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孩子一起,提升健康商!
很早以前,一位专家曾在《父母必读》上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身体是1, 其他都是后面的O。因此,健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首要话题。究竟怎样才算健康?你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健康也会有不同的诠释。
6.48%,这个数字有点儿囧
2008 年6 ~ 8 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受卫生部的委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针对居民健康素养状况的调查。调查以访谈式问卷的形式进行,被调查者是近8 万名15 ~ 69 岁的居民。2009 年12 月18 日,卫生部公布了这份调查,从总体水平看,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百分比仅为6.48%。
这个数字多少让我们有些出乎意料。问题出在哪儿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目前的健康教育几乎为零。”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说,“在国外,健康教育会从小进行,而且范围非常广,包括我们比较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等等。而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仅仅就是依靠一两节体育课。而且在体育课上,老师也根本不会讲解运动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而只是让学生很被动地去练习。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竞技体育的教育,而不是健康教育。”
关于健康,最经典的2个错觉
经典错觉1 超级干净是最好的防病方法。
不许玩沙子,不许把手弄脏,只要外出就要全副武装,家里也要搞得一尘不染……为了防止宝宝被细菌和病毒侵袭,有一些爸爸妈妈简直希望宝宝能够生活在一个无菌的“理想国”里面。
事实是: 增强宝宝的战斗力远比防守更重要!
我们没办法让宝宝真的生活在理想国当中,他需要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需要有更广阔、更丰富的活动空间,以后他还需要去幼儿园、去小学……他会接触到越来越广泛的大环境,到那时候,宝宝一旦离开“金钟罩”的保护,他的健康很可能会出问题,因为他在一个过于干净的环境下长大,他对细菌、病毒没有任何的抵御能力。对此,美中宜和妇儿医院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高峰表示:“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给宝宝提供均衡的营养,让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同时给宝宝提供锻炼的机会,比如经常到户外活动来提高他的战斗力,而不是给他提供一个过于干净的活动空间。”
经典错觉2给孩子“ 最有营养” 的食物,他的身体就会特别棒!
为了让宝宝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宝宝,再吃点儿!”而且还会不惜血本地给宝宝补充很多“最有营养”的食物,其中以“三高”食品居多,也就是高蛋白、高糖、高脂肪。
事实是:这种对宝宝饮食的过分关注和过多补充的结果就是儿童现代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谈到这个问题,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的高峰院长说:“与30 年前担心孩子饿着了,不够吃不同,我们现在是给孩子吃得太好了,太精了。这不但偏离了均衡营养的大原则(比如我们总是给孩子提供过于精细的食物的话,小孩摄取的谷物、糙粮就会少很多,这样很容易造成B 族维生素的缺乏)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毛病。另外,如果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取得过多,孩子体内的代谢可能很难适应,渐渐地他可能会出现肥胖、高血脂以及心脏功能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实际上是父母对“最有营养”一词的理解出现了一些问题。其实,对于宝宝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营养呢?对于这一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蒋竞雄的回答是:“自然食品,均衡膳食。”
我们的健康主张
1健康就是让宝宝能够展现自己的天性,快乐地成长。
健康其实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给宝宝一个强健的体魄,满足他的营养需求等等,“我们还需要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在这个环境里面,宝宝能够充分展现孩子的天性,快乐地成长。”在采访中,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的高峰院长还进一步解释:“其实,即使在孕期,准妈妈也同样需要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其中既包括充分的营养供给,保证供应的内环境,同时母亲还要尽量保持精神愉悦,在精神层面上,为宝宝提供一种良好的氛围。”
2健康就是少一些人工的矫饰,多一些自然的返璞归真。
“所谓健康就是尽可能回到自然的那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像一个‘人’那样去活着。我们应该让他吃到这种没有经过加工的蔬菜、水果和肉制品,让他尽可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这是芬理希梦(北京)商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学颂女士对“健康”一词的理解。乍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原始”得脱离实际,但细品起来,却正是我们内心深处一直在渴求的“健康”。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太现实地倡导大家明天就过原始生活,我们只是主张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做一些改变和调整,更贴近自然。比如,在买菜时,通常都会选择有机蔬菜,这样它受到的农药、化肥的影响就会很低。再有就是吃各个季节特有的东西,慢慢品尝四季不同的味道,怀着对大自然感恩的心,去和自然同庆。这才是我们应该传给孩子的巨大财富。
3健康就是让孩子绿色地长大。
健康其实不仅仅指我们的身体,还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说,我们需要给我们的后代也留下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清洁的水、干净的空气,以及一份“爱护地球,人人有责”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健康也必须是“可持续的”。
谈到爱地球,刘学颂女士讲起了在日本时的一段经历:“那已经是十几年的事了。那时候,我特别喜欢那里的一家面包店。因为面包的包装袋是用再生纸做的。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只是印上了一行墨绿色的字‘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传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其实想想,这句话特别有道理。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做一点努力,那一定会形成一种力量!”
