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作文,是一个学生创新精神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明。
关键词 作文 创新 思维 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作文的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在学生习作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纵观部分学生近年来的习作,总是一副老面孔,不少学生习作题材雷同,语言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同一题材反复做文章,没有创意,学生习作兴趣普遍不高,教师“老”“套”“封闭”的教学思路使习作教学“了无生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作文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
一、立意有新意
写作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所考虑的问题要有新的角度、新的高度,所写的内容要有独立的见解。就像摄影一样,虽然在不同的侧面、角度都可拍摄,但只有选取一个最佳、最合适的镜头,才能摄出最佳的照片。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郑板桥主张为文要“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领异标新”就是创造的表现。一篇文章的好坏与立意关系甚大,真是一念之差,天壤之别。立意想到同一个点子上,挤到同一个车道上,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可能“千人一面”,没有新意,文章必定一般化。“文章切忌随人后”,立意必须避开一般的看法,超凡脱俗,另辟蹊径,选择出其制胜的角度,做到“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1 多角度思考,悟出新意。多角度,指在审题时,“袖手于前,疾书于后”,对文题进行发散式的多向思维。对作文命题不妨多推敲、多琢磨、多出点子、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出创新求异的新火花,独具与众不同的超常意识,超常思维。在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中,凸现求新求异的魅力。
2 学会逆向思维,萌发新意。在平时习作中,一写蜡烛,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些几乎成了通用的公式。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寻找新的突破。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来思考问题,来一个“反弹琵琶出新意”。如根据“眼见为实”翻出“眼见未必为实”;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近墨者黑”翻出“近墨者未必黑”等等。这样拓展思路,反向思维,或许能给文章带来新意。
二、选材要新颖
作文中所选用的材料要新颖少见。新材料本身不仅给文章带来新气象、新信息,而且对读者有吸引力,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耳目一新,从而增加文章的创新价值。如果作文中所选的材料是人云亦云的“陈谷子,烂芝麻”之类的“老”材料,文章中的信息也必然陈旧,读者一见就讨厌,当然就不喜欢了,这样文章的价值也就低了。
1 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生活中提取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思想、新经验、新情况。眼见手记,平时准备急时用。
2 从教材中发掘写作素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充满话题色彩,所选篇目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知识性。而且学生对教材内容相对熟悉,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
3 广泛阅读书报刊。从阅读中吸收新人物、新事件,为同龄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分类贮存,随时可用,所谓“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要多读书,多看报,“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读得多,记得多,作文时材料就会随着作文的情境奔涌于笔端。
三、挖掘要精深
写文章好比打井,井挖掘得越深,井水自然就多,文章也就更耐读,更有新意。写人,要揭示精神面貌,透视灵魂;写景,要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写事,要揭示事件的意义,正所谓“一滴水珠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进行分析:要历史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普遍联系地看问题。要使分析有条理、有层次,中肯而有见地,不至主观片面,能掌握实质,揭示宗旨,使分析高屋建瓴,鞭辟入里。
四、语言要精炼
这里的“精炼”是语言的精华,是经过提炼的语言。语言是作文的重要因素。语言不精,就失掉了作文的魅力。
1 遣词造句力求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上有些不规范的语言乃至对语言的污染,不能用到文章中,更不能以猎奇的心态去乱引乱用。要善于选用贴切、准确的词语表情达意;不用似是而非、意思含混不清的词。不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要用新鲜的,具有形象性的、绘声绘色的词语,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历其境的生动感觉。句子要明晰、流畅,应“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2 锤炼字句,张扬个性。王安石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直是锤炼字句的佳话。一个“绿”字就使整首诗生意盎然,绿满视野。注意炼字炼句,笔下往往会闪现自己的个性,出现精彩之笔,使整个文章都闪亮起来,整个文章看来也就有个性、有创意了。
关键词 作文 创新 思维 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作文的创新更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在学生习作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纵观部分学生近年来的习作,总是一副老面孔,不少学生习作题材雷同,语言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同一题材反复做文章,没有创意,学生习作兴趣普遍不高,教师“老”“套”“封闭”的教学思路使习作教学“了无生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作文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呢?
一、立意有新意
写作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所考虑的问题要有新的角度、新的高度,所写的内容要有独立的见解。就像摄影一样,虽然在不同的侧面、角度都可拍摄,但只有选取一个最佳、最合适的镜头,才能摄出最佳的照片。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郑板桥主张为文要“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领异标新”就是创造的表现。一篇文章的好坏与立意关系甚大,真是一念之差,天壤之别。立意想到同一个点子上,挤到同一个车道上,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可能“千人一面”,没有新意,文章必定一般化。“文章切忌随人后”,立意必须避开一般的看法,超凡脱俗,另辟蹊径,选择出其制胜的角度,做到“人人意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1 多角度思考,悟出新意。多角度,指在审题时,“袖手于前,疾书于后”,对文题进行发散式的多向思维。对作文命题不妨多推敲、多琢磨、多出点子、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出创新求异的新火花,独具与众不同的超常意识,超常思维。在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中,凸现求新求异的魅力。
2 学会逆向思维,萌发新意。在平时习作中,一写蜡烛,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写蜜蜂,劳动人民就像蜜蜂,得到的少,付出的多;一写荷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这些几乎成了通用的公式。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寻找新的突破。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来思考问题,来一个“反弹琵琶出新意”。如根据“眼见为实”翻出“眼见未必为实”;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近墨者黑”翻出“近墨者未必黑”等等。这样拓展思路,反向思维,或许能给文章带来新意。
二、选材要新颖
作文中所选用的材料要新颖少见。新材料本身不仅给文章带来新气象、新信息,而且对读者有吸引力,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耳目一新,从而增加文章的创新价值。如果作文中所选的材料是人云亦云的“陈谷子,烂芝麻”之类的“老”材料,文章中的信息也必然陈旧,读者一见就讨厌,当然就不喜欢了,这样文章的价值也就低了。
1 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生活中提取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思想、新经验、新情况。眼见手记,平时准备急时用。
2 从教材中发掘写作素材。现在使用的教材大部分都充满话题色彩,所选篇目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知识性。而且学生对教材内容相对熟悉,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
3 广泛阅读书报刊。从阅读中吸收新人物、新事件,为同龄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分类贮存,随时可用,所谓“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强调要多读书,多看报,“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读得多,记得多,作文时材料就会随着作文的情境奔涌于笔端。
三、挖掘要精深
写文章好比打井,井挖掘得越深,井水自然就多,文章也就更耐读,更有新意。写人,要揭示精神面貌,透视灵魂;写景,要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写事,要揭示事件的意义,正所谓“一滴水珠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进行分析:要历史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普遍联系地看问题。要使分析有条理、有层次,中肯而有见地,不至主观片面,能掌握实质,揭示宗旨,使分析高屋建瓴,鞭辟入里。
四、语言要精炼
这里的“精炼”是语言的精华,是经过提炼的语言。语言是作文的重要因素。语言不精,就失掉了作文的魅力。
1 遣词造句力求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上有些不规范的语言乃至对语言的污染,不能用到文章中,更不能以猎奇的心态去乱引乱用。要善于选用贴切、准确的词语表情达意;不用似是而非、意思含混不清的词。不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要用新鲜的,具有形象性的、绘声绘色的词语,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历其境的生动感觉。句子要明晰、流畅,应“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2 锤炼字句,张扬个性。王安石锤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一直是锤炼字句的佳话。一个“绿”字就使整首诗生意盎然,绿满视野。注意炼字炼句,笔下往往会闪现自己的个性,出现精彩之笔,使整个文章都闪亮起来,整个文章看来也就有个性、有创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