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6年5月,63岁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收到一封电报,内容是:“克拉拉今天安详入睡了。”勃拉姆斯的心顿时轰然倒塌,他急匆匆地从瑞士赶回德国,一路上绝望而痛苦。恍惚中,他竟然踏上了相反方向的列车,南辕北辙。当他终于赶到的时候,葬礼已经结束了。怀着难以抑制的悲伤,勃拉姆斯孤独地站在克拉拉的墓前,缓缓地把小提琴架在肩膀上。他的口袋里有四首刚刚作好的曲子,那是他准备献给她77岁的生日礼物。
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43年的情愫在指尖清晰地铺展开来,这是一场从未有机会被铺陈在阳光下的告白……
1853年,声名赫赫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的家里迎来一位金发青年,虽然他长途跋涉而来,但疲惫的面容掩不住清秀的外表。他就是勃拉姆斯,是在舒曼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前来拜访的。
舒曼从书房走出来了,他穿着便服和拖鞋,面色柔和,脸上有着艺术家特有的气质,亲切的目光令出身贫寒的勃拉姆斯从紧张中松弛下来。
勃拉姆斯坐在钢琴前,应邀弹奏起自己创作的《C大调奏鸣曲》。几个小节之后,舒曼的手轻轻落在他的肩头,他眼睛里闪着亮光,声音激动:“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年少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钢琴天赋,第一次演出就被当时某著名钢琴家称赞不已,她的演奏格调高雅,闻名欧洲,彼时,已是非常有名的钢琴家。
裙裾翩翩中,一名少妇款款而至,勃拉姆斯不禁望过去。只一瞬间,时空仿佛定格,他被一道无形的光环罩住了。她是那么美丽、高贵、超凡脱俗,微笑的大眼睛里透着友善,让人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从这一眼开始,20岁的勃拉姆斯完全丢失了自己。尽管克拉拉已经34岁,是几个孩子的母亲。
倾听着如同“蒙着面纱的交响乐”的钢琴曲,舒曼夫妇非常激动。那天,克拉拉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舒曼也很欣赏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甚至大胆预言勃拉姆斯将是“未来的大师”。
勃拉姆斯拜舒曼为师,住进了舒曼的家。对于勃拉姆斯的每一部新作,克拉拉都会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舒曼夫妇的推荐下,勃拉姆斯声名鹊起,从此登上了德国的音乐舞台。
勃拉姆斯虽然被克拉拉的才华和风度倾倒,但他敬重舒曼,更感谢舒曼夫妇的知遇之恩,努力把一份感情埋在心里。舉止高贵的克拉拉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勃拉姆斯:少年时的贫困让他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早年为生计混迹酒吧又使他变得桀骜不驯,是对克拉拉的崇拜和热爱让他变得儒雅文静,情感细腻。一个初涉爱河的人,内心是异常纯真的,只要看到克拉拉宝石一样的眼睛,勃拉姆斯就会充满柔情。
可是,变故来了。四个月后,舒曼因精神疾病而跳入莱茵河,被人救起后送进了疯人院。此时,克拉拉正怀着他们的第七个孩子。
勃拉姆斯放弃了演出成名的机会,第一时间赶到克拉拉的身边照顾她,当她外出演出时,他照顾她的孩子们,写信告诉她孩子们的情况,还代她去疯人院看望舒曼。
多年后,克拉拉曾这样向孩子们解释她和勃拉姆斯的关系:“在那痛苦的数年中,他以一个忠实朋友的身份来分担我的不幸。他使我伤痛的心变得坚强,让我振作精神,而且尽他所能来抚慰我的心灵。事实上,他不仅是位不折不扣的朋友,还是我唯一的支柱。”
勃拉姆斯给了她莫大的慰藉,他陪她散步,在她心情稍好时为她弹奏乐曲,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也让他钦佩不已。朝夕相处中,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感情更加热烈了。
然而,因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勃拉姆斯只能挣扎在感情与道德之间。在给好友的信中,他倾诉了自己的痛苦:“我相信我对她的关心和崇拜抵不上对她的爱,我常常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
两年后,被精神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舒曼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留下悲痛欲绝的克拉拉和七个年幼的孩子。此时,外界已有传言,说克拉拉的第七个孩子是勃拉姆斯的。为了不给克拉拉造成困扰,葬礼第二天,23岁的勃拉姆斯选择了离开。