4健康就是能够把控自己。
其实,真正的健康与否并不是拿机体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有很多体质比较弱的人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坚强、很阳光。所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认为:“一个能把握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比如我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我就可以不吸。说做一件事情,就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完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人。”
Tips
经营健康攻略书
1. 你就是宝宝的“营养前辈”。你对食物的选择和偏好会大大地影响宝宝,因此,你自己首先要做到不挑食、偏食,尽量不吃垃圾食品,不节食减肥,口味要清淡。当然,如果还能学习一点儿营养搭配的知识就更好啦!
2. 如果道理说不通的话,就做给他看吧!如果你给宝宝讲了N 多的大道理,宝宝还是不肯多运动的话,不妨你亲自出去跑一圈,回来告诉他:“感觉真舒服,明天我还要跑!”很有可能,明天你就会多了一个一起跑步的小朋友!
3. 为健康投资。在发达国家, 人们非常看重健康的投资。通常每周会安排固定时间健身的人达到40% ~ 45%,而我国城市人口中的这一比例也只有20% ~ 30%。为了以后不成为“健康奴”,在老了以后为现在的亚健康状态还债的话,还是马上行动起来吧。
未来,孩子最需要具备的3 个特质
未来孩子将身处怎样的世界?他应该“武装”到哪一步才足以应对生活的考验?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这些永远都是父母最热议的话题。
道德智能是未来社会的通行证
一个学习成绩在全国拔尖的高中生,被推荐到美国最著名的大学进行深造。面试时,考官问他,你为什么努力学习?孩子说:“为了挣钱,将来好周游世界。”考官认为这个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批准申请。
与学习成绩相比,道德品质更为重要——这种人才观念日渐成为国际共识。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道德智能是未来需要的5 种智能之一,每个人都必须思考如何能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我对他人负有什么责任?如何才能因我的存在让社会更美好?”加德纳认为这是人类社会自身优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育专家孙云晓赞同这个观点,同时他强调,20 年后,道德智能将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如果到那时孩子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责任感,给环境和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必将寸步难行。
我们的育儿倡议
1有责任感的孩子走得更远
在生活中体现出对自身、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鼓励孩子尊重不同的人,尊重公共规范。比如,使用别人的东西之前请求同意,在公共图书馆禁止喧哗……从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自己对别人负有什么责任。有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2形成客观、开放的自我评价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认为,孩子应该知道:“我不是世界的中心点,但我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孩子成功时,提醒他:“有个小朋友做得不如你好,想一想怎么帮他,让他跟你一样好。”当孩子遇事失败时鼓励他:“记得吗?你那件事做得特别好,这件事也没问题。”
3传递道德智能, 最重要的是“ 和孩子在一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霍力岩强调,在道德智能的传递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不要跟孩子讲太多道理,讲道理是成人的思维。准备好环境,环境自然会告诉孩子如何做。”人是最重要的“环境”。和孩子一起玩耍、读书、游戏,在愉快的亲子互动中自然而亲切地传递出你的价值观。
20 年后的世界,道德智能会成为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原则。注重培养孩子道德智能的父母,才是真正有远见的,真正为孩子负责任的父母。
孙云晓:“要让孩子有成为普通人的准备。”
中国的文化强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期望并不现实:精英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将来都是“平凡人”,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分布。所以,孩子需要有成为“平常人”的准备,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平静,感悟生活的真谛。
最基本的准备有两点,一是要从小对普通劳动者给予理解和尊重。香港大学曾经给一位82 岁的普通女工授予荣誉院士,就是在倡导这种价值取向。二是要尊重劳动本身。现在孩子的劳动机会相对少了,家务劳动也好,小区里的劳动实践也罢,包括饲养小动物,进行各种环保实验等等,都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
善于学习与实践,是适应社会的出发点
在地球村的背景下,未来的竞争平台将更广阔。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孩子将在全球范围内和其他人竞争。越是如此,孩子的身心适应能力就越重要。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而成,但是现在人们普遍过于关注“纸上”经验,而忽略了那些动手、做事的实践。
我们的育儿倡议
4智慧地推动孩子投入生活
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孩子“长大”,走出家门后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挑战,同时获得幸福。帮孩子穿衣服、喂饭、搭积木等对大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如果给孩子机会逐渐面对这些事,他会在探索中学会坚持、不放弃,努力思考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从小独立,自己事情自己负责,难道父母仅仅是旁观者?当然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去参与、去倾听、去鼓励,孩子的体验也会很浅表。
那么,什么时候是加入的恰当时机?家教专家孟迁的办法是:“分清楚是谁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情,告诉他你相信他自己能够做好。当然,如果他需要帮助,你随时都在。”父母是孩子最踏实的后援,但是需不需要后援“出马”,孩子说了算。
5发现和重视孩子的天赋
