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在三国政治、军事的角逐场上,无时不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展现。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派谁去守华容道这一人事安排上,诸葛亮是颇费心思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诸葛亮深邃的政治目光和高明的用人艺术。
华容道非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只是伏击溃军的一个预设阵地,按诸葛亮的推测,这里是曹操败走的必经之地。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张飞、赵云镇守此处,而惟独要派与曹操有知遇之恩的关羽来镇守此处,难道诸葛亮是有意放曹吗?凭关羽勇冠三军的神勇,不把他派到主战场去发挥作用,却让他来充当打击溃军的预备队,诸葛亮是何用心?凡此种种,疑窦顿生。
我们以为,这正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派关羽去守华容道,是他精心筹划的谋略,因为此举可以收到一石数鸟的政治效果。
一、 曹操不可杀,派关羽守华容道就是为了放曹
大家很清楚,赤壁之战发生之时,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尚未形成,作为刘备方面,实力还相当弱小,既无地盘可以立身,更无实力与曹操抗衡,只能依托与孙权联手,共同抗击曹军。“消灭曹军,问鼎中原”,刘备根本无此实力,“立身求发展”,才是当前的战略方略。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
而當时在长江以北的中国北方,唯有曹操实力最为强大,也唯有曹操有能力暂时统一北方,安定北方的社会局面。无论是对曹操的实力,还是曹操的政治作为,诸葛亮应该是谙悉的。当此之时,如果杀了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中国北方势必会大乱,势必会重新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数十万的百姓会生灵涂炭,刚刚恢复起来的社会经济又会重新走向崩溃和凋敝。
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诸葛亮,他不能不考虑这个因素,不能逞一时之快而使天下大乱。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一直视曹操为真正的政治对手,视孙权为政治盟友,这不仅在隆中对策中有精辟论述,而在其政治生涯中也是这样行事的。难道他不希望剪除这一政治对手?但是他高瞻远瞩,并未逞一时之快,而是为长远计议,毅然做出了放曹的决定。他的这一决定,是要冒政治风险的。
派谁去实施这一方案,做到让曹操走脱呢?当然的,关羽是最佳人选,也惟有关羽能做得到放曹。换了张飞、赵云,必然会取曹操项上人头。
大家知道,曹操对关羽有知遇之恩,关羽又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义士,所以诸葛亮在守华容道的人事安排上并非犯了糊涂,而是有意为之。他要假关羽之手放掉曹操。放曹,此乃诸葛亮一石数鸟之一鸟也。
二、 杀关羽威风,稳固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地位
赤壁之战发生之时,乃诸葛亮走出隆中不久。在短短的时间内,诸葛亮除了深得刘备信任以外,很难说深孚众望。其间诸葛亮指挥过火烧新野等几次战斗,尽管有所斩获,但都是退却中的防御战,在刘备军中还没有大的建树。
由这样年资尚轻的一介书生来指挥三军,关羽、张飞、赵云辈恐很难从心里信服。能听其调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刘备的面子。在三顾茅庐之时,对于刘备的过于谦恭,关、张二人已有微词。在以后的行军布阵之中,关羽、张飞也时有轻谩的言语。
对于自己在刘备军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诸葛亮想必是十分清楚的。只有巩固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政令的畅通,才能确保自己政治抱负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呢?诸葛亮选中了关羽,选中了华容道,他想借守华容道做做文章,向关羽施威,杀一杀关羽的威风,以此来肃整军纪,震慑三军。常言道,擒贼先擒王。杀了勇冠三军的关羽的威风,也就慑服了众位将领。
大家知道,在刘备与曹操小沛交恶败走以后,关羽携两位嫂嫂暂栖曹操营地,曹操爱惜关羽将才,多方给予优厚待遇,爱才怜才之心溢于言表。曹操真心想收留关羽,乃至于关羽为回归刘备军营,过五关连斩曹军六位守将,曹操也全然不问,仍厚礼相送。其爱才之心不谓不切,眷宠之情不谓不厚,知遇之恩不谓不隆。
关羽是一位以“义”名重当世的名将,知恩图报存念已久。派他去守华容道,完不成任务,自在预料之中。所以诸葛亮要借关羽放曹违反军令之事来杀杀关羽的威风,灭灭他的锐气。
故此,在赤壁战役人事安排上,诸葛亮采用激将法,先给众位将领一一安排了工作,惟独冷落关羽,令关羽坐立不住,负气签立军令状。
正如诸葛亮所料,关羽果然义放曹操,违令回营,等待军法严惩。此时此刻,这一切也正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于是他一脸正色,喝令按军法斩首。
堂堂一员大将眼看就要伏法,这对三军将士,包括关羽本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慑。于是众人纷纷跪地求情。
诸葛亮借守华容道向关羽施威,收到了震慑三军的效果,从而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信。此乃诸葛亮一石数鸟之二鸟也。
三、 卖人情与刘、关,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诸葛亮虽向关羽施威,但他深知关羽在刘备军中的特殊地位,刘备断然不会因为军令而杀了与自己情同手足的结义兄弟。这在后来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失去理性发兵复仇可以看出。所以诸葛亮料定刘备会出来拼死力保,不会让关羽轻易丧命。正如诸葛亮所料,在关羽被推上断头台的一刹那,刘备大叫“刀下留人”!