之后,他们靠书信联系,信里只提音乐,不提感情。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于是勃拉姆斯寄情于创作,每创作一首曲子,他都会寄给克拉拉。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时,他写信给她说:“我正为你画一幅可爱的肖像。”克拉拉是他心中的缪斯女神,热烈的爱,无尽的思念,所有的激情,他都倾注在笔下的五线谱里。
1859年,克拉拉40岁生日时,收到勃拉姆斯的《小夜曲》。作为钢琴家的她听到这首曲子时,当然更明了他的心,但她在回信中只说“美得就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
这期间,年轻的勃拉姆斯也曾试着接受另一份感情,甚至与一位女歌唱家交换了戒指,但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因为无人能取代克拉拉在他心中的位置。在这样的矛盾和痛苦中,勃拉姆斯创作了《C小调钢琴四重奏》,作品涵盖了对克拉拉的思慕,还有那种对无望的爱的所有的消沉,这首曲子是他“爱的美好纪念和爱的痛苦结晶”。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感情,但她更爱惜他的才华,她与他互相守望,在爱情的根基上,成长出友谊的绿荫。创作《C小调第一交响曲》时,勃拉姆斯经常被“巨人(贝多芬)的脚步”搅得心烦意乱,克拉拉就在信中启发他:“暴风雨的天空可以孕育一部交响曲。”后来,她收到勃拉姆斯寄来的乐章,当她看到勃拉姆斯以克制、恬淡和超然平衡了内心深处的悲情时,忍不住泪湿衣襟。
《C小调第一交响曲》一经演出,便轰动整个欧洲,勃拉姆斯也因此成为与巴赫、贝多芬齐名的古典音乐家。
他的成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她的后半生中,他也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柱。她一个人带着七个孩子,孩子们又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是他的音乐抚慰着她。他还悄悄资助她全国巡演舒曼的作品,他的生活和创作无一不围绕着她。通信40年,除了寄给她创作的每一首曲子,那些写着“我不能没有你,我非常希望能够再次牵起你的手,坐在你旁边”的情书,一封也没有寄出。
1895年10月,62岁的勃拉姆斯见到了76岁的克拉拉,此时的她已经被岁月侵蚀了容颜,他热情地拥抱苍老的她,眼睛里的神采一如当初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
次年,克拉拉因病走了,这个世界已没有什么可让他留恋,甜美而苦涩的爱情都已随风散去,他焚烧了那些手稿和信件,仅仅11个月之后,便追随她而去,只留下那句动人心魄的话语,见证他从未表白过的爱情:“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勃拉姆斯终身未娶,他的人生如同他的座右铭:“自由而孤独。”
编辑/梓童

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43年的情愫在指尖清晰地铺展开来,这是一场从未有机会被铺陈在阳光下的告白……
1853年,声名赫赫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的家里迎来一位金发青年,虽然他长途跋涉而来,但疲惫的面容掩不住清秀的外表。他就是勃拉姆斯,是在舒曼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前来拜访的。
舒曼从书房走出来了,他穿着便服和拖鞋,面色柔和,脸上有着艺术家特有的气质,亲切的目光令出身贫寒的勃拉姆斯从紧张中松弛下来。
勃拉姆斯坐在钢琴前,应邀弹奏起自己创作的《C大调奏鸣曲》。几个小节之后,舒曼的手轻轻落在他的肩头,他眼睛里闪着亮光,声音激动:“请停一停,我希望克拉拉也能听到……”
克拉拉是舒曼的妻子,年少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钢琴天赋,第一次演出就被当时某著名钢琴家称赞不已,她的演奏格调高雅,闻名欧洲,彼时,已是非常有名的钢琴家。
裙裾翩翩中,一名少妇款款而至,勃拉姆斯不禁望过去。只一瞬间,时空仿佛定格,他被一道无形的光环罩住了。她是那么美丽、高贵、超凡脱俗,微笑的大眼睛里透着友善,让人有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从这一眼开始,20岁的勃拉姆斯完全丢失了自己。尽管克拉拉已经34岁,是几个孩子的母亲。
倾听着如同“蒙着面纱的交响乐”的钢琴曲,舒曼夫妇非常激动。那天,克拉拉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来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勃拉姆斯,他只有20岁,是由神直接差遣而来的。”舒曼也很欣赏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甚至大胆预言勃拉姆斯将是“未来的大师”。