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天赋来到世界上的。在给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北京大学就业办公室职业咨询师庄明科博士经常会要求学生先聊聊过去自认为做得比较成功的事情。其实,天赋在人的成长经历里已经展示出来了。
反过来看,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应该有机会主动去接触、发现自己的天赋。如果一个人际智能优势的孩子没有跟人交往的机会,怎么知道自己的特长?如果他没有充分跟人接触的环境,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幅度有多大。
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尝试各种运动或者遨游在艺术世界里吧,多给他一些试探的机会,同时注意在体验中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渐渐地,孩子会明白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
6不只提供确定的答案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刘丹认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现在给孩子的太多是确定的答案——很明确的公理、科学成果。比如我们会告诉孩子:“地球是圆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但是,这些确定的东西其实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当孩子的大脑接受的都是这样确定的知识的时候,是很被动的,是不够活跃的,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停止质疑它所接受的一切东西。这也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即使上了北大、清华,却都难以在世界科学领域做出成就的原因之一。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上更有参与性、主动性,比如你想给他讲讲鱼类的知识,与其找好教材之后按部就班地讲给他听,不如和孩子一起随意地说说各自所知道的鱼,再一起到鱼市、海洋馆看看,或者再上网、到书店里查查资料,再把它们画出来或者用各种方式记录下来,打印成一本书。还可以再提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鱼睡觉不闭眼睛,鱼是不是和恐龙有关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可能能找到答案,有的就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孩子会对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抱有很大的兴趣,这件事对于他来说,也永远不是句号,他可能在一生中都会去关注、寻找这些不确定的答案,来填充他的“鱼类百科”。在心理学上,这就叫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即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脑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这句箴言。所以,孩子不但要会寻找和利用世界上已发明的东西是什么,更应当主动地去发明新的东西。
内在动力,永远是生活的最强音
21 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作为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住童年时对新事物的探索动力、活力和热情。
研究表明,孩子最初并不缺乏这种内在动力,他们天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对挑战的渴望,总在不停地寻找能丰富生活经验的机会。当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大脑里分泌的荷尔蒙会使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但是,如果让一个孩子在应该嬉戏涂鸦、唱歌跳舞、四处跑闹的年龄坐下来“学知识”,过早进入认知学习状态,很有可能会让他的“内驱力”受到压抑,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
我们的育儿倡议
7避免内耗
美国心理协会前会长津巴多曾经采用过一种考试策略:他希望孩子的成绩只是反映孩子
自己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和别人相比,于是规定,只要高于测试的规定标准,每个人都能得A;此外,每个孩子有多次考试机会,当他准备好的时候,随时可以要求考试。结果大多数孩子都顺利地通过测试,整体成绩明显提高。
庄明科认为津巴多的策略值得提倡,是给孩子松绑的过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童年的压力很大,其实人只有在压力适中的时候绩效最好。”
“孩子天生的内驱力是很强的,但是现实经常是‘内耗’太多。比如玩耍的自由被控制的压抑,不被理解的委屈,不被允许的愤怒等等,这些情绪耗去了孩子大量的精力。”家教专家孟迁也强调。
8打开孩子通向世界的通道
霍力岩发现:“我觉得人们没有给孩子传递学习态度,只是教给他们一些硬性的知识。”所以很多孩子学得挺好,但不热爱。她认为早期教育一定不是灌输式的,而要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让他们满怀兴趣地在体验中学习。只有这样,上学后他们才将是不满足于死记硬背的孩子,更喜欢通过推理来思考问题,找到知识的真正含义。
孙云晓认为,在幼儿园阶段把教育理解为增加知识或技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他提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注意力,这些才是孩子未来打开世界的通道。
9留下吸收知识的空间
现在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的越多越好,让他学得越多越好,对于这一点,刘丹表示理解,但同时她告诉我们,恰恰是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产生窒息感。就像是你给孩子买了很多的书放在房间里,把每一个角落占满了,却偏偏没有给他留读书的地方,那么他永远没有办法、没有空闲去把书里的知识、信息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过久的窒息感最终会扼杀孩子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
心理学研究还认为,大脑的神经细胞非常多,但是它只有一小部分在用,大部分都好像是在闲置,但闲置的那部分并不是没用,它就是用来加工、缓冲的,如果没有这部分空闲的空间,大脑就不能被很好地使用。
现在这个社会,学知识已经不再是什么奢侈的事,想学就能学到,所以更要强调的是怎么用。就像现在我们担心的不是孩子吃不饱,而是担心他吃得过度、消化不良的问题。同样道理,在教育上,我们也要更多地考虑,现在我们给孩子的是不是太多,是不是已经多到让他没有吸收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的地步了?