刘备方面的事业还处在初创阶段,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杀了关羽岂不是自毁长城?从内心来说,诸葛亮也是不愿杀关羽的。于是在刘备出来说情之际,诸葛亮顺水推舟,卖了个人情给刘备,“既然主公说放人,那就打几十军棍放了吧。”
诸葛亮的这一做法,既感动了刘备,也施恩于关羽。从此融洽了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也融洽了与关羽的同事关系。
就刘备而言,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有才能的干臣,也是一位听话的驯臣,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他心中是有尊长的,他明白做臣子的道理,不用担心自己今后政令的推行,也不用担心他的桀骜不逊,这种人用起来是可以放心的。
就关羽而言,诸葛亮让自己守华容道,虽说给了自己一点难堪,但是也成全了自己一世的“英名”。自己以“义”名重天下,但是对曹公一直未有报答的机会。诸葛亮此举原来就是给我创造一个知恩图报的机会,让我借此了却心中一件夙愿,成全关某一世的“义”名。也使关某今后能一心辅佐兄长,心中再无杂念。军师用心良苦,关某不能不领这个人情,今后不能再为难军师了,否则,那就是关某的不义。
诸葛亮对关羽的恩威兼施,不仅使刘备心存感念,从而奠定良好的君臣关系。同样也会使关羽心存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信服诸葛亮,在今后的军事斗争中,主动配合诸葛亮工作,做到“将相和谐,内部团结”,从而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此乃诸葛亮一石数鸟之三鸟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守华容道的人事安排上,是颇费心思的。据此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责任编辑:闵之杰
华容道非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只是伏击溃军的一个预设阵地,按诸葛亮的推测,这里是曹操败走的必经之地。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张飞、赵云镇守此处,而惟独要派与曹操有知遇之恩的关羽来镇守此处,难道诸葛亮是有意放曹吗?凭关羽勇冠三军的神勇,不把他派到主战场去发挥作用,却让他来充当打击溃军的预备队,诸葛亮是何用心?凡此种种,疑窦顿生。
我们以为,这正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派关羽去守华容道,是他精心筹划的谋略,因为此举可以收到一石数鸟的政治效果。
一、 曹操不可杀,派关羽守华容道就是为了放曹
大家很清楚,赤壁之战发生之时,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尚未形成,作为刘备方面,实力还相当弱小,既无地盘可以立身,更无实力与曹操抗衡,只能依托与孙权联手,共同抗击曹军。“消灭曹军,问鼎中原”,刘备根本无此实力,“立身求发展”,才是当前的战略方略。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
而當时在长江以北的中国北方,唯有曹操实力最为强大,也唯有曹操有能力暂时统一北方,安定北方的社会局面。无论是对曹操的实力,还是曹操的政治作为,诸葛亮应该是谙悉的。当此之时,如果杀了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中国北方势必会大乱,势必会重新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数十万的百姓会生灵涂炭,刚刚恢复起来的社会经济又会重新走向崩溃和凋敝。
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诸葛亮,他不能不考虑这个因素,不能逞一时之快而使天下大乱。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一直视曹操为真正的政治对手,视孙权为政治盟友,这不仅在隆中对策中有精辟论述,而在其政治生涯中也是这样行事的。难道他不希望剪除这一政治对手?但是他高瞻远瞩,并未逞一时之快,而是为长远计议,毅然做出了放曹的决定。他的这一决定,是要冒政治风险的。
派谁去实施这一方案,做到让曹操走脱呢?当然的,关羽是最佳人选,也惟有关羽能做得到放曹。换了张飞、赵云,必然会取曹操项上人头。
大家知道,曹操对关羽有知遇之恩,关羽又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义士,所以诸葛亮在守华容道的人事安排上并非犯了糊涂,而是有意为之。他要假关羽之手放掉曹操。放曹,此乃诸葛亮一石数鸟之一鸟也。
二、 杀关羽威风,稳固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地位
