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40-02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客观上说,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需要语文教师传授阅读方法,需要家长密切配合、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应明确两点
1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小学阅读教学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简单来说,课内阅读就是上语文阅读课;课外阅读就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现行的语文课本进行系统的语文学习,阅读量有限,而课外阅读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是一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阅读习惯养成越早越好。叶老曾指出:“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2培养阅读习惯所要达成的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对课标的解读,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还包括有目的、有质量、有计划、有方法地阅读。
二、教师推荐阅读材料的依据
1所选材料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小学生天真、质朴、活泼、好动、富有幻想,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性都在形成之初。与此同时,他们的注意发展还不成熟,依赖性较强,不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习惯于在教师或家长的要求、监督和帮助下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性来选择阅读材料。
2材料的选择要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一种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阅读,甚至会渴望阅读。所以,教师应该选择小学生关注和喜欢的读物,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阅读的书目。“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材料,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孩子的优秀图书。优秀的图书,应该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内容上具有人类美好情感共性的著名作品。每学期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参考书目,使孩子的课外阅读更有目的性和操作意义。对此,我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制订了一个课外阅读书目表。(见下表)
三、在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本质含义应该是“习”与“惯”的有机融合。习者,实际操作之义,惯者,一如既往之义也。所以,我们应该从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1班级读书会——激励孩子持续阅读。持续阅读才能形成习惯,因此,成立班级读书会,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固定的班级活动尤为重要。学生每天的阅读在时间要求上应保证有10至20分钟。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记录表,请家长负责督促孩子阅读并签字,并在班级内张榜公布每月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名单。完成了阶段目标的学生还可以领取一定的奖励,比如一颗星星、一朵小花等。通过这样的“比一比”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除此之外,我还在班级内举办各种有趣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摘抄比赛、剪报展览、读书交流会等,既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又促使班级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读书笔记——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写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探索欲望。但是,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还仅限于“摘抄好词佳句”上,局限性比较大,缺乏阅读思维上的指导。也有的教师提出写读书笔记的更高要求,可苦于大部分学生懒于准备要求较高的读书笔记摘抄本,所以实施起来也比较费劲。对此,笔者建议学校统一印制《读书笔记摘抄本》,让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去填写读书笔记,这样就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勤写读书笔记,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读书笔记摘抄本》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点、篇目、主要内容、好词摘抄、精彩句段、感想收获等。
3学校读书活动——营造开放、和谐的读书氛围。营建浓郁的书香校园,是很多学校的愿望。有的学校还通过引导广大师生“读好书,促成长”,来逐步推进本校学习型校园的建设进程。例如,我校就开展了各种校级读书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读书氛围。在课程规划方面,学校增设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还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班级内课外诗文的集体诵读。在语文学科范畴内,举办读书日活动、读书征文比赛、诵读比赛等。在少先队活动方面,开展故事大王演讲活动和读书作品展,还在学校广播站开设“好书共读”“好书推荐”等栏目,进行读书活动的宣传。在阅览室,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轮流组织各班的读书小组进行集体活动……学生在此氛围中慢慢养成了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4亲子共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又一途径。《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很多父母舍得给孩子买课外书,却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为了让学生回家后仍然保持读书的好习惯,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促使亲子阅读活动能在家庭中推广,让亲子阅读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件事情。比如,可以在家长会上大力宣传亲子阅读的好处,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逛逛,还可以在班里举办各种亲子读书活动,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分别谈读书感受,或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由于有了父母的参与和陪伴,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
“教无定法。”总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责编 黎雪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40-02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客观上说,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需要语文教师传授阅读方法,需要家长密切配合、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应明确两点
1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小学阅读教学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简单来说,课内阅读就是上语文阅读课;课外阅读就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现行的语文课本进行系统的语文学习,阅读量有限,而课外阅读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是一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阅读习惯养成越早越好。叶老曾指出:“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2培养阅读习惯所要达成的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对课标的解读,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还包括有目的、有质量、有计划、有方法地阅读。
二、教师推荐阅读材料的依据
1所选材料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小学生天真、质朴、活泼、好动、富有幻想,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性都在形成之初。与此同时,他们的注意发展还不成熟,依赖性较强,不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习惯于在教师或家长的要求、监督和帮助下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性来选择阅读材料。
2材料的选择要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一种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会自然而然地阅读,甚至会渴望阅读。所以,教师应该选择小学生关注和喜欢的读物,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阅读的书目。“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材料,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孩子的优秀图书。优秀的图书,应该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内容上具有人类美好情感共性的著名作品。每学期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阅读的参考书目,使孩子的课外阅读更有目的性和操作意义。对此,我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制订了一个课外阅读书目表。(见下表)
三、在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的本质含义应该是“习”与“惯”的有机融合。习者,实际操作之义,惯者,一如既往之义也。所以,我们应该从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1班级读书会——激励孩子持续阅读。持续阅读才能形成习惯,因此,成立班级读书会,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固定的班级活动尤为重要。学生每天的阅读在时间要求上应保证有10至20分钟。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记录表,请家长负责督促孩子阅读并签字,并在班级内张榜公布每月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名单。完成了阶段目标的学生还可以领取一定的奖励,比如一颗星星、一朵小花等。通过这样的“比一比”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除此之外,我还在班级内举办各种有趣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摘抄比赛、剪报展览、读书交流会等,既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又促使班级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读书笔记——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写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探索欲望。但是,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还仅限于“摘抄好词佳句”上,局限性比较大,缺乏阅读思维上的指导。也有的教师提出写读书笔记的更高要求,可苦于大部分学生懒于准备要求较高的读书笔记摘抄本,所以实施起来也比较费劲。对此,笔者建议学校统一印制《读书笔记摘抄本》,让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去填写读书笔记,这样就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勤写读书笔记,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读书笔记摘抄本》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点、篇目、主要内容、好词摘抄、精彩句段、感想收获等。
3学校读书活动——营造开放、和谐的读书氛围。营建浓郁的书香校园,是很多学校的愿望。有的学校还通过引导广大师生“读好书,促成长”,来逐步推进本校学习型校园的建设进程。例如,我校就开展了各种校级读书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读书氛围。在课程规划方面,学校增设以阅读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还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班级内课外诗文的集体诵读。在语文学科范畴内,举办读书日活动、读书征文比赛、诵读比赛等。在少先队活动方面,开展故事大王演讲活动和读书作品展,还在学校广播站开设“好书共读”“好书推荐”等栏目,进行读书活动的宣传。在阅览室,学校举办了专题讲座,轮流组织各班的读书小组进行集体活动……学生在此氛围中慢慢养成了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4亲子共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又一途径。《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很多父母舍得给孩子买课外书,却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为了让学生回家后仍然保持读书的好习惯,笔者建议,语文教师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促使亲子阅读活动能在家庭中推广,让亲子阅读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件事情。比如,可以在家长会上大力宣传亲子阅读的好处,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逛逛,还可以在班里举办各种亲子读书活动,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读同一本书,分别谈读书感受,或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由于有了父母的参与和陪伴,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
“教无定法。”总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提高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