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课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很重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应该试图通过更高效的方法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通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中学生
在中学阶段,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可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业负担的加重,没有计入升学考试的音乐课便在他们的眼中成为了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但是,音乐课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很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应用各类音乐知识,更好的去设计一堂音乐课,使音乐课堂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乐为本的教标。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中学音乐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下几点,以提高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发挥音乐课程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明确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要认真学习音乐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作为音乐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同时,通过音乐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课堂气氛,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释放压抑,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调动学生内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当前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大多数音乐老师总是沿袭多年的陈旧教学方法,即: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学生早已厌烦,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我多年从事音乐教学的经验来看,下面的几种方法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是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通过乐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携带一些乐器,如箫、萨克斯、手鼓、串铃、电子琴、小提琴、三角铁等。每次上课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应用打击乐进行节奏训练,用键盘乐器演奏一些简单的音乐,如“闪烁的小星星”、“茉莉花”、“小白菜”、“黄河”等,这些小曲生动活跃,同学们有吹有打,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另外,在学唱“黄水谣”、“茉莉花”、“舞采茶曲”、“梁祝”时,我让班上会乐器的同学带上自己的乐器,将这些小曲为大家吹奏一遍,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利用多媒体、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创作的背景,讲述的内容,表达的思想等,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的。音乐课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上的课。但是他们几乎都热衷于流行歌曲、歌星影星,对教育部门精心编排的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更不用说那些让学生们听起来枯燥乏味的欣赏曲了。或许我们的教材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地区的学校实用,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革。目前的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自己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而忽视了课堂突发,临时应变等。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授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中心,按照学生的需求、喜好、接受能力进行授课。
四、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堂课上,大多数老师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也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
当然,如何让学生更快乐的接受一节音乐课,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程度的发挥音乐特有的育人作用,今后还需要我们老师更加努力。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让音乐所具有的特质指引他们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颖玲.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21期.
[2]陈俊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J];音乐天地,2006年09期.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中学生
在中学阶段,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可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业负担的加重,没有计入升学考试的音乐课便在他们的眼中成为了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但是,音乐课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养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很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全面应用各类音乐知识,更好的去设计一堂音乐课,使音乐课堂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乐为本的教标。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中学音乐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下几点,以提高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发挥音乐课程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明确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要认真学习音乐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作为音乐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同时,通过音乐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课堂气氛,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释放压抑,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调动学生内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当前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新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大多数音乐老师总是沿袭多年的陈旧教学方法,即: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学生早已厌烦,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我多年从事音乐教学的经验来看,下面的几种方法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是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通过乐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携带一些乐器,如箫、萨克斯、手鼓、串铃、电子琴、小提琴、三角铁等。每次上课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应用打击乐进行节奏训练,用键盘乐器演奏一些简单的音乐,如“闪烁的小星星”、“茉莉花”、“小白菜”、“黄河”等,这些小曲生动活跃,同学们有吹有打,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另外,在学唱“黄水谣”、“茉莉花”、“舞采茶曲”、“梁祝”时,我让班上会乐器的同学带上自己的乐器,将这些小曲为大家吹奏一遍,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同时,利用多媒体、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创作的背景,讲述的内容,表达的思想等,作为补充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音乐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的。音乐课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上的课。但是他们几乎都热衷于流行歌曲、歌星影星,对教育部门精心编排的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更不用说那些让学生们听起来枯燥乏味的欣赏曲了。或许我们的教材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地区的学校实用,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改革。目前的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自己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而忽视了课堂突发,临时应变等。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授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中心,按照学生的需求、喜好、接受能力进行授课。
四、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堂课上,大多数老师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也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
当然,如何让学生更快乐的接受一节音乐课,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程度的发挥音乐特有的育人作用,今后还需要我们老师更加努力。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让音乐所具有的特质指引他们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颖玲.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指导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21期.
[2]陈俊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J];音乐天地,200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