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各时期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由差到好,其中城市男生50m跑和城乡男女生耐力跑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不过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得出结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上升趋势,耐力跑前20年下降,后5年缓缓上升;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上幅乡村明显高于全国平均上升值,城市低于全国平均上升值。整体上前20年增长速度均不及全国水平快,后5年增长速度均快于全国水平。根据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强化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引导功能;2.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同时抓好营养教育;3.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中小学生 身体素质 动态研究
一、前言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青少儿学生的健康成长,并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体质综合干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系统掌握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充实并完善西南地区学生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为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将测试结果研究进行针对性干预发现问题,探索学生体质健康对策,并且以前没有人做过系统研究,这符合西南地区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举措。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数据来源于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共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原始数据,其中抽取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7-18岁)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全国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中小学生体质的平均值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文献平台,搜集西南地区各时期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数据;搜集全国专家学者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这所搜集的资料认真整理、归纳与分析,对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广泛积极吸取前人的相关成果,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需要完善的领域,以及他们在研究中所采取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2.数理统计法
对各时期西南地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并对其差值进行统计学U检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软件,并借助计算机平台完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西南地区汉族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与全国水平比较,全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西南地区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调研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西南地区和全国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50m跑
从反映学生速度素质的50米跑指标,全国水平与西南地区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全国7-18岁的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和乡村女生的速度素质水平均分别高西南地区水平0.43s、0.39s、0.38s和0.43s。
2.立定跳远
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上幅乡村学生明显高于全国乡村学生平均上升值,城市低于全国城市学生平均上升值。调研结果显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西南地区和全国均值都有所提高,可以分析出西南地区乡村学生立定跳远水平增幅快于全国水平,城市学生前20年慢于全国水平,后5年快于全国水平。
3.耐力跑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比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得快,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总体而言,前20年,耐力素质城市学生的降幅大于乡村学生,女生降幅大于男生,中学生的降幅大于小学生,近5年出现拐点,呈上升趋势。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比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得快,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二)分析讨论
1.西南地区汉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首先,西南地区中小学生乡村学生50米跑水平高于城市,城市50米跑由降到升。而乡村提升比城市快,也就是近25年的各年龄组各时期,城市50米跑水平高于乡村,最后,耐力跑,西南地区城乡汉族中小学生从1985-1995-2005年的2个10年间均呈下降趋势,唯2005-2010年逐渐上升,有所改善。
2.西南地区汉族学生身体素质存在问题
从50m指标方面,西南地区城市学生50m跑城市男生整体下降0.13s,其余的乡男和城市男女整体均有所上升,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50m跑水平全面提高,这给现在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上升垫定了基础。从立定跳远方面,城乡学生立定跳远水平全面提高,且乡村提高幅度高于城市。其中,城市男女生在1985-1995年的10年间都呈下降趋势,而乡村男女学生则分别上升了15.02cm和13.05cm,这个增幅是城市男女生的十几倍。从耐力素质方面,西南地区7~12岁城乡汉族学生50m×8往返跑整体下降,整体上在近5年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呈正增长,相关学校和政策部门就继续干预和完善。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比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得快,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西南地区汉族学生身体素质由差到好。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城市男生50m跑、城乡男生肌力和城乡男女生耐力跑)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不过下降幅度明显减小。整体上在近5年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呈正增长,相关学校和政策部门应继续干预和完善。
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里,反映学生速度素质的50米跑指标,全国水平与西南地区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西南地区乡村学生立定跳远水平增幅快于全国水平,城市学生前20年慢于全国水平,后5年快于全国水平;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二)建议
1.强化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引导功能
除了受先天遗传、后天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外,还与环境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其中体育锻炼这一可控性因素对增强学生体能的效果最为显著,它能够明显改善运动系统的能力,就此建议学校应当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设校本课程(项目),有助于学生持之以恒进行锻炼。或者,将趣味性强、参与率高的跳绳等与50米跑、立定跳远分开,独立成一项综合反映身体素质和运动的综合素质指标。同时将学生体质与健康工作作为评估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评估范围;强化政策法规在学校体育中的引导功能;提供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保障性的支持。
2.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西南地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极不平衡,所以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唤醒和激发个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质测试检测体育锻炼效果,从而实现增强体质,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以改变学生健康行为和提高学生健康技能为核心目标,针对明确的危险因素。体育教师要认真上好体育课,开展好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对待和统筹安排,要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品质为主要目标,加强城市学生耐久跑能力,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 目标。
3.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运动项目,如铃铛舞、珍珠球等,这些项目的开展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灵活性,较善于改变学生的积极性和奔跑能力,有助于协调性和耐力的发展,所以近5年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出现了拐点。其次是西南地区很多学校的教学既不规范又缺乏系统性,大部分的中小学没有组织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体育活动,不能充分结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活动,体育课常给学生自由活动,这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唤醒生活在以玩电脑游戏等为主要课外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群体,从实施体育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群众健身、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和积极开展竞技体育等方面,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准号09BTY027。毕节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编号:JG201203)。
参考文献:
