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事小学教学数学工作已经有好些年了,其间有几点感悟,愿在此与同仁共同交流。
一、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需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将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走出困境。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尊重学生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没有学会,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倘若学生作业上出现错误,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很容易造成师生情感的对立。
2.理解学生
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必要时可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数学课”的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数学课的样子描述在本子上交给教师看,或者让学和写出自己的意见等等,经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紧了,同时也为改革数学课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体验成功快乐,唤起学习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数学课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1.以“趣”引“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一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全班同学同时去取一面插在操场中央的红旗,先取到者为游戏的赢家,那么全班同学应该如何站位才算公平合理,为什么?这样以游戏激趣,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发地以饱满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以“动”启“智”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学习就是一个在活动中探索的过程,通过活动,学生就会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并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拼拼摆摆、剪剪量量、折折画画、想想说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通过具体的活动,启迪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剪、摆、找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再由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长文体的表面积,学生的思维交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三、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堵的事物竟包含着诸多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稿、积极探究。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式,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修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以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一、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需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将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走出困境。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两点。
1.尊重学生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没有学会,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倘若学生作业上出现错误,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很容易造成师生情感的对立。
2.理解学生
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必要时可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数学课”的主题班会。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数学课的样子描述在本子上交给教师看,或者让学和写出自己的意见等等,经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紧了,同时也为改革数学课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体验成功快乐,唤起学习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数学课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1.以“趣”引“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一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全班同学同时去取一面插在操场中央的红旗,先取到者为游戏的赢家,那么全班同学应该如何站位才算公平合理,为什么?这样以游戏激趣,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发地以饱满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以“动”启“智”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学习就是一个在活动中探索的过程,通过活动,学生就会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并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拼拼摆摆、剪剪量量、折折画画、想想说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通过具体的活动,启迪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剪、摆、找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再由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长文体的表面积,学生的思维交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三、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堵的事物竟包含着诸多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稿、积极探究。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式,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五、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修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以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