王甘:“有了积极心态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尝试过有意义的生活。”
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未来的生活有信心去把握,这可能是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最佳环境。
幸福感,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追求
到底是什么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学了很多的知识,不一定能够让人有幸福感;有很多的钱,也不一定使人有幸福感;那些在所有人眼里最成功的人,也会说,我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过幸福。
最后,心理学研究还是认定:一个人内心的那种可以自由地做决定、自由地探索的感觉,才是幸福感的源泉!其次,还要有所贡献,所谓贡献就是指能做些什么可以使这个世界有一些改变,使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变化。如果孩子能体会到这种贡献,也是获取心灵自由的方式。
因此,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教育核心。
我们的幸福宣言
1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生活方式将更加趋向多元化。孟迁拿自己举例:“如果倒退15 年,我说自己是亲子教育工作者,别人可能会以为我是家庭教师。”比起过去,孩子的未来更是拥有多种可能。除了传统的“白领”之路以外,经营网店、点菜师、砍价师、策划师……时代像一座大楼,孩子有很多的角落和方向可以装点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当下父母的心态普遍比较“紧”,或者说焦虑,都想往一条船上挤的感觉。但实际上,未来孩子的天地很广阔,每个人都会有立足之地,有这个信心就不用担心错过某条船。
“未来孩子将有更多的船可以上,只要保证孩子的生命力,就什么也不用愁。”孟迁强调。
2职业规划要“三结合”
身为职业咨询师,庄明科最常被父母问到的问题是孩子学哪个专业将来好找工作,赚钱多,社会地位高。他认为这些都是职业外在的东西,真正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意义感的其实是职业内在的部分,比如职业的性质、每天工作的内容等等。有些工作外表看起来不错,收入也高,但是整天很忙很累,对于希望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人来讲,就是一种痛苦。
孩子在规划未来时,做好“三结合”:既要考虑当下的幸福,又要考虑未来的意义,还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天赋。
3现在的幸福让孩子有持久的动力去追求未来
很多父母习惯于传达给孩子这样的理念: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一定要坚持。在我们的采访中,持有“推迟幸福论”的父母也不在少数:“现在苦一点儿,上了中学就熬出来了!”“考完级就好了!”“上了大学就解脱了……”“未来有出息”和“现在幸福”真是两个绝缘体吗?
其实,人是可以在当下和未来之间寻找到平衡的,现在的快乐是追求未来最好的动力。如果孩子对当前的“砖瓦”没有兴趣,不能沉浸于其中,未来的“高楼大厦”也就根基不稳。
当然,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并不意味着放弃成功。真正的智者会在努力追求成功的同时,又享受当下。庄明科这样举例:“就好像人们在努力登顶的过程中,享受整个登山的过程,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我索性不爬山了,就坐下来享受吧,那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心态。”
4做一对快乐而自然的父母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幸福,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家庭环境。但实际上,刘丹在多年从事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什么对孩子更好,这和给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无关,只跟父母自己愿意过什么样的生活有关!当父母自己能够很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就等于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如果你自己很拧巴,对自己很不接受,总在抱怨怎么会这样,怎么会那样,孩子就有了拧巴的父母,他的人生也就是拧巴的。接受自己,孩子也就觉得生活是蛮爽快、轻松的。举个例子,跟孩子发火时,有人会按捺不住自己,跟孩子一通嚷嚷;有的人就认为绝不能对孩子大声喊叫,宁可自己跑到外边踢墙发泄。其实这两种状态并没有对错,只是看你接受哪一种了。如果你是按捺不住自己的人,却偏要不接受自己的状态而学习别人苦苦压抑自己,那么就会很拧巴,孩子也会更多地体会到你的拧巴。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被父母责骂的经历,甚至挨过打,却没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和父母的关系依然很亲密。
想给孩子好的家庭生活,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你不是孩子,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孩子喜欢的。那什么是真的?最真实的就是父母自己要快乐地生活。你快乐不快乐,那才真是自己的事,是最有确定权的事,和别人无关。只要每一个家庭里的父母自己生活得轻松、快乐,尊重自己,孩子就有了快乐的父母和高品质的生活。
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担心的背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更有这种外表上光鲜上的成就,还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更加幸福?真正理智的父母是希望孩子幸福的。当然,幸福的孩子并不代表没有焦虑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来度过这些不顺心的时刻。
结语:
在《父母必读》200 期生日的时候,我们曾接到这样一位父亲的来信:
小时候,记得有一天,一对夫妇来家,拜托在书店工作的父亲帮忙买一本《父母必读》。后来父亲弄到了一本,夫妇俩千恩万谢地走了,还给了我一袋糖。当时我无法理解,为了一本32 开的小册子,居然还要走“后门”!
而今,当我成为一名父亲和读者时,顿然明白了一切。
我对妻说:“把我们所有的《父母必读》都保存下来,多年后,当它500 期生日的时候,或许我们的咪沙会成为一个新娘。把这些书作为礼物送给她,她一定会喜出望外!是啊,每个父母都应当看《父母必读》,而且我深信,
只要有未来的父母不断地诞生,那么《父母必读》也必将永存!就让我们这些现在的父母和未来的父母们共读吧!