赤壁之战发生之时,乃诸葛亮走出隆中不久。在短短的时间内,诸葛亮除了深得刘备信任以外,很难说深孚众望。其间诸葛亮指挥过火烧新野等几次战斗,尽管有所斩获,但都是退却中的防御战,在刘备军中还没有大的建树。
由这样年资尚轻的一介书生来指挥三军,关羽、张飞、赵云辈恐很难从心里信服。能听其调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刘备的面子。在三顾茅庐之时,对于刘备的过于谦恭,关、张二人已有微词。在以后的行军布阵之中,关羽、张飞也时有轻谩的言语。
对于自己在刘备军中的地位究竟如何,诸葛亮想必是十分清楚的。只有巩固自己在军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政令的畅通,才能确保自己政治抱负得以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呢?诸葛亮选中了关羽,选中了华容道,他想借守华容道做做文章,向关羽施威,杀一杀关羽的威风,以此来肃整军纪,震慑三军。常言道,擒贼先擒王。杀了勇冠三军的关羽的威风,也就慑服了众位将领。
大家知道,在刘备与曹操小沛交恶败走以后,关羽携两位嫂嫂暂栖曹操营地,曹操爱惜关羽将才,多方给予优厚待遇,爱才怜才之心溢于言表。曹操真心想收留关羽,乃至于关羽为回归刘备军营,过五关连斩曹军六位守将,曹操也全然不问,仍厚礼相送。其爱才之心不谓不切,眷宠之情不谓不厚,知遇之恩不谓不隆。
关羽是一位以“义”名重当世的名将,知恩图报存念已久。派他去守华容道,完不成任务,自在预料之中。所以诸葛亮要借关羽放曹违反军令之事来杀杀关羽的威风,灭灭他的锐气。
故此,在赤壁战役人事安排上,诸葛亮采用激将法,先给众位将领一一安排了工作,惟独冷落关羽,令关羽坐立不住,负气签立军令状。
正如诸葛亮所料,关羽果然义放曹操,违令回营,等待军法严惩。此时此刻,这一切也正是诸葛亮所需要的,于是他一脸正色,喝令按军法斩首。
堂堂一员大将眼看就要伏法,这对三军将士,包括关羽本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慑。于是众人纷纷跪地求情。
诸葛亮借守华容道向关羽施威,收到了震慑三军的效果,从而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信。此乃诸葛亮一石数鸟之二鸟也。
三、 卖人情与刘、关,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诸葛亮虽向关羽施威,但他深知关羽在刘备军中的特殊地位,刘备断然不会因为军令而杀了与自己情同手足的结义兄弟。这在后来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失去理性发兵复仇可以看出。所以诸葛亮料定刘备会出来拼死力保,不会让关羽轻易丧命。正如诸葛亮所料,在关羽被推上断头台的一刹那,刘备大叫“刀下留人”!
刘备方面的事业还处在初创阶段,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杀了关羽岂不是自毁长城?从内心来说,诸葛亮也是不愿杀关羽的。于是在刘备出来说情之际,诸葛亮顺水推舟,卖了个人情给刘备,“既然主公说放人,那就打几十军棍放了吧。”
诸葛亮的这一做法,既感动了刘备,也施恩于关羽。从此融洽了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也融洽了与关羽的同事关系。
就刘备而言,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有才能的干臣,也是一位听话的驯臣,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他心中是有尊长的,他明白做臣子的道理,不用担心自己今后政令的推行,也不用担心他的桀骜不逊,这种人用起来是可以放心的。
就关羽而言,诸葛亮让自己守华容道,虽说给了自己一点难堪,但是也成全了自己一世的“英名”。自己以“义”名重天下,但是对曹公一直未有报答的机会。诸葛亮此举原来就是给我创造一个知恩图报的机会,让我借此了却心中一件夙愿,成全关某一世的“义”名。也使关某今后能一心辅佐兄长,心中再无杂念。军师用心良苦,关某不能不领这个人情,今后不能再为难军师了,否则,那就是关某的不义。
诸葛亮对关羽的恩威兼施,不仅使刘备心存感念,从而奠定良好的君臣关系。同样也会使关羽心存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信服诸葛亮,在今后的军事斗争中,主动配合诸葛亮工作,做到“将相和谐,内部团结”,从而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此乃诸葛亮一石数鸟之三鸟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守华容道的人事安排上,是颇费心思的。据此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责任编辑:闵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