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爱是最美好的旋律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ang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6年5月,63岁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收到一封电报,内容是:“克拉拉今天安详入睡了。”勃拉姆斯的心顿时轰然倒塌,他急匆匆地从瑞士赶回德国,一路上绝望而痛苦。恍惚中,他竟然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南辕北辙。当他终于赶到的时候,葬礼已经结束了。怀着难以抑制的悲伤,勃拉姆斯孤独地站在克拉拉的墓前,缓缓地把小提琴架在肩膀上。他的口袋里有四首刚刚作好的曲子,那是他准备献给她77岁的生日礼物。
  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43年的情愫在指尖清晰地铺展开来,这是一场从未有机会被铺陈在阳光下的告白……
  1853年,声名赫赫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的家里迎来一位金发青年,虽然他长途跋涉而来,但疲惫的面容掩不住清秀的外表。他就是勃拉姆斯,是在舒曼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前来拜访的。
  舒曼从书房走出来了,他穿着便服和拖鞋,面色柔和,脸上有着艺术家特有的气质,亲切的目光令出身贫寒的勃拉姆斯从紧张中松弛下来。
  勃拉姆斯坐在钢琴前,应邀弹奏起自己创作的《C大调奏鸣曲》。几个小节之后,舒曼的手轻轻落在他的肩头,他眼睛里闪着亮光,声音激动:“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年少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钢琴天赋,第一次演出就被当时某著名钢琴家称赞不已,她的演奏格调高雅,闻名欧洲,彼时,已是非常有名的钢琴家。
  裙裾翩翩中,一名少妇款款而至,勃拉姆斯不禁望过去。只一瞬间,时空仿佛定格,他被一道无形的光环罩住了。她是那么美丽、高贵、超凡脱俗,微笑的大眼睛里透着友善,让人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从这一眼开始,20岁的勃拉姆斯完全丢失了自己。尽管克拉拉已经34岁,是几个孩子的母亲。
  倾听着如同“蒙着面纱的交响乐”的钢琴曲,舒曼夫妇非常激动。那天,克拉拉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舒曼也很欣赏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甚至大胆预言勃拉姆斯将是“未来的大师”。
  勃拉姆斯拜舒曼为师,住进了舒曼的家。对于勃拉姆斯的每一部新作,克拉拉都会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舒曼夫妇的推荐下,勃拉姆斯声名鹊起,从此登上了德国的音乐舞台。
  勃拉姆斯虽然被克拉拉的才华和风度倾倒,但他敬重舒曼,更感谢舒曼夫妇的知遇之恩,努力把一份感情埋在心里。舉止高贵的克拉拉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勃拉姆斯:少年时的贫困让他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早年为生计混迹酒吧又使他变得桀骜不驯,是对克拉拉的崇拜和热爱让他变得儒雅文静,情感细腻。一个初涉爱河的人,内心是异常纯真的,只要看到克拉拉宝石一样的眼睛,勃拉姆斯就会充满柔情。
  可是,变故来了。四个月后,舒曼因精神疾病而跳入莱茵河,被人救起后送进了疯人院。此时,克拉拉正怀着他们的第七个孩子。
  勃拉姆斯放弃了演出成名的机会,第一时间赶到克拉拉的身边照顾她,当她外出演出时,他照顾她的孩子们,写信告诉她孩子们的情况,还代她去疯人院看望舒曼。
  多年后,克拉拉曾这样向孩子们解释她和勃拉姆斯的关系:“在那痛苦的数年中,他以一个忠实朋友的身份来分担我的不幸。他使我伤痛的心变得坚强,让我振作精神,而且尽他所能来抚慰我的心灵。事实上,他不仅是位不折不扣的朋友,还是我唯一的支柱。”
  勃拉姆斯给了她莫大的慰藉,他陪她散步,在她心情稍好时为她弹奏乐曲,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也让他钦佩不已。朝夕相处中,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感情更加热烈了。