感谢这位父亲对《父母必读》的信任与期许。从看到这封信到今天,又有将近200 期过去了,《父母必读》的每一代编辑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着。而500 期,也正好是《父母必读》的40 岁生日,那时候,和这位咪沙小姑娘同龄的孩子们会成为新一代的父母,希望到那时,他们依旧会把《父母必读》当成最珍贵的礼物。
很早以前,一位专家曾在《父母必读》上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身体是1, 其他都是后面的O。因此,健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首要话题。究竟怎样才算健康?你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健康也会有不同的诠释。
6.48%,这个数字有点儿囧
2008 年6 ~ 8 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受卫生部的委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针对居民健康素养状况的调查。调查以访谈式问卷的形式进行,被调查者是近8 万名15 ~ 69 岁的居民。2009 年12 月18 日,卫生部公布了这份调查,从总体水平看,我国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百分比仅为6.48%。
这个数字多少让我们有些出乎意料。问题出在哪儿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目前的健康教育几乎为零。”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说,“在国外,健康教育会从小进行,而且范围非常广,包括我们比较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等等。而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仅仅就是依靠一两节体育课。而且在体育课上,老师也根本不会讲解运动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而只是让学生很被动地去练习。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竞技体育的教育,而不是健康教育。”
关于健康,最经典的2个错觉
经典错觉1 超级干净是最好的防病方法。
不许玩沙子,不许把手弄脏,只要外出就要全副武装,家里也要搞得一尘不染……为了防止宝宝被细菌和病毒侵袭,有一些爸爸妈妈简直希望宝宝能够生活在一个无菌的“理想国”里面。
事实是: 增强宝宝的战斗力远比防守更重要!
我们没办法让宝宝真的生活在理想国当中,他需要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一起玩耍,需要有更广阔、更丰富的活动空间,以后他还需要去幼儿园、去小学……他会接触到越来越广泛的大环境,到那时候,宝宝一旦离开“金钟罩”的保护,他的健康很可能会出问题,因为他在一个过于干净的环境下长大,他对细菌、病毒没有任何的抵御能力。对此,美中宜和妇儿医院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高峰表示:“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给宝宝提供均衡的营养,让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同时给宝宝提供锻炼的机会,比如经常到户外活动来提高他的战斗力,而不是给他提供一个过于干净的活动空间。”
经典错觉2给孩子“ 最有营养” 的食物,他的身体就会特别棒!
为了让宝宝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宝宝,再吃点儿!”而且还会不惜血本地给宝宝补充很多“最有营养”的食物,其中以“三高”食品居多,也就是高蛋白、高糖、高脂肪。
事实是:这种对宝宝饮食的过分关注和过多补充的结果就是儿童现代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谈到这个问题,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的高峰院长说:“与30 年前担心孩子饿着了,不够吃不同,我们现在是给孩子吃得太好了,太精了。这不但偏离了均衡营养的大原则(比如我们总是给孩子提供过于精细的食物的话,小孩摄取的谷物、糙粮就会少很多,这样很容易造成B 族维生素的缺乏)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毛病。另外,如果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取得过多,孩子体内的代谢可能很难适应,渐渐地他可能会出现肥胖、高血脂以及心脏功能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说起来,实际上是父母对“最有营养”一词的理解出现了一些问题。其实,对于宝宝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营养呢?对于这一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卫生保健部研究员蒋竞雄的回答是:“自然食品,均衡膳食。”
我们的健康主张
1健康就是让宝宝能够展现自己的天性,快乐地成长。
健康其实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给宝宝一个强健的体魄,满足他的营养需求等等,“我们还需要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在这个环境里面,宝宝能够充分展现孩子的天性,快乐地成长。”在采访中,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的高峰院长还进一步解释:“其实,即使在孕期,准妈妈也同样需要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其中既包括充分的营养供给,保证供应的内环境,同时母亲还要尽量保持精神愉悦,在精神层面上,为宝宝提供一种良好的氛围。”
2健康就是少一些人工的矫饰,多一些自然的返璞归真。
“所谓健康就是尽可能回到自然的那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像一个‘人’那样去活着。我们应该让他吃到这种没有经过加工的蔬菜、水果和肉制品,让他尽可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这是芬理希梦(北京)商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学颂女士对“健康”一词的理解。乍听起来好像有点儿“原始”得脱离实际,但细品起来,却正是我们内心深处一直在渴求的“健康”。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太现实地倡导大家明天就过原始生活,我们只是主张在现有生活的基础上,尽量做一些改变和调整,更贴近自然。比如,在买菜时,通常都会选择有机蔬菜,这样它受到的农药、化肥的影响就会很低。再有就是吃各个季节特有的东西,慢慢品尝四季不同的味道,怀着对大自然感恩的心,去和自然同庆。这才是我们应该传给孩子的巨大财富。
3健康就是让孩子绿色地长大。
健康其实不仅仅指我们的身体,还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而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说,我们需要给我们的后代也留下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清洁的水、干净的空气,以及一份“爱护地球,人人有责”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健康也必须是“可持续的”。
谈到爱地球,刘学颂女士讲起了在日本时的一段经历:“那已经是十几年的事了。那时候,我特别喜欢那里的一家面包店。因为面包的包装袋是用再生纸做的。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只是印上了一行墨绿色的字‘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传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其实想想,这句话特别有道理。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做一点努力,那一定会形成一种力量!”
