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合成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及端粒酶RNA(hTR)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株Hut78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转录法分别合成两条hTERT-siRNA及hTR-siRNA.采用siRNA直接处理细胞裂解液及磷酸钙共沉淀法将siRNA转染入Hut78细胞两种处理方式,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聚合
【机 构】
:
210042,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病理科,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10042,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病理科,210042,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合成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及端粒酶RNA(hTR)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株Hut78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转录法分别合成两条hTERT-siRNA及hTR-siRNA.采用siRNA直接处理细胞裂解液及磷酸钙共沉淀法将siRNA转染入Hut78细胞两种处理方式,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TRAP-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体外转录法能高效合成siRNA,产量达22.4μg/40 μL siRNA合成体系.经250 ng siRNA直接处理细胞裂解液后,可高效降低端粒酶的活性,抑制率达87%左右.30 ng siRNA转染细胞36 h后,可降低端粒酶活性20%左右,而250 ng siRNA可降低75%左右.结论体外转录法能高效、快速、大量合成siRNA,针对hTERT及hTR基因的siRNA可明显降低Hut78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有关吸烟、嗜酒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我们对吸烟和嗜酒2个因素,采用荟萃(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为银屑病的预防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我们遇见3例胃癌患者同时出现黑棘皮病与Leser-Trélat征,现报道如下。
皮肤组织培养技术不同于细胞培养,可模拟体内状况,基本维持角质形成细胞等正常联系和排列,保证皮肤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为体外研究皮肤病提供了理想的活体三维组织,便于结合不同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和观察角质形成细胞(KC)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为揭示皮肤病发病机制,探索治疗新途径提供可靠的研究方法.本研究进一步对气液交界面皮肤组织培养这一技术方法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培养前后皮肤组织学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SH,MIM127400)是一种好发于四肢末端的色素沉着伴色素减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003年高敏等[1]将DSH的致病基因定位到1q11-1q21上,姜祎群等[2]和李明等[3]最近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我们发现一个DSH家系,通过引物设计、PCR扩增和直接测序,分析了该家系DSRAD/ADAR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
目前,在皮肤科领域,甾体类药物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广泛应用于湿疹、皮炎等皮肤病的治疗.但在治疗的同时,尤其是广泛、长期外用时,可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炎等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皮肤潮红、干燥、甚至皮肤萎缩等不适[1],特别是在普通的面部过敏性皮炎的处理上,由于患者不了解或者医生的指导失误,反复使用甾体类药物,容易产生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现对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面部糖皮质
患者男,50岁,农民,因左腹部指状增生物7年于2004年10月22日就诊.患者于1989年11月因膀胱结石行手术治疗.术后1年于切口顶端出现一约3~4 cm长的指状增生物,无自觉不适,未予治疗,后自行脱落。
目的 探讨芦荟甙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HaCaT细胞诱导核因子kB(NF-kB)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MTY法测定HaCaT细胞的增殖变化,生化比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RT-PCR法检测HaCaT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测定NF-kBP65的激活表达。结果 30mJ/cm^2UVB辐射HaC
寻常性银屑病在临床上常见,以往的局部治疗以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为主,疗效欠佳,且停药后容易出现皮损反跳现象.我们采用第三代维A酸类药物他扎罗汀,联合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UVB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