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出版也使得出版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出版载体、出版内容、出版流程、阅读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目前各种媒体形态,如新闻网站、电子图书、数字杂志、在线音乐、网络游戏等无疑对传统出版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体现新的出版发行载体与途径 电子图书(ebook)是一种随互联网的发展兴起的新生事物,它是以数字化的文档形式、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非纸质媒介承载并传递的图书,属于多媒体范畴,有丰富的视觉、听觉与互动体验,是新的阅读方式与方法,也是新的出版发行的载体与途径,基于网络而传播与发行。电子图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平面载体的图书,另一种是没有平面载体的、纯粹的电子图书。前者是传统纸质图书的电子版,后者则是一个全新的多媒体形式,通过大量音频、视频、图片、动画,使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相比具备了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现在流行的概念称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和媒体产品服务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新媒体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
成本低廉。携带方便。海量存储 电子图书省去了传统图书的纸张和印刷成本。目前一张普通光盘的容量为650兆字节左右,可用来存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也就是说一张光盘可记录3.4亿多个汉字,DVD—ROM的容量还要大一倍。现今的电子辞书更是容量越来越大,一部电子辞书已经能够包容100册纸质辞书,真正达到了“以一当百”的功效。一本小说带在身上觉得有点累赘,六七部长篇小说,肯定会把你的行李全部占满;更何况书籍还是很昂贵的。而电子图书的发行成本低廉,所以通过网上就可以实现很低的价格购买,这是纸质图书不具备的优势。几张光盘即可容纳数千种中外文学名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坐拥书城”,随着海量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量存储的容量已经达到了PB级别(1PB=1000TB,1TB=1000GB,1GB=1000MB),可以说为电子信息的保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数字化图书馆已经出现,用户通过互联网和数字终端设备就可以方便地阅读电子图书了。当前流行的PDA(个人数字化助理)设备能做到类似手机大小,通过网络把图书等电子信息下载下来阅读,通过强大的通讯设备还实现了手机报纸,手机刊物等新兴媒体阅读方式,据调查,2007年,日本15岁以上使用手机联接互联网人数达5300万,几乎与在家或办公时使用的台式机联网人数持平,一半以上的人用移动网取得信息、阅读新闻、电子图书等,可以说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电子图书的繁荣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
内容丰富,检索方便,长久保存 电子图书的内容的丰富程度是传统出版物所不能比拟的,声音和动画是其独到的巨大优势,如果不方便阅读或不想阅读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脑或阅读器来发声“听书”,静止的图片所表现的内容程度当然不能和动画效果相媲美了。电子图书还可以通过内嵌的检索程序进行任意的查找、定位内容,可以查找到单个字词,还可以模拟书签功能,以便于下次继续阅读,这是传统图书无法实现的。保管方便且使用灵活。CD—ROM,DVD—ROM光盘出版物的管理、查阅、存放、携带等方面要简单得多。几乎不存在占库架和易损坏等问题。电子图书还可以很好地长期地保留我们人类文明历代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比如博物馆里的古籍可以通过电子扫描设备制作成电子书籍,而非文字的文物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摄像制作成视频动画放进电子书里展示给观众,那样我们甚至不用去实地就可“参观”文物了,电子的信息只要备份得当,几乎不存在因意外而丢失的可能,“永久”的保存成为可能了。
阅读方式多媒体表现。交互式结构。超链接设置 传统图书只能通过文字、图片来记载信息,表现方式都是静止的。而电子图书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来表现,通过交互式让大家来参与,通过超链接设置来拓展读者视野。界面的多媒体化,集成了文字、图形、图像、(包括音乐)、动画、影视等多种传播媒体,凭借人机对话功能,使阅读成为双向交流式,可极大地增强阅读兴趣和效果。例如党的“十七大”期间以及2008年两会期间,新浪网站做了特别策划,设置了电子书、电子杂志、滚动新闻、精彩图集、特别策划、论坛等众多栏目,不仅向读者及时提供了最新信息,而且带动读者参与其中,大家可以自由讨论、留言。在各个栏目中又设置了大量的超链接入口,使我们对所述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电子媒体的实际运用。现在国内外已经出现不少收费的“电子书库”网站,读者通过注册用户名登录网站,通过电子银行等实现在线支付后,就可以电脑上阅读所订阅的电子图书了,费用可以说比实际购买纸张图书低很多倍,既节约了资源又节省费用,相信今后这样的读书方式会逐渐增多起来的。