  然而,因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勃拉姆斯只能挣扎在感情与道德之间。在给好友的信中,他倾诉了自己的痛苦:“我相信我对她的关心和崇拜抵不上对她的爱,我常常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
  两年后,被精神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舒曼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留下悲痛欲绝的克拉拉和七个年幼的孩子。此时,外界已有传言,说克拉拉的第七个孩子是勃拉姆斯的。为了不给克拉拉造成困扰,葬礼第二天,23岁的勃拉姆斯选择了离开。
  之后,他们靠书信联系,信里只提音乐,不提感情。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于是勃拉姆斯寄情于创作,每创作一首曲子,他都会寄给克拉拉。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时,他写信给她说:“我正为你画一幅可爱的肖像。”克拉拉是他心中的缪斯女神,热烈的爱,无尽的思念,所有的激情,他都倾注在笔下的五线谱里。
  1859年,克拉拉40岁生日时,收到勃拉姆斯的《小夜曲》。作为钢琴家的她听到这首曲子时,当然更明了他的心,但她在回信中只说“美得就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
  这期间,年轻的勃拉姆斯也曾试着接受另一份感情,甚至与一位女歌唱家交换了戒指,但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因为无人能取代克拉拉在他心中的位置。在这样的矛盾和痛苦中,勃拉姆斯创作了《C小调钢琴四重奏》,作品涵盖了对克拉拉的思慕,还有那种对无望的爱的所有的消沉,这首曲子是他“爱的美好纪念和爱的痛苦结晶”。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感情,但她更爱惜他的才华,她与他互相守望,在爱情的根基上,成长出友谊的绿荫。创作《C小调第一交响曲》时,勃拉姆斯经常被“巨人(贝多芬)的脚步”搅得心烦意乱,克拉拉就在信中启发他:“暴风雨的天空可以孕育一部交响曲。”后来,她收到勃拉姆斯寄来的乐章,当她看到勃拉姆斯以克制、恬淡和超然平衡了内心深处的悲情时,忍不住泪湿衣襟。
  《C小调第一交响曲》一经演出,便轰动整个欧洲,勃拉姆斯也因此成为与巴赫、贝多芬齐名的古典音乐家。
  他的成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她的后半生中,他也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柱。她一个人带着七个孩子,孩子们又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是他的音乐抚慰着她。他还悄悄资助她全国巡演舒曼的作品,他的生活和创作无一不围绕着她。通信40年,除了寄给她创作的每一首曲子,那些写着“我不能没有你,我非常希望能够再次牵起你的手,坐在你旁边”的情书,一封也没有寄出。
  1895年10月,62岁的勃拉姆斯见到了76岁的克拉拉,此时的她已经被岁月侵蚀了容颜,他热情地拥抱苍老的她,眼睛里的神采一如当初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
  次年,克拉拉因病走了,这个世界已没有什么可让他留恋,甜美而苦涩的爱情都已随风散去,他焚烧了那些手稿和信件,仅仅11个月之后,便追随她而去,只留下那句动人心魄的话语,见证他从未表白过的爱情:“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勃拉姆斯终身未娶,他的人生如同他的座右铭:“自由而孤独。”
  编辑/梓童
其他文献
当我筋疲力尽地步行到河畔时,华灯初上。  我坐在桥头的石凳上小憩,茫然地凝望被暖黄色灯光笼罩的河畔。  来往行人举着手机拍照,一个个笑靥如花,再不见裹在臃肿布衣里行色匆匆的百姓;青石板路还是千年前的青石板路,沾染过将军与敌寇的鲜血,滴落过痛失纸鸢的孩童的眼泪……我叹了一口气,摇摇头。  这番描述,说得我好像千年前就来过这里似的。我低头看看挂在脖子上的相机,决定还是做一个现代人。我起身走向卖糖画的小
雪花是冬天最好的面粉  北风是高级面点师  使劲儿搅拌着  做了一个晶莹剔透的雪蛋糕  是给谁过生日呢?  显然不是冬眠的小熊  他还在呼呼睡大觉哩  小兔子抱來一根胡萝卜  好奇地插进雪蛋糕里  恰巧一朵梅花落下  瞬间点燃了生日蜡烛
