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科学课,培养环保小卫士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气、阳光、土壤、水、动植物等,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人类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生产规模地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不平衡等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因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小学阶段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科学的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因此,如何抓住科学教学的内容与契机,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融入小学科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小学科学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这里,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科学的教学特色,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知——在科学知识的教学中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直接涉及环境,这些都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载体,通过科学知识教学,我们可以巧妙地传播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现在的环境出现了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在认知上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
  1.结合教材,超出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教材的编写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所以教材中的例子是具有普遍性的,教师要用好教材;然而,孩子们拥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及生活经验,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超出教材且又能更好地为教材服务的信息也是很有必要。
  例如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一课中,看到地球上的水域分布图时,很多孩子都感觉地球上水很多,没有意识到海水是无法直接使用的,于是接下来我通过统计图引导孩子们比较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此时孩子们都惊叹原来我们可用的淡水资源太有限了,在此基础上,我又上网搜索了各个国家可用的淡水总量和人均淡水总量的统计图表,以及近些年可用淡水量的趋势图,带着学生分析得出我国人均淡水量非常有限,而且近些年还在不断减少。此时,再来探讨我们周围污染水、浪费水的现象,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因为在认知上,他们明白了我们可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浪费水、污染水的行为更会使得淡水资源日益匮乏。
  2.结合生活,联系实际
  环境教育若只是教室里的知识传递,学生不会有太多的感触,并且环境问题很多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环境教育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例如教学三年级《纸》这一课,孩子们虽然知道纸的原料是树木,要节约用纸减少树木消耗,但感触并不深,因为他们并不确切知道制作纸张对树木的消耗程度,更不知道生产纸张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废水。因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切入点,先带领学生调查一天所用的纸张数量,接着视频展示纸张的制作过程,然后提供相应资料,让他们算这样一笔账:如果生产一吨纸要消耗多少木材,这些木材成长需多少年?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多少废水?算清了这笔账,孩子们在认知上能切实了解到浪费纸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会自发地爱惜纸张,甚至提醒家里人、身边人也一起节约用纸。
  二、情——在科学探究中感受
  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也是科学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因为亲自动手能让学生在情感上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把科学探究活动与加强环保意识结合起来,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有关环保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三年级下册《土壤的保护》一课,学生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比较有植被的土壤和无植被的土壤的蓄水能力,发现有植被的土壤蓄水能力较好,再结合一些草丰林茂或寸草难生的图片,学生不仅明白植被对于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更通过实验有直观的情感体会。等到六年级学习到酸碱物质的时候,还可以再补充一个酸、碱性物质对土壤的影响的对比实验,更丰富学生对如何保护土壤的认识。
  此外,在实验课上,很多细节都能渗透环保意识的教。例如寻找有生命物体的观察活动中,提醒孩子们要爱护动、植物;探究各种材料性质实验前耐心讲解实验方法,提高实验完成度,减少材料浪费;还有每一次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整理实验材料,实验产生的垃圾按要求处理等等,在这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环保的习惯。
  三、意——在长期探究中坚持
  孩子的可塑性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纠正他们的行为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让他们将這样的行为保持下去养成一种习惯。在科学上,有些探究活动是长期性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锻炼孩子环保的意志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养蚕》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亲自养蚕,了解这个小生命的身体结构、生命过程和生活习性等,也锻炼自己的观察、记录等能力,刚开始,我相信孩子们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研究如何喂养,如何让它们更健康地成长,但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定期让孩子汇报养蚕的状况,不断地督促他们坚持照顾好这些小生命,懂得生命的不易。
  四、行——在课外实践中提升
  对于孩子的环保教育仅仅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后在更多实践活动中提升。因此,如何利用课后的时间和资源,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习惯的活动也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进行教育,开展家校互动共同建设,甚至还可以利用一些环保节日开展主题活动等等。
  例如,建立一个校园种植区,按班级或年级划分,建立种植小组栽种花草树木,并由孩子们自己照顾种下的植物,写种植日记;又如学生与家长一起完成每月家庭用水量统计、生活垃圾分类放等,不仅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情,也能在活动中丰富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另外每当一些环保节日来临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展板、板报进行宣传,开展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教材,有机地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资源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一种既认真、又无任何压力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实践活动中改善身边环境,自发地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让人们生活的家园更加美丽。
  【作者单位: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呢?  一、品词析句,领会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
“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语文教学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在传统的课堂中,仅仅凭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阅读、理解、感悟,学生最终仍感觉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今,网络教学已非常普及,它能否给语文教学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名践行者,我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思考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如何选择网络课堂的呈现内容?  “弱
精彩纷呈、瞬息万变的时代,将网络、智能、信息悄悄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引起了我们教师的广泛关注,不断改变着教育形态,冲击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视频、多媒体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展示生动、直观的情境,体会无法直接参与的过程,加深间接经验的印象,形象地表述抽象的理论和思想,通过这一途径让师幼获得自主、全面、和谐发展,现以大班体育活动《爸爸妈妈的小棉袄》为例,谈谈微视频制作中师幼积极互动,共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学习道路上有两种行走方式,一种是独立学习,一种是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主流学习方式的同时,许多科学教师几乎忘却了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独立学习,他们以非此即彼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在推崇合作学习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让独立学习渐渐远离课堂。其实,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并不是两种矛盾的对立面,而是一对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应该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在我们苏北农村地区,小学音乐教育几乎陷入了困境。“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音乐教育思想认识落后、师资不足、教学设施缺乏等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致使农村与城区孩子的音乐素养差距越来越大。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陷入困境  目前,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音乐教育在大多数人心目中
本文以制作保温杯这一创造性活动为例,浅析在科学教学中关于守望学生科学热情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放手,感悟科学乐趣   (一)懂得尊重,起航科学梦想   在制作保温杯前,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展示部分往届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这种“成功预感”的创造恰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持久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当学生将可能并不完美的作品带来与我分享时,我总是视若
我校地处吴中区光福镇开发区,与中国工艺文化城为邻,与光福古塔遥遥相望。为适应光福镇经济的发展,为打造苏州香雪海的品牌,在原光福中心小学二校区基础上成立了我校。学校努力寻求突破口,找寻着力点,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小学学科教学起点发展式研究为立项课题,探寻可行策略与措施,实现全面提升。  一、 课题的简介  我校成立初期,吴中区教科室莅临我校对我校“十二五”课题选题进行了专项指导,吴中区教科室蔡主任指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是在数学教育新理念宏观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而不再是小修小补。随之而来的是老师们在应用题教学面前一筹莫展,不知应用题教学何去何从,也不知自己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面对着老师们存在的种种困惑,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新课程理念下“应用题”教学的本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去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的应用题该怎么教。  一、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是等距离吗? 
教材分析: 《加伏特舞曲》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课《快乐的舞蹈》中的一首单簧管聆听课。教学目的是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的高低变化,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旋律的起伏。并能用“beng”哼唱音乐的主题。  教学目标:  1.能随着音乐做出相应的情绪表现与动作反应,逐步培养学生听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聆听音乐,能用肢体语言感受并体验音乐的舞蹈性,逐步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  3.能够用动
美育元素应是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的必备元素,不光是内容、音韵和规律的美,同时也应该包括适合于儿童所需的、拥有丰富英美文化的插图及英文歌曲等。通过这些元素的加入可以为小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一定的兴趣,与此同时,达到寓教于美的目的。通过寓教于美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读出独特英语味道、书写英语下笔如有神。  所谓“知识即美德”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深刻地体会到英语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