出版流程复制后置化、流通网络化、交易电子化 电子图书可以通过互联网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下载,流通不需要传统的物流系统,可根据购买量进行复制,省去了纸介质出版物出版时所需的大量纸张和油墨,不会像纸介质出版物那样在印刷时产生污染,是环保的绿色出版革命。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交易。不会出现纸质出版物的库存积压问题,基本实现出版与发行的同步化。现今,欧美国家的按需印刷(POD)已比较成熟,印刷商与各国出版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客户可在网上查询、下订单订购图书,印刷商可以做到“随订随印”,而读者“随时可得”。专家指出,中国目前的网络出版业呈现出电子平台技术公司、电子内容网站主导的趋势,在出版业占有绝对优势的传统出版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传统图书出版的市场影响力在未来5至10年里会逐年降低。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现在人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少有人能够将一本书完完整整地读下来。其次,新的市场目标群体已出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现已变成必修课。预计电子图书的销售额到2015年将达到100亿元。
电子图书的发展与展望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推出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多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认为,2005—2006年是我国数字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版重大转折的年度,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元。目前,国家对数字出版非常重视,不断完善政策和法制环境,先后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2002年颁布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不仅如此,国家还将数字出版列为“十一五”重点规划当中,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重要的规划均把数字出版、数字印刷、发展新媒体列入了科技创新重点。
电子图书的问世,不仅使得出版界经历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强力载体。在多元并存的环境里,将会形成e纸一体化的趋势,即电子书与纸书一体化运作的趋势,两种模式的协调共存,才是现代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体现新的出版发行载体与途径 电子图书(ebook)是一种随互联网的发展兴起的新生事物,它是以数字化的文档形式、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非纸质媒介承载并传递的图书,属于多媒体范畴,有丰富的视觉、听觉与互动体验,是新的阅读方式与方法,也是新的出版发行的载体与途径,基于网络而传播与发行。电子图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平面载体的图书,另一种是没有平面载体的、纯粹的电子图书。前者是传统纸质图书的电子版,后者则是一个全新的多媒体形式,通过大量音频、视频、图片、动画,使电子图书与传统图书相比具备了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现在流行的概念称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和媒体产品服务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新媒体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
成本低廉。携带方便。海量存储 电子图书省去了传统图书的纸张和印刷成本。目前一张普通光盘的容量为650兆字节左右,可用来存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也就是说一张光盘可记录3.4亿多个汉字,DVD—ROM的容量还要大一倍。现今的电子辞书更是容量越来越大,一部电子辞书已经能够包容100册纸质辞书,真正达到了“以一当百”的功效。一本小说带在身上觉得有点累赘,六七部长篇小说,肯定会把你的行李全部占满;更何况书籍还是很昂贵的。而电子图书的发行成本低廉,所以通过网上就可以实现很低的价格购买,这是纸质图书不具备的优势。几张光盘即可容纳数千种中外文学名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坐拥书城”,随着海量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量存储的容量已经达到了PB级别(1PB=1000TB,1TB=1000GB,1GB=1000MB),可以说为电子信息的保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数字化图书馆已经出现,用户通过互联网和数字终端设备就可以方便地阅读电子图书了。当前流行的PDA(个人数字化助理)设备能做到类似手机大小,通过网络把图书等电子信息下载下来阅读,通过强大的通讯设备还实现了手机报纸,手机刊物等新兴媒体阅读方式,据调查,2007年,日本15岁以上使用手机联接互联网人数达5300万,几乎与在家或办公时使用的台式机联网人数持平,一半以上的人用移动网取得信息、阅读新闻、电子图书等,可以说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电子图书的繁荣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
