的演奏艺术就不是单向的自娱自乐,有技艺高超的弹奏者,尚须有耳聪目明的听琴者,二者合之,才是一幅和谐完整的“弹琴图”。这样一幅理想的图画曾经演绎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千古佳话;也曾因其残缺留下了嵇康“广陵散自此绝矣”的悲愤慷慨;发展至唐诗还为后世留下了《听××弹琴》这一定格于“倾听”的诗题: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李颀《听董大弹胡笳》,那是何其令人动容的“听”!东
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笔者认为抓诗歌鉴赏题主旨要“四看”,从四个方面把握答题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一、看朝代。一般的题目都会提醒考生诗歌写于哪个朝代,这为我们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提供了大环境。如唐代诗歌,唐代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盛唐诗歌自信满满,充满开疆拓土的豪情,建功立业的渴望;而晚唐的诗歌因为当时的社会动乱,则更多地倾向于关注百姓,那么山河沦丧、妻离子散的悲痛主题也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被删减,继《阿Q正传》被剔除之后,《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也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鲁迅精神过时了吗?鲁迅作品的价值降低了吗?  其实,那些倡导删减甚至剔除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无非是认为,鲁迅著作的读者越来越少了,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晦涩,学
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难分难解,远者不提,单是1949年以来就有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历史的神圣面目从铸就到拆解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重塑,不一而足,在这“正复为邪,善复为妖”的辩证发展中,昔日被宏大叙事组织起来的历史材料和意义结构如风化岩石的碎片,一块块剥落、坍塌下来,其总体面貌和意义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作家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历史是什么?历史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