清朝末年的一个晚上,一场大雪降临了整个苏州城,这场大雪一直下到第二天卯时才停。而第二天一早,苏州城内有名的花花公子史宗被人发现死在了城西的雪地里。苏州知府刘伶接到报案后,立即带着仵作与衙役来到了案发现场。他们勘查现场后发现,死者的死亡时间应该是在卯时,死者只穿了一件贴身衣物,是被利器刺穿腹部流血过多而死,但是周围却不见有任何杀害死者的利器,而且尸体也像是被移动过,种种迹象表明这并不是第一现场。更令
为了使原本记载较少的历史故事情节饱满,作为戏剧本身的技巧,历史剧的“戏说”无可厚非。然而,历史剧实际占据着普及历史常识的重要地位,偏偏当下歷史剧的常识性错误层出不穷:《龙珠传奇》中,抗清人士生活的桃花源里,所有男性居然剃發留辫子;《思美人》中,历史上为了楚国安危几次上书却遭贬谪、最后含恨投江、宁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屈原竟然一直在忙着谈恋爱……这类“偶像化正剧”曾被认为是吸引年轻观众的良药,但因为太
她明白,那高高扬起的夹棍板子,不是冲着她来的,可那疼痛却实实地落在她的身上,亦落在她的心上。她是吃得苦的贫家女子,可从小到大,那样酷烈的严刑拷打,她是第一次承受。  有几次,她在浑身火烧油煎般的剧痛缠绕中昏死过去,又在夜半清冷的月光中顽强地醒过来。她抹一把眼角残泪、嘴角污血,听到自己内心那个清晰又坚定的声音:死也不能承认!要活下去,活到有青天来为自己抚平冤屈,活到云开雾散,水落石出。  那是一场寻
意大利画家乔托被称为“欧洲绘画之父”,在西方艺术圈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但丁在文化圈的地位,因为他把西方绘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是乔托的祭坛画《圣像》,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坐在画面中间,周围被信徒和天使环绕。这种题材在欧洲中世纪的画坛上非常常见,乔托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来对比一下两幅有同样情景的祭坛画:这两幅分别出自不同的艺术家之手,画中虽然都有耶稣母子和旁边的天使、信徒,但细节上有很大区别。
文学社简介:绿野文学社是由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文联批准的非营利性县级文学社团,成立于1998年,面向全县各所中学招收社员,现设有编辑部、秘书部、宣传部、组织部、文艺部和体育部共六个部门,鼓励爱好文学的学生敢于开拓创新、展示自我,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循环播放着《从前慢》,直到午后的阳光从前门移到后窗。窗外是蔚蓝的天空,挂着一抹玫瑰红的晚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们被一则上谕惊到了——乾隆竟然亲自撰文为一篇准备删掉的问题文章说情。这篇问题文章是元人杨维桢的《正统辩》,杨维桢在这篇名文中的持论非常尖锐:元王朝的正统并非来自辽金,而是来自两宋。  元朝之事干大清何事?往大里说,杨维桢虽然身为元人,但他的说法明显是刻意贬抑辽、金等北方王朝,而强调中原王朝的正统性,这对于有北方王朝背景的大清朝来说,自然是瓜田李下;往
很多人不喜欢法国才女玛格丽特·杜拉斯,说她太放浪形骸了,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杜拉斯却曾直截了当地说:“对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须非常非常爱他们,我可以一次有50个男人。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个妓女。”  不要被她口无遮拦的表象骗了,杜拉斯其实只有一个真正的情人——文学。她的每一段爱与欲,哪怕是酗酒,最終都是为了寻找写作的灵感与激情。人们也不得不承认,不论她在男女情事上怎样放荡不羁,在为数不多的有天资的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同一天,闯王李白成进入北京。从关外赶来护驾勤王的吴三桂得知北京“沦陷”的消息,便在山海关驻扎下来。他知道,崇祯时代已然是过去式,现在是李白成的“大顺”时代了。  李自成的劝降信很快就到了。可惜,就在吴三桂决定与李白成合作,向北京进发的途中,卻传来噩耗:身在北京的吴氏一家老小被集体处决。吴三桂感到被欺骗了,怒发冲冠之余,他决定投靠山海关外的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