内容丰富,检索方便,长久保存 电子图书的内容的丰富程度是传统出版物所不能比拟的,声音和动画是其独到的巨大优势,如果不方便阅读或不想阅读的时候可以通过电脑或阅读器来发声“听书”,静止的图片所表现的内容程度当然不能和动画效果相媲美了。电子图书还可以通过内嵌的检索程序进行任意的查找、定位内容,可以查找到单个字词,还可以模拟书签功能,以便于下次继续阅读,这是传统图书无法实现的。保管方便且使用灵活。CD—ROM,DVD—ROM光盘出版物的管理、查阅、存放、携带等方面要简单得多。几乎不存在占库架和易损坏等问题。电子图书还可以很好地长期地保留我们人类文明历代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比如博物馆里的古籍可以通过电子扫描设备制作成电子书籍,而非文字的文物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摄像制作成视频动画放进电子书里展示给观众,那样我们甚至不用去实地就可“参观”文物了,电子的信息只要备份得当,几乎不存在因意外而丢失的可能,“永久”的保存成为可能了。
阅读方式多媒体表现。交互式结构。超链接设置 传统图书只能通过文字、图片来记载信息,表现方式都是静止的。而电子图书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来表现,通过交互式让大家来参与,通过超链接设置来拓展读者视野。界面的多媒体化,集成了文字、图形、图像、(包括音乐)、动画、影视等多种传播媒体,凭借人机对话功能,使阅读成为双向交流式,可极大地增强阅读兴趣和效果。例如党的“十七大”期间以及2008年两会期间,新浪网站做了特别策划,设置了电子书、电子杂志、滚动新闻、精彩图集、特别策划、论坛等众多栏目,不仅向读者及时提供了最新信息,而且带动读者参与其中,大家可以自由讨论、留言。在各个栏目中又设置了大量的超链接入口,使我们对所述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电子媒体的实际运用。现在国内外已经出现不少收费的“电子书库”网站,读者通过注册用户名登录网站,通过电子银行等实现在线支付后,就可以电脑上阅读所订阅的电子图书了,费用可以说比实际购买纸张图书低很多倍,既节约了资源又节省费用,相信今后这样的读书方式会逐渐增多起来的。
出版流程复制后置化、流通网络化、交易电子化 电子图书可以通过互联网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下载,流通不需要传统的物流系统,可根据购买量进行复制,省去了纸介质出版物出版时所需的大量纸张和油墨,不会像纸介质出版物那样在印刷时产生污染,是环保的绿色出版革命。通过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交易。不会出现纸质出版物的库存积压问题,基本实现出版与发行的同步化。现今,欧美国家的按需印刷(POD)已比较成熟,印刷商与各国出版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客户可在网上查询、下订单订购图书,印刷商可以做到“随订随印”,而读者“随时可得”。专家指出,中国目前的网络出版业呈现出电子平台技术公司、电子内容网站主导的趋势,在出版业占有绝对优势的传统出版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传统图书出版的市场影响力在未来5至10年里会逐年降低。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现在人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少有人能够将一本书完完整整地读下来。其次,新的市场目标群体已出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现已变成必修课。预计电子图书的销售额到2015年将达到100亿元。
电子图书的发展与展望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推出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多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2005—200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认为,2005—2006年是我国数字产业飞速发展并出版重大转折的年度,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元。目前,国家对数字出版非常重视,不断完善政策和法制环境,先后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2002年颁布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不仅如此,国家还将数字出版列为“十一五”重点规划当中,2006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重要的规划均把数字出版、数字印刷、发展新媒体列入了科技创新重点。
电子图书的问世,不仅使得出版界经历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强力载体。在多元并存的环境里,将会形成e纸一体化的趋势,即电子书与纸书一体化运作的趋势,两种模式的协调共存,才是现代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