4健康就是能够把控自己。
其实,真正的健康与否并不是拿机体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有很多体质比较弱的人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坚强、很阳光。所以,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认为:“一个能把握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比如我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我就可以不吸。说做一件事情,就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完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人。”
Tips
经营健康攻略书
1. 你就是宝宝的“营养前辈”。你对食物的选择和偏好会大大地影响宝宝,因此,你自己首先要做到不挑食、偏食,尽量不吃垃圾食品,不节食减肥,口味要清淡。当然,如果还能学习一点儿营养搭配的知识就更好啦!
2. 如果道理说不通的话,就做给他看吧!如果你给宝宝讲了N 多的大道理,宝宝还是不肯多运动的话,不妨你亲自出去跑一圈,回来告诉他:“感觉真舒服,明天我还要跑!”很有可能,明天你就会多了一个一起跑步的小朋友!
3. 为健康投资。在发达国家, 人们非常看重健康的投资。通常每周会安排固定时间健身的人达到40% ~ 45%,而我国城市人口中的这一比例也只有20% ~ 30%。为了以后不成为“健康奴”,在老了以后为现在的亚健康状态还债的话,还是马上行动起来吧。
未来,孩子最需要具备的3 个特质
未来孩子将身处怎样的世界?他应该“武装”到哪一步才足以应对生活的考验?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这些永远都是父母最热议的话题。
道德智能是未来社会的通行证
一个学习成绩在全国拔尖的高中生,被推荐到美国最著名的大学进行深造。面试时,考官问他,你为什么努力学习?孩子说:“为了挣钱,将来好周游世界。”考官认为这个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批准申请。
与学习成绩相比,道德品质更为重要——这种人才观念日渐成为国际共识。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认为,道德智能是未来需要的5 种智能之一,每个人都必须思考如何能为社会和他人作出贡献:“我对他人负有什么责任?如何才能因我的存在让社会更美好?”加德纳认为这是人类社会自身优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育专家孙云晓赞同这个观点,同时他强调,20 年后,道德智能将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如果到那时孩子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责任感,给环境和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必将寸步难行。
我们的育儿倡议
1有责任感的孩子走得更远
在生活中体现出对自身、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鼓励孩子尊重不同的人,尊重公共规范。比如,使用别人的东西之前请求同意,在公共图书馆禁止喧哗……从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自己对别人负有什么责任。有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2形成客观、开放的自我评价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认为,孩子应该知道:“我不是世界的中心点,但我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孩子成功时,提醒他:“有个小朋友做得不如你好,想一想怎么帮他,让他跟你一样好。”当孩子遇事失败时鼓励他:“记得吗?你那件事做得特别好,这件事也没问题。”
3传递道德智能, 最重要的是“ 和孩子在一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霍力岩强调,在道德智能的传递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不要跟孩子讲太多道理,讲道理是成人的思维。准备好环境,环境自然会告诉孩子如何做。”人是最重要的“环境”。和孩子一起玩耍、读书、游戏,在愉快的亲子互动中自然而亲切地传递出你的价值观。
20 年后的世界,道德智能会成为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原则。注重培养孩子道德智能的父母,才是真正有远见的,真正为孩子负责任的父母。
孙云晓:“要让孩子有成为普通人的准备。”
中国的文化强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期望并不现实:精英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将来都是“平凡人”,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分布。所以,孩子需要有成为“平常人”的准备,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平静,感悟生活的真谛。
最基本的准备有两点,一是要从小对普通劳动者给予理解和尊重。香港大学曾经给一位82 岁的普通女工授予荣誉院士,就是在倡导这种价值取向。二是要尊重劳动本身。现在孩子的劳动机会相对少了,家务劳动也好,小区里的劳动实践也罢,包括饲养小动物,进行各种环保实验等等,都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
善于学习与实践,是适应社会的出发点
在地球村的背景下,未来的竞争平台将更广阔。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孩子将在全球范围内和其他人竞争。越是如此,孩子的身心适应能力就越重要。适应能力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而成,但是现在人们普遍过于关注“纸上”经验,而忽略了那些动手、做事的实践。
我们的育儿倡议
4智慧地推动孩子投入生活
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孩子“长大”,走出家门后能够适应未来世界的挑战,同时获得幸福。帮孩子穿衣服、喂饭、搭积木等对大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如果给孩子机会逐渐面对这些事,他会在探索中学会坚持、不放弃,努力思考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从小独立,自己事情自己负责,难道父母仅仅是旁观者?当然不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去参与、去倾听、去鼓励,孩子的体验也会很浅表。
那么,什么时候是加入的恰当时机?家教专家孟迁的办法是:“分清楚是谁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情,告诉他你相信他自己能够做好。当然,如果他需要帮助,你随时都在。”父母是孩子最踏实的后援,但是需不需要后援“出马”,孩子说了算。