[1] 许良.城市青少儿10年生长发育灰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 冯霞.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各时期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由差到好,其中城市男生50m跑和城乡男女生耐力跑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不过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得出结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上升趋势,耐力跑前20年下降,后5年缓缓上升;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上幅乡村明显高于全国平均上升值,城市低于全国平均上升值。整体上前20年增长速度均不及全国水平快,后5年增长速度均快于全国水平。根据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的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强化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引导功能;2.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同时抓好营养教育;3.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中小学生 身体素质 动态研究
一、前言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青少儿学生的健康成长,并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体质综合干预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系统掌握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充实并完善西南地区学生体质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为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将测试结果研究进行针对性干预发现问题,探索学生体质健康对策,并且以前没有人做过系统研究,这符合西南地区发展的长远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举措。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数据来源于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共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原始数据,其中抽取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7-18岁)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的数据;全国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0年中小学生体质的平均值的数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文献平台,搜集西南地区各时期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数据;搜集全国专家学者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相关文献。对这所搜集的资料认真整理、归纳与分析,对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广泛积极吸取前人的相关成果,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需要完善的领域,以及他们在研究中所采取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2.数理统计法
对各时期西南地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调研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并对其差值进行统计学U检验。数据处理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软件,并借助计算机平台完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西南地区汉族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与全国水平比较,全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西南地区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调研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西南地区和全国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50m跑
从反映学生速度素质的50米跑指标,全国水平与西南地区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全国7-18岁的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和乡村女生的速度素质水平均分别高西南地区水平0.43s、0.39s、0.38s和0.43s。
2.立定跳远
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上幅乡村学生明显高于全国乡村学生平均上升值,城市低于全国城市学生平均上升值。调研结果显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西南地区和全国均值都有所提高,可以分析出西南地区乡村学生立定跳远水平增幅快于全国水平,城市学生前20年慢于全国水平,后5年快于全国水平。
3.耐力跑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从2005年到2010年,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比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得快,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总体而言,前20年,耐力素质城市学生的降幅大于乡村学生,女生降幅大于男生,中学生的降幅大于小学生,近5年出现拐点,呈上升趋势。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比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得快,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二)分析讨论
1.西南地区汉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首先,西南地区中小学生乡村学生50米跑水平高于城市,城市50米跑由降到升。而乡村提升比城市快,也就是近25年的各年龄组各时期,城市50米跑水平高于乡村,最后,耐力跑,西南地区城乡汉族中小学生从1985-1995-2005年的2个10年间均呈下降趋势,唯2005-2010年逐渐上升,有所改善。
2.西南地区汉族学生身体素质存在问题
从50m指标方面,西南地区城市学生50m跑城市男生整体下降0.13s,其余的乡男和城市男女整体均有所上升,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50m跑水平全面提高,这给现在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上升垫定了基础。从立定跳远方面,城乡学生立定跳远水平全面提高,且乡村提高幅度高于城市。其中,城市男女生在1985-1995年的10年间都呈下降趋势,而乡村男女学生则分别上升了15.02cm和13.05cm,这个增幅是城市男女生的十几倍。从耐力素质方面,西南地区7~12岁城乡汉族学生50m×8往返跑整体下降,整体上在近5年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呈正增长,相关学校和政策部门就继续干预和完善。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比全国平均水平上升得快,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西南地区汉族学生身体素质由差到好。汉族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城市男生50m跑、城乡男生肌力和城乡男女生耐力跑)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不过下降幅度明显减小。整体上在近5年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耐力跑呈正增长,相关学校和政策部门应继续干预和完善。
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里,反映学生速度素质的50米跑指标,全国水平与西南地区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西南地区乡村学生立定跳远水平增幅快于全国水平,城市学生前20年慢于全国水平,后5年快于全国水平;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二)建议
1.强化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引导功能
除了受先天遗传、后天的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外,还与环境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密切相关。其中体育锻炼这一可控性因素对增强学生体能的效果最为显著,它能够明显改善运动系统的能力,就此建议学校应当根据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设校本课程(项目),有助于学生持之以恒进行锻炼。或者,将趣味性强、参与率高的跳绳等与50米跑、立定跳远分开,独立成一项综合反映身体素质和运动的综合素质指标。同时将学生体质与健康工作作为评估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评估范围;强化政策法规在学校体育中的引导功能;提供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保障性的支持。
2.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西南地区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极不平衡,所以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唤醒和激发个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质测试检测体育锻炼效果,从而实现增强体质,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以改变学生健康行为和提高学生健康技能为核心目标,针对明确的危险因素。体育教师要认真上好体育课,开展好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对待和统筹安排,要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品质为主要目标,加强城市学生耐久跑能力,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 目标。
3.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运动项目,如铃铛舞、珍珠球等,这些项目的开展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灵活性,较善于改变学生的积极性和奔跑能力,有助于协调性和耐力的发展,所以近5年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出现了拐点。其次是西南地区很多学校的教学既不规范又缺乏系统性,大部分的中小学没有组织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体育活动,不能充分结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活动,体育课常给学生自由活动,这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唤醒生活在以玩电脑游戏等为主要课外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群体,从实施体育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群众健身、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和积极开展竞技体育等方面,为西南地区汉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准号09BTY027。毕节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编号:JG201203)。
参考文献:
[1] 许良.城市青少儿10年生长发育灰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 冯霞.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