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区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p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区学生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课外知识不够丰富,课外阅读量不容乐观。本文作者通过对山区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后作出分析,旨在改变山区孩子的课外阅读状况,从而提高山区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 山区学生 课外阅读 解决措施
  
  《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能从课外书中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但事实证明,山区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一、调查对象
  我班(五年级)4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法。
  问卷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拥有自己的课外书吗?
  2.你一天花了多少时间阅读课外书?
  3.你有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谈话法。
  谈话就很随意地问一些常见的课外知识,如: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是谁?
  3.你听说过比尔·盖茨是谁吗?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学生自己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调查显示:有30人拥有作文书,拥有童话书的学生有2人,拥有《唐诗三百首》的学生有5人,而长篇名著和科普读物没有一个学生拥有。
  每天阅读课外书时间:有15个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有5个学生时间稍微长一些,看书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有27个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会边读书边勾画出好词佳句,有5个学生会把好词佳句摘抄在“采蜜集”里,能在看完书写读后感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从以上调查中不难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己拥有课外书的学生较少。
  在山区,根本没有书店,学生想买课外书得进城。年轻的父母们大多都外出打工谋生,许多学生跟随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解放初期的老人们,90%以上是文盲。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孙拥有知识,有好的成绩,但山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不会去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本的书。
  (二)学生每天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多。
  现在的学校一直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在学校,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着学生,课余时间,学生宁愿去操场上打球、跳绳、踢毽,也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另一方面,“减负”还停留在表面上,很多教师宁愿给学生多布置作业也不愿意给时间让他们多看课外书。这不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封闭,而是因为对教师的考核都与学生的成绩息息相关。于是,教师们把压力强加给了学生,很多时候,学生都有成堆的作业。而作业完后就是强身键体的体育活动了。
  (三)学生阅读效果不尽人意。
  归根结底,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如果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他们可能会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读,虽读却不用心。读完一遍,叫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却什么都不知道。“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而要记牢的关键就是要做读书笔记。可是,山区学生接触课外书籍的时间本就不多,他们顶多在书上胡乱勾画一些,如果问为什么勾画这些,他们多半答不上来。也有会摘录好词佳句的学生,但是极少。学生的词句积累不多,作文用词相当匮乏。90%多的学生在作文中夹杂口语,这和他们的阅读少有关系。
  四、尝试解决以上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家长要求从“不准孩子读”到“鼓励孩子读”,再到“和孩子一起读”,最后“放手让孩子自己读”。山区的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奶奶没有文化,但是父母一般都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让他们重新拾起十多年前的书本也许很难,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教师无论再怎么努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教师必须让家长们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让他们自愿地给孩子做榜样。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榜样的力量贵在坚持。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时,大脑也在思考。好词佳句可以把它勾一勾、圈一圈、画一画,甚至还可以抄一抄。这样既可以扩充自己的课外知识,便于阅读巩固,又可以增加自己的词汇,作文起来才不致词汇贫乏。
  (三)在课外活动中“挤”时间阅读。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比较少,有些学生给自己找理由:没有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只要你有读书的渴望,一心想读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阅读。教育学生不贪玩,少看电视,把贪玩和看无聊电视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
  (四)教师作好阅读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确保阅读“质量”最关键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叶圣陶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方法的重要性。学生掌握“活”的阅读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让学生阅读时,教师期望切忌不可太高。向学生推荐的书籍不可太多,最好跟随教材同步。当学生对阅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更多的作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自己的意志或观点。
  (五)大力开放学校图书室,随时更新学校图书。
  针对山区许多学生家庭贫困,无力购买课外书的情况,学校图书馆应对学生加大开放力度,多多开放。另外,学校的图书是有限度的,对于新出版的好书,学校要及时购买,及时更新图书室。
  只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山区的孩子们,即使不走出山区,也能知晓天下事;课堂上,再也不会有人向我提出“比尔·盖茨是谁”的疑问。
  
  参考文献:
  [1]沈海生.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进入了一个深刻变化和转型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都在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全新课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根本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思维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思想的敏锐程度和深刻程度,是衡量一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只有活跃了思维,才会突
摘 要: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对课文某一情景的展示,它能使高深的文字通俗化,抽象的观念具体化。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其理解课文思想内容,陶冶其爱美情趣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使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插图 教材 作用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册教材中都配有几十幅精美的插
每一个教师其实都是一个艺术家,都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够刺激学生的“胃口”,从而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我们平时看电视或者报刊书籍的预告,它们往往只是展现几个精彩镜头或者扣人心弦的片断描写,可就那么一瞬间就把我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以至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教师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不都成了兴致浓厚的观众了吗?以下是我
初中文言文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积淀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了古代先哲的道德思想。学好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江泽民语)。因此,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文言文教学,重视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  初中文言文的“三读”教学课型,指的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为核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读准、读顺、读美”三个环节,带领学生准确、流畅朗读文言文,品味和感悟文
阅读培养,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教学生“读”。无论是“愉快教学模式”,还是“语感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读”;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必须“读”,才能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  可见,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读”,那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去“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好的阅读习惯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掌握教学艺术。下面我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