5发现和重视孩子的天赋
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天赋来到世界上的。在给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北京大学就业办公室职业咨询师庄明科博士经常会要求学生先聊聊过去自认为做得比较成功的事情。其实,天赋在人的成长经历里已经展示出来了。
反过来看,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应该有机会主动去接触、发现自己的天赋。如果一个人际智能优势的孩子没有跟人交往的机会,怎么知道自己的特长?如果他没有充分跟人接触的环境,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幅度有多大。
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尝试各种运动或者遨游在艺术世界里吧,多给他一些试探的机会,同时注意在体验中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渐渐地,孩子会明白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
6不只提供确定的答案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刘丹认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现在给孩子的太多是确定的答案——很明确的公理、科学成果。比如我们会告诉孩子:“地球是圆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但是,这些确定的东西其实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当孩子的大脑接受的都是这样确定的知识的时候,是很被动的,是不够活跃的,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停止质疑它所接受的一切东西。这也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即使上了北大、清华,却都难以在世界科学领域做出成就的原因之一。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上更有参与性、主动性,比如你想给他讲讲鱼类的知识,与其找好教材之后按部就班地讲给他听,不如和孩子一起随意地说说各自所知道的鱼,再一起到鱼市、海洋馆看看,或者再上网、到书店里查查资料,再把它们画出来或者用各种方式记录下来,打印成一本书。还可以再提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鱼睡觉不闭眼睛,鱼是不是和恐龙有关等等。这些问题有的可能能找到答案,有的就不一定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孩子会对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抱有很大的兴趣,这件事对于他来说,也永远不是句号,他可能在一生中都会去关注、寻找这些不确定的答案,来填充他的“鱼类百科”。在心理学上,这就叫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即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脑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这句箴言。所以,孩子不但要会寻找和利用世界上已发明的东西是什么,更应当主动地去发明新的东西。
内在动力,永远是生活的最强音
21 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作为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住童年时对新事物的探索动力、活力和热情。
研究表明,孩子最初并不缺乏这种内在动力,他们天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对挑战的渴望,总在不停地寻找能丰富生活经验的机会。当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大脑里分泌的荷尔蒙会使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但是,如果让一个孩子在应该嬉戏涂鸦、唱歌跳舞、四处跑闹的年龄坐下来“学知识”,过早进入认知学习状态,很有可能会让他的“内驱力”受到压抑,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
我们的育儿倡议
7避免内耗
美国心理协会前会长津巴多曾经采用过一种考试策略:他希望孩子的成绩只是反映孩子
自己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和别人相比,于是规定,只要高于测试的规定标准,每个人都能得A;此外,每个孩子有多次考试机会,当他准备好的时候,随时可以要求考试。结果大多数孩子都顺利地通过测试,整体成绩明显提高。
庄明科认为津巴多的策略值得提倡,是给孩子松绑的过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童年的压力很大,其实人只有在压力适中的时候绩效最好。”
“孩子天生的内驱力是很强的,但是现实经常是‘内耗’太多。比如玩耍的自由被控制的压抑,不被理解的委屈,不被允许的愤怒等等,这些情绪耗去了孩子大量的精力。”家教专家孟迁也强调。
8打开孩子通向世界的通道
霍力岩发现:“我觉得人们没有给孩子传递学习态度,只是教给他们一些硬性的知识。”所以很多孩子学得挺好,但不热爱。她认为早期教育一定不是灌输式的,而要满足孩子内心的需要,让他们满怀兴趣地在体验中学习。只有这样,上学后他们才将是不满足于死记硬背的孩子,更喜欢通过推理来思考问题,找到知识的真正含义。
孙云晓认为,在幼儿园阶段把教育理解为增加知识或技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他提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注意力,这些才是孩子未来打开世界的通道。
9留下吸收知识的空间
现在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的越多越好,让他学得越多越好,对于这一点,刘丹表示理解,但同时她告诉我们,恰恰是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产生窒息感。就像是你给孩子买了很多的书放在房间里,把每一个角落占满了,却偏偏没有给他留读书的地方,那么他永远没有办法、没有空闲去把书里的知识、信息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过久的窒息感最终会扼杀孩子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
心理学研究还认为,大脑的神经细胞非常多,但是它只有一小部分在用,大部分都好像是在闲置,但闲置的那部分并不是没用,它就是用来加工、缓冲的,如果没有这部分空闲的空间,大脑就不能被很好地使用。
现在这个社会,学知识已经不再是什么奢侈的事,想学就能学到,所以更要强调的是怎么用。就像现在我们担心的不是孩子吃不饱,而是担心他吃得过度、消化不良的问题。同样道理,在教育上,我们也要更多地考虑,现在我们给孩子的是不是太多,是不是已经多到让他没有吸收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的地步了?
