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照才:边境线上的文明守望者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wen_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山州麻栗坡县城驱车出发,经过两个小时迂回曲折的盘山公路,可到达位于中越边境线上的董干镇。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弹石路和凸凹不平的砂石路,穿过一座座贫瘠的石山,才颠簸到距中越边境线直线距离仅500米的一师一校——上弄小学。那里,有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慈祥的苗族教师只身常年守望着。他就是熊照才。这位普通苗族教师,平凡得就像一片树叶,让你无法在茫茫人海中对他过目不忘,刻骨铭心。然而,今年51岁的他却在中越边境线上的校点坚守了27年,其中,代课15年。
  学生和家长:熊老师是我们的“保护神”
  在与越南“五县一市”接壤的277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全县100多所村完小、一师一校。这些校点大多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语言不通,自然、生活条件艰苦。就在这条边境线上,曾经有一批批代课教师尤其是少数民族教师常年默默坚守着,点燃了边疆民族孩子的希望之灯,在边疆学校筑起一道知识与文明的长城。熊照才就是其中一个。
  1981年7月,21岁的熊照才高考落榜后回家务农。1984年,麻栗坡县开始实施普及初等教育。由于师资紧缺,尤其是远离城市、远离集镇的村完小、一师一校,年轻的公办老师大都不愿去任教。全村唯一读过高中的熊照才被聘为马崩小学的代课教师,这一代就是15年。
  由于工资低,有人戏称代课教师为“光着脚板走路”的教师。然而,熊照才却勤勤恳恳地在边境一线学校辗转耕耘,与当地群众和学生亲如家人。上弄村村民王林清的女儿王世芳在上弄小学读三年级,她经常回家讲熊老师不仅课上得好,还经常关心学生,是学生心目中的“保护神”。听的次数多了,王世芳4岁多的弟弟也吵着要读书。王林清坚定地说:“不管熊老师以后在哪里教书,我都要想办法让儿子在他的班读书。熊老师是好老师,把儿子交给他,我放心。”
  在熊照才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靠墙的一张桌子上堆满了一摞摞书籍,在房间的一角还有一个装满了治疗儿童感冒、肚子痛等常见病药的大塑料袋。这一大袋药,是为孩子们突发疾病准备的。在上弄小学的8年里,熊照才没有睡过一天午觉。“不敢睡啊,教室外面的水泥台很高,总担心娃娃们跌倒。”熊照才说。中午的休息时间,熊照才要么批改上午的作业,要么给后进生补课。
  下午3点钟,学生们放学后,整个空荡荡的校园里就只剩下熊照才一个人。然而,熊照才一点也不感到孤单,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走访家长,批改作业,备两个年级的课,看每个月买的教学用书,一晃眼就到了深夜。
  2009年的一天,三年级学生王启会突然头痛,吃了药后还不见好转。熊照才立即背上王启会就往她的家、远在4千米外的堡上村小组走。王启会没想到和蔼的熊老师会背自己回家,9岁的她在老师温暖的背上,感觉老师跟自己的父亲没啥两样。在上弄小学,放学的路上,同伴生病了,学生们第一个想到的是熊老师。
  1999年10月,坚守中越边境一线学校15年的熊照才转为公办教师。2003年至今,熊照才在马林村完小下属的一师一校点上弄小学任教。
  中心校领导:熊照才是极端负责任的老师
  董干镇党委、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多年来始终如一。20年前,全镇在麻栗坡县率先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全镇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从1987年至1991年,董干镇中心校小学毕业升初中考试成绩连续5年名列全县乡镇第一名;1992年,学校被省政府评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被州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1994年,学校被省少工委评为“红旗大队”。
  董干镇中心校校长黄太文感慨地说:“如果把学校这些年来取得的荣誉比作‘金字塔’的话,那么,完小、一师一校点的教师就是坚实的‘塔基’。熊照才老师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踏实,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了让不懂汉话的苗族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他摸索了一套‘双语’教学方法。一师一校的教师大部分四五年就流动到条件好的学校,但熊照才从未向领导提过任何调动要求。”