勃拉姆斯拜舒曼为师,住进了舒曼的家。对于勃拉姆斯的每一部新作,克拉拉都会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舒曼夫妇的推荐下,勃拉姆斯声名鹊起,从此登上了德国的音乐舞台。
勃拉姆斯虽然被克拉拉的才华和风度倾倒,但他敬重舒曼,更感谢舒曼夫妇的知遇之恩,努力把一份感情埋在心里。舉止高贵的克拉拉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勃拉姆斯:少年时的贫困让他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早年为生计混迹酒吧又使他变得桀骜不驯,是对克拉拉的崇拜和热爱让他变得儒雅文静,情感细腻。一个初涉爱河的人,内心是异常纯真的,只要看到克拉拉宝石一样的眼睛,勃拉姆斯就会充满柔情。
可是,变故来了。四个月后,舒曼因精神疾病而跳入莱茵河,被人救起后送进了疯人院。此时,克拉拉正怀着他们的第七个孩子。
勃拉姆斯放弃了演出成名的机会,第一时间赶到克拉拉的身边照顾她,当她外出演出时,他照顾她的孩子们,写信告诉她孩子们的情况,还代她去疯人院看望舒曼。
多年后,克拉拉曾这样向孩子们解释她和勃拉姆斯的关系:“在那痛苦的数年中,他以一个忠实朋友的身份来分担我的不幸。他使我伤痛的心变得坚强,让我振作精神,而且尽他所能来抚慰我的心灵。事实上,他不仅是位不折不扣的朋友,还是我唯一的支柱。”
勃拉姆斯给了她莫大的慰藉,他陪她散步,在她心情稍好时为她弹奏乐曲,而她对于悲痛的忍耐力和自制力也让他钦佩不已。朝夕相处中,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感情更加热烈了。
然而,因克拉拉是自己的师母,勃拉姆斯只能挣扎在感情与道德之间。在给好友的信中,他倾诉了自己的痛苦:“我相信我对她的关心和崇拜抵不上对她的爱,我常常不得不极力控制住自己那双悄悄伸出去渴望抱住她的手……”
两年后,被精神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舒曼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留下悲痛欲绝的克拉拉和七个年幼的孩子。此时,外界已有传言,说克拉拉的第七个孩子是勃拉姆斯的。为了不给克拉拉造成困扰,葬礼第二天,23岁的勃拉姆斯选择了离开。
之后,他们靠书信联系,信里只提音乐,不提感情。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于是勃拉姆斯寄情于创作,每创作一首曲子,他都会寄给克拉拉。创作《第一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时,他写信给她说:“我正为你画一幅可爱的肖像。”克拉拉是他心中的缪斯女神,热烈的爱,无尽的思念,所有的激情,他都倾注在笔下的五线谱里。
1859年,克拉拉40岁生日时,收到勃拉姆斯的《小夜曲》。作为钢琴家的她听到这首曲子时,当然更明了他的心,但她在回信中只说“美得就像我正在看着一朵美丽的花朵中的根根花蕊”。
这期间,年轻的勃拉姆斯也曾试着接受另一份感情,甚至与一位女歌唱家交换了戒指,但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因为无人能取代克拉拉在他心中的位置。在这样的矛盾和痛苦中,勃拉姆斯创作了《C小调钢琴四重奏》,作品涵盖了对克拉拉的思慕,还有那种对无望的爱的所有的消沉,这首曲子是他“爱的美好纪念和爱的痛苦结晶”。
克拉拉理解勃拉姆斯的感情,但她更爱惜他的才华,她与他互相守望,在爱情的根基上,成长出友谊的绿荫。创作《C小调第一交响曲》时,勃拉姆斯经常被“巨人(贝多芬)的脚步”搅得心烦意乱,克拉拉就在信中启发他:“暴风雨的天空可以孕育一部交响曲。”后来,她收到勃拉姆斯寄来的乐章,当她看到勃拉姆斯以克制、恬淡和超然平衡了内心深处的悲情时,忍不住泪湿衣襟。
《C小调第一交响曲》一经演出,便轰动整个欧洲,勃拉姆斯也因此成为与巴赫、贝多芬齐名的古典音乐家。
他的成功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她的后半生中,他也是她重要的精神支柱。她一个人带着七个孩子,孩子们又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是他的音乐抚慰着她。他还悄悄资助她全国巡演舒曼的作品,他的生活和创作无一不围绕着她。通信40年,除了寄给她创作的每一首曲子,那些写着“我不能没有你,我非常希望能够再次牵起你的手,坐在你旁边”的情书,一封也没有寄出。
1895年10月,62岁的勃拉姆斯见到了76岁的克拉拉,此时的她已经被岁月侵蚀了容颜,他热情地拥抱苍老的她,眼睛里的神采一如当初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
次年,克拉拉因病走了,这个世界已没有什么可让他留恋,甜美而苦涩的爱情都已随风散去,他焚烧了那些手稿和信件,仅仅11个月之后,便追随她而去,只留下那句动人心魄的话语,见证他从未表白过的爱情:“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勃拉姆斯终身未娶,他的人生如同他的座右铭:“自由而孤独。”
编辑/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