王甘:“有了积极心态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尝试过有意义的生活。”
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未来的生活有信心去把握,这可能是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最佳环境。
幸福感,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追求
到底是什么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学了很多的知识,不一定能够让人有幸福感;有很多的钱,也不一定使人有幸福感;那些在所有人眼里最成功的人,也会说,我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过幸福。
最后,心理学研究还是认定:一个人内心的那种可以自由地做决定、自由地探索的感觉,才是幸福感的源泉!其次,还要有所贡献,所谓贡献就是指能做些什么可以使这个世界有一些改变,使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变化。如果孩子能体会到这种贡献,也是获取心灵自由的方式。
因此,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教育核心。
我们的幸福宣言
1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无论是价值取向还是生活方式将更加趋向多元化。孟迁拿自己举例:“如果倒退15 年,我说自己是亲子教育工作者,别人可能会以为我是家庭教师。”比起过去,孩子的未来更是拥有多种可能。除了传统的“白领”之路以外,经营网店、点菜师、砍价师、策划师……时代像一座大楼,孩子有很多的角落和方向可以装点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当下父母的心态普遍比较“紧”,或者说焦虑,都想往一条船上挤的感觉。但实际上,未来孩子的天地很广阔,每个人都会有立足之地,有这个信心就不用担心错过某条船。
“未来孩子将有更多的船可以上,只要保证孩子的生命力,就什么也不用愁。”孟迁强调。
2职业规划要“三结合”
身为职业咨询师,庄明科最常被父母问到的问题是孩子学哪个专业将来好找工作,赚钱多,社会地位高。他认为这些都是职业外在的东西,真正给孩子带来快乐和意义感的其实是职业内在的部分,比如职业的性质、每天工作的内容等等。有些工作外表看起来不错,收入也高,但是整天很忙很累,对于希望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人来讲,就是一种痛苦。
孩子在规划未来时,做好“三结合”:既要考虑当下的幸福,又要考虑未来的意义,还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天赋。
3现在的幸福让孩子有持久的动力去追求未来
很多父母习惯于传达给孩子这样的理念: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一定要坚持。在我们的采访中,持有“推迟幸福论”的父母也不在少数:“现在苦一点儿,上了中学就熬出来了!”“考完级就好了!”“上了大学就解脱了……”“未来有出息”和“现在幸福”真是两个绝缘体吗?
其实,人是可以在当下和未来之间寻找到平衡的,现在的快乐是追求未来最好的动力。如果孩子对当前的“砖瓦”没有兴趣,不能沉浸于其中,未来的“高楼大厦”也就根基不稳。
当然,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并不意味着放弃成功。真正的智者会在努力追求成功的同时,又享受当下。庄明科这样举例:“就好像人们在努力登顶的过程中,享受整个登山的过程,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我索性不爬山了,就坐下来享受吧,那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心态。”
4做一对快乐而自然的父母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能幸福,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家庭环境。但实际上,刘丹在多年从事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什么对孩子更好,这和给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无关,只跟父母自己愿意过什么样的生活有关!当父母自己能够很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就等于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如果你自己很拧巴,对自己很不接受,总在抱怨怎么会这样,怎么会那样,孩子就有了拧巴的父母,他的人生也就是拧巴的。接受自己,孩子也就觉得生活是蛮爽快、轻松的。举个例子,跟孩子发火时,有人会按捺不住自己,跟孩子一通嚷嚷;有的人就认为绝不能对孩子大声喊叫,宁可自己跑到外边踢墙发泄。其实这两种状态并没有对错,只是看你接受哪一种了。如果你是按捺不住自己的人,却偏要不接受自己的状态而学习别人苦苦压抑自己,那么就会很拧巴,孩子也会更多地体会到你的拧巴。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被父母责骂的经历,甚至挨过打,却没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和父母的关系依然很亲密。
想给孩子好的家庭生活,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你不是孩子,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孩子喜欢的。那什么是真的?最真实的就是父母自己要快乐地生活。你快乐不快乐,那才真是自己的事,是最有确定权的事,和别人无关。只要每一个家庭里的父母自己生活得轻松、快乐,尊重自己,孩子就有了快乐的父母和高品质的生活。
当我们焦虑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担心的背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更有这种外表上光鲜上的成就,还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更加幸福?真正理智的父母是希望孩子幸福的。当然,幸福的孩子并不代表没有焦虑的孩子,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来度过这些不顺心的时刻。
结语:
在《父母必读》200 期生日的时候,我们曾接到这样一位父亲的来信:
小时候,记得有一天,一对夫妇来家,拜托在书店工作的父亲帮忙买一本《父母必读》。后来父亲弄到了一本,夫妇俩千恩万谢地走了,还给了我一袋糖。当时我无法理解,为了一本32 开的小册子,居然还要走“后门”!
而今,当我成为一名父亲和读者时,顿然明白了一切。
我对妻说:“把我们所有的《父母必读》都保存下来,多年后,当它500 期生日的时候,或许我们的咪沙会成为一个新娘。把这些书作为礼物送给她,她一定会喜出望外!是啊,每个父母都应当看《父母必读》,而且我深信,
只要有未来的父母不断地诞生,那么《父母必读》也必将永存!就让我们这些现在的父母和未来的父母们共读吧!
感谢这位父亲对《父母必读》的信任与期许。从看到这封信到今天,又有将近200 期过去了,《父母必读》的每一代编辑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着。而500 期,也正好是《父母必读》的40 岁生日,那时候,和这位咪沙小姑娘同龄的孩子们会成为新一代的父母,希望到那时,他们依旧会把《父母必读》当成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