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和核酸》教学案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师,平时要做大量积累,特别是与教学或学科相关的素材,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一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表达所要讲解的内容,如:实物展示,借助网络,创设情境等,这使学生能更全面的认识了解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物展示;网络资源;实验;探究
  在讲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三节这一课前,我留预习作业,A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蛋白质的性质已经学过了,怎么又学呀?”“是学过,但是这一次学习跟上一次不同。”“怎么不同?”“上完课你就知道了。”
  学生在初中就初步了解了蛋白质:高一时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又从物质的角度入手学习了蛋白质的性质;高二上半年,在化学选修1中,学生从化学与生活的角度,再一次对蛋白质的性质进行了认识;选修5的“蛋白质的性质”属于第四次出现,虽然,这一次目的是为强化蛋白质的多官能团,但是从知识本体的角度讲,差别不大。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必修2或选修1中对蛋白质的性质就已经进行全面讲授,所以对选修5的这一节课,一带而过或上成复习性质的课,学生兴趣索然。
  这一节课,如何上得精彩?我陷入沉思中,到底要让学生感觉到怎样的不同呢?
  按照习惯,备课时,我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我感觉,虽然知识本体没变,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动手能力,与初三或是高一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提高——我有了主意。
  上课开始:我首先展示两枚鸡蛋,说:这两枚鸡蛋有一真有一假?
  然后,我点开一个网页:“母鸡也要下岗啦——专家解密假鸡蛋。”
  假鸡蛋?难道还有人抢母鸡的饭碗吗?——学生饶有兴趣的看下去:“人造鸡蛋——是用其他原料人工合成的鸡蛋。其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外加有少量石膏。蛋清的成分主要是树脂、淀粉、凝固剂、色素等化学物质,蛋黄由色素和树脂制成。”
  接着,我抛出第一个问题:
  根据网络上的介绍,以及你的经验,假如生活中出现假鸡蛋我们如何鉴别?
  由于问题来自生活,学生讨论热烈。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利用触摸、晃动、敲击、闻味、溶解性等生活方法进行鉴别,结合学生的描述,我又展示了网上的一些鉴别方法。
  我总结道:我们知道了很多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利用生活经验,或是生活常识来鉴别的,在化学课堂上,我们需要用更科学的更严谨的化学方法来检验。
  我适时地抛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鉴别真假鸡蛋?
  我事先用树脂、淀粉、凝固剂等,配制了假的鸡蛋白溶液,和真的鸡蛋白溶液一起摆在每组同学的实验台上,并提供了必要的化学药品和仪器,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进行探究。
  正像我预期的一样,学生对实验探究兴致很高,操作也很规范,对浓硝酸浓硫酸这样的腐蚀品,也能做到小心安全地使用,最后每组同学都成功鉴别出了真假蛋白。
  学生采用了加热、加硫酸铵、加氯化钠、加醋酸铅、加硫酸铜、加氢氧化钠、加浓硝酸等若干种方法。
  最后,我引导学生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原理等几方面进行描述、与总结。
  在这一环节学生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自主得出了蛋白质的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等化学性质,并对实验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反思。
  至此,教师完成了蛋白质的性质的教学,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达成的。
  在教学评价环节,我坦言是A同学的问题才引发我设计这节课的,并让A谈谈,本节课与以前讲蛋白质有什么不同,下面是A同学的原话:“原来,是老师讲我们听,这一次是我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比较有兴趣,记得牢,还有就是感觉学化学真有用。”
  案例评析
  本节课采用了情景教学的方法,以实验为载体,学生主动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升思维的教学目标。
  1. 实物展示:展示生活中的實物——真假鸡蛋,实物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产生研究兴趣,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
  2. 借助网络资源: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把网络资源引入课堂,可以对知识追本溯源,既吸引学生注意,又能使课堂生动活泼。
  3. 创设情境:用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两种手段进行真假鸡蛋的鉴别,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学化学有用,有意思,彰显了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4. 实验探究:化学是实验学科,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可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会了化学实验在在物质鉴别方面的应用。
  5.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本节课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形成了对蛋白质的性质的全面认识。
  案例启示
  作为教师,平时要积累大量的与教学或学科相关的素材,本节课所用的人造鸡蛋,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食品检疫部门的同学送给我的,没想到,这个“永不变质”的鸡蛋在教学中充当了道具。
  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外,还要备学生,虽然知识内容一样,但是受众不一样,本节课用到了浓硝酸、浓硫酸等危险品,而且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要求较高,如果对于高一学生,讲同样的内容,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就会困难很多。
  在备课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灵感与智慧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精致。
其他文献
【摘要】 对行政部门执法活动的监督是近几年我国行政法制实践向理论界提出的新课题,本文对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提出行政执法监督在立法、程序等方面的改进方案,期望行政执法监督走向真正的法治轨道。  【关键词】 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行政法治是首要的追求,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之一,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共秩序而存在的,规范行政执法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
摘 要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其必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在信息时代,隐私权侵权现象越来越常见,侵权手段越来越多样,本文从分析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入手,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深刻反思,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立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时代公民隐私权保护的设想和举措,使隐私权在网信息时代背景下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关键词 信息时代 隐私权 法律保护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20
摘要:十八大以来,国家高举反腐倡廉旗帜,国家正以全新的面貌进行整顿。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其中的精英代表可谓是这项事业中的中坚力量,这就把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当下的大学生奢靡之风、不正之风和攀比之风却呈愈演愈烈之势,而高校的廉洁教育仍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具体生动的案例,本文将从过去的红色案例出发, 结合当今的校园廉洁课程,做出生
摘 要 在刑法中规定年满14周岁,但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触犯了我国刑法或者有关的刑事法律条例,这种行为称为未成年人犯罪。近来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提高,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成为了我国刑法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将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法律,阐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落实、贯彻。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  作者简介:贺惠中,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