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不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变。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他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识体系结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读书、思考、提问、记忆、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所以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本文所指的自学,是指在教师、学生本人配合下的高品质学习。
一、要从培养兴趣开始
常带孩子上书店,选购他感兴趣的故事书、图画书,或给孩子借来有趣有益、适合他的阅读程度的好书。教师要常给孩子讲书上有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来讨论,要谈得有声有色,慢慢使孩子领会到,读书是一件有莫大快乐的美事,是与听故事、看电视同样有趣的享受。
不仅要让孩子读各式各样情节生动的故事书,也要给他们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天体和动物趣闻等,并常常讨论,满足孩子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还要读一点学学做做、学学猜猜方面的书,让孩子把读书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既丰富了生活,又能让孩子懂得书能指导实践和操作。例如按书上讲的方法做实验、种庄稼、饲养小动物等,就会使孩子特别快乐。
二、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是语文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小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给他们语文自学的方法,不断增强他们进行听、说、读、写的自觉性和坚持性,慢慢形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今天,现代认知观已把学习视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交流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应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推行素质教育,尤其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自觉学习,掌握能够适应今后生存发展的必备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养成良好自学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自学方法。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其中重点是学会阅读和学会作文。
再次,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关键。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小学孩子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
2. 查阅字词典和相关工具书的习惯
也包括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
3. 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
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少儿书报、少儿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学生自行设计,自得其乐。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思维和鉴赏能力。
4. 勤于动笔的习惯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
最后,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识为能力,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
这也是教育中最理想的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枣庄市峄城区运卜屯小学)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读书、思考、提问、记忆、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所以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本文所指的自学,是指在教师、学生本人配合下的高品质学习。
一、要从培养兴趣开始
常带孩子上书店,选购他感兴趣的故事书、图画书,或给孩子借来有趣有益、适合他的阅读程度的好书。教师要常给孩子讲书上有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来讨论,要谈得有声有色,慢慢使孩子领会到,读书是一件有莫大快乐的美事,是与听故事、看电视同样有趣的享受。
不仅要让孩子读各式各样情节生动的故事书,也要给他们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天体和动物趣闻等,并常常讨论,满足孩子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还要读一点学学做做、学学猜猜方面的书,让孩子把读书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既丰富了生活,又能让孩子懂得书能指导实践和操作。例如按书上讲的方法做实验、种庄稼、饲养小动物等,就会使孩子特别快乐。
二、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自学能力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是语文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小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给他们语文自学的方法,不断增强他们进行听、说、读、写的自觉性和坚持性,慢慢形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今天,现代认知观已把学习视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交流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应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在推行素质教育,尤其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自觉学习,掌握能够适应今后生存发展的必备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养成良好自学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自学方法。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其中重点是学会阅读和学会作文。
再次,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关键。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小学孩子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识记和思考。
2. 查阅字词典和相关工具书的习惯
也包括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
3. 坚持阅读、积累的习惯
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少儿书报、少儿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学生自行设计,自得其乐。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思维和鉴赏能力。
4. 勤于动笔的习惯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
最后,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生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自己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识为能力,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
这也是教育中最理想的境界——“教是为了不教”。
(枣庄市峄城区运卜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