  董干镇大部分一师一校都分布在苗族聚居村,由于交通闭塞,村民们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几乎都还不会说汉话。身为苗族教师的熊照才只好先用苗语讲授,然后再转用汉语讲解。“最难教的是一年级。”熊照才说,“由于没有开办幼儿班,一年级的老师某种程度上就承担着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教授孩子们认识基本的数字、基本的词语,而这些基本的常识都需要用苗语和汉语同时讲授。”有时候,为了教会学生一个简单的词语或是很平常的一句话,熊照才要反复强调很多遍,变换多种方法。一天下来,虽然口干舌燥,身心疲惫,但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苗语中没有“想念”一词,为了让孩子们读懂“想念”的意思,熊照才用苗语举例子:“爸爸妈妈到外地打工去了,长时间不回家,你们想他们吗?”“想!”孩子们齐声回答。“这种‘想’就是‘想念’的意思。”尽管总是很费劲,但让熊照才欣慰的是,孩子们身上有着农村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读到二年级时,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讲普通话。课余,熊照才还经常走访学生家长,督促家长指导孩子做作业。“我上的是复式班,一节课每个班平均下来只有20分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解释清楚知识点,还得依靠家长辅导。”熊照才说。
  1991年至1993年,熊照才在麻栗堡完小当代课教师时,负责管理学校勤工俭学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费的账目。每天,他都要把管理的账目核对几遍,哪怕是几角几分,账目本上都记得清清楚楚。麻栗堡小学离坪上16千米,熊照才从未迟到过。每个星期天晚上他都会出现在学校里。如果有事请假,星期一天刚蒙蒙亮,熊照才准能出现在上早自习的教室里。
  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家庭困难,无力购买课外读物的实际,熊照才每月都会购买一些课外书籍送给学生阅读。边境信息闭塞,熊照才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落后,经常买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他所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始终位列全镇校点的前列。董干镇实施“普九”时,为了顺利收回流失生,熊照才提着一壶酒孤身一人翻山越岭深入学生家中。几杯酒下肚后,家长们和熊照才拉近了距离。他用苗语和家长们拉家常,摆事实、讲道理,宣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在他坚持不懈的引导和带动下,家长们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巩固率也逐年提高。近年来,上弄小学的学生巩固率都保持在100%。
  2003年12月,麻栗坡县启动“百里边境学校文明带”创建活动。活动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建设文明学校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推动边境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国门良好形象。为树立好国门学校的形象,熊照才从教会学生做人这个基本点出发,从行为规范抓起,从学困生抓起,强化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基本文明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礼貌意识。如今,在边境一线,车子行经之处,都能见到少先队员们敬队礼。
  从教27年,由于常年在一师一校上课,饮食无规律,熊照才的肠胃炎有点严重,血压也很高。但他舍不得离开孩子们,“一边吃药,一边教书,直到坚持不住了才去医院。”
  妻子:熊照才是个让人放心的好丈夫
  熊照才的妻子顾玉美不会讲汉话,跟她沟通还需要一个翻译。董干中心校的苗族老师陶顺祥担当了“翻译官”。
  今年48岁的顾玉美身体结实。谈到熊照才时,她眼睛里溢满笑容,乐呵呵地笑得偏了头。这个不识字的苗家朴实妇女,不但不曾抱怨当了15年代课教师的丈夫工资低,有时自己还去集市买菜、买米送到学校,和熊照才说不上几句话就匆匆忙忙赶回家做农活了。除了要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顾玉美还得照顾两个年幼的儿子。
  熊照才家有7亩地,全靠顾玉美一个人照管,勤劳的她学会了像男人一样犁地。谈到自己的劳作,顾玉美仍然笑呵呵地跟我们讲:“我不会做生意,就多栽玉米、养猪、养牛。7亩地就靠我一个人栽,往往是先栽的玉米长出来了,后面的地还没栽完。”依靠卖牛和猪的钱,顾玉美把一家老小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顾玉美的眼里,心肠好,作风正派,是丈夫的特点,因此,熊照才常年在外教书,顾玉美很放心。
  27年,从青丝到白发,熊照才始终默默耕耘着,扎根在民族群众中,传播着文明,守望着边境。回首27年平凡而厚重的教育生涯,他很欣慰:自己没有被村民指着鼻子骂为一个不合格的老师。说起身边这帮天真、淳朴的孩子,他憨厚地笑了,他说:“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整天和娃娃在一起是一种享受”。
  ◇责任编辑 王世赋◇
其他文献
销售决策是企业根据销售市场以及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实际销售情况做出的判定,它是后续销售方案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对企业后续的经营和效益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基于销售决策的
据国家能源局8月27日消息,为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更好地指导送端电源基地规划开发和源网荷协调互动,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起草了《关于开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