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活地图”任维超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时疏浚现场早已污水四溢,现场的同志都争着下窨井排险,任维超说:“我是班长,我先下。”
  
  5月25日上午,重庆市气象台发布的一条消息,让任维超一下子紧张起来。
  任维超是北碚区市政工程处的疏浚工,因为多病,现已病退在家休养。
  听到当晚将有强降温天气的预报后,任维超习惯性地拿起电话,向昔日的同事们,逐一交代需要重点排查的地点。
  2008年,任維超因为身体原因病退,但被称为“北碚下水道活地图”的他,并没有真正离开过疏浚岗位。每逢雷雨天气,他都要出门查看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今年春节前夕,任维超到医院复查身体,路过碚峡路时,他看到路面出现积水,几名市政人员正在花台边忙碌。出于职业习惯,他急忙过去帮忙。
  “老任,你来得正好,我们找了几天了,就是找不到井盖的位置。”看到任维超,昔日的同事们急忙迎上去。
  任维超仔细察看现场,发现由于花台绿化,新添的泥土把井盖记号覆盖了。凭着记忆,任维超很快找到了井盖的位置。
  从事疏浚工作20多年,酷暑高温下窨井,天寒地冻涉深水,这些任维超都无怨无悔,只有一件事情让他感到永远的愧疚。
  2003年6月23日,中山路小学下水道发生堵塞,污水四溢,学校被迫停课。按理,单位内管道不属于市政疏浚管辖范围。当接到学校打来的求助电话时,任维超正守在病危的父亲身边,老人眼看就要不行了,但他还是红着眼睛,一步三回头地走出病房,赶往现场。
  此时疏浚现场早已污水四溢,现场的同志都争着下窨井排险,任维超说:“我是班长,我先下。”说着,他拿起工具,摸索着下到狭小的窨井里。同伴们都知道,这一下去就有被积水冲走的危险。黑暗中,任维超蜷着身子趴在下水道里,用手刨,用铁钩钩,费力地清掏堵塞物。突然,下水道中淤积的污水“哗”地直冲下来,把他冲昏在下水道里。当同事们把他救出下水道时,他睁开眼睛后问的第一句话就是:“疏通了吗?”
  疏通任务完成后,任维超拖着疲惫的身子,急匆匆地赶回医院。可是,他最亲爱的父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这位在排污现场铁骨铮铮的汉子,跪在父亲病床前,愧疚地失声痛哭起来。
  2004年初,任维超患上尿毒症,直到2008年病退前,他一直坚守在疏浚第一线。
  今年年初的一天,任维超听说西南大学斑竹村一带的明沟改成了暗沟,工人们正在开挖竖井,他急忙赶到现场,指导管道布置。
  大家知道他身体不好,都劝他多休息,不要这样辛苦。任维超说:“城市的变化很大,很多人不太熟悉以前的管道走向,我到现场帮帮忙,你们就会少走弯路。”他笑着说,“我也不是白帮忙,看看你们新铺的管道走向,也可以及时更新我大脑中的管道地图,不然还叫什么‘活地图’呀?”
其他文献
15年前,在财经并不发达的重庆,《商界》大胆尝试把商业财经故事融入期刊,由此开创了一本崭新的财经杂志。15年后,这本立足于中国本土、有着“中国福布斯”美誉的杂志已被打造成中国财经媒体的标杆,并衍生出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 1994年,抓住时代脉搏“抚摸”商人    《商界》杂志社总编辑刘旗辉可能并没想到,15年前自己的灵光一现,会铸就今日的《商界》传奇。  1994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不久,
世界是重叠的空间,很多人为了放大生存的空间而缩小了梦想的空间。24岁的李欢,正竭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他——    2008年1月19号,羊城广州,一个重庆少年行走在OACC2008第四届金龙奖华语动漫颁奖盛典的星光大道上。如同他笔下漫画中的美少年一般,星光熠熠、神采飞扬。  主持人宣布李欢的作品——《猫街的公主》获得2007年内地及港澳台年度最佳绘本漫画。李欢接过奖杯,带着微笑举过头顶,任凭如
进入新世纪,重庆人才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人才矛盾依然突出,人才基础不够坚实,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技能型人才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端人才十分匮乏,占人口的比例为0.17%左右。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是重庆人才开发和建设的关键期。只有将“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变成现实,人才基础才会厚实,高端人才才会泉涌,重庆才能崛起于祖国西部大地上。    净化成才环境是前提  
2008年5月14日,按照国家建设部和重庆市政府的命令,重庆建工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玉昌率集团184名突击队员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作为第一支成建制的机械化抗震救灾队伍,他们在山崩后打通道路,在地陷后修复水厂,在废墟里抢救生命……在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张玉昌同志饱含深情地回想起那——    缺水,天气闷热,不能洗澡,无法漱口,一身臭烘烘的;矿泉水加面包是主食,一碗热腾腾的稀饭和馒头成了奢侈品,
从失业到创业,从3个人的家庭作坊到2000多人的服务公司,凭着一张抹布起家的魏欣用了10年。  10年,魏欣走过的是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    ■ “抹”出来的商机    1999年,魏欣从重庆塑料九厂下岗了。当教师的妻子收入也不高,日子一下子窘迫起来。夏天,魏欣和妻子带着孩子到解放碑肯德基吃饭,夫妻俩点了28元的套餐,微笑着看着孩子啃鸡腿。儿子天真地问:“爸爸妈妈,你们怎么不吃?”“我们不饿,你
编辑同志:  你好。  我是农村乡镇的一位宣传委员。前不久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负责全镇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接到这个任务,我就有一种担心:学习天天讲、月月讲、年年抓,大家司空见惯了,这次又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还能提起大家的兴趣么?  果然,我在私下与同事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学习一事比较漠然,“天天念在嘴巴上,都起茧了”,“学习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着啥子急”,“学与不学差别不大,有啥学头”…… 
马年总会发生些有影响的事。  1978年,马年,小岗的21个指印开创了中国农村的一次变革。  1990年,也是马年,重庆巴县小镇青木关(现属沙坪坝区)供销社(现青木关供销社有限公司)的一次“违规”,却拉开了商业企业走向开放的序幕。    ■ 偷吃“禁果”    很多时候,改革都是从“违规”开始的。  “我们就是车到山前,总得找条路啊。”原青木关供销社主任罗应举谈起当年的“青木关之变”,并没有想象中
“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现象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不少领导干部的堕落,与“三小”不无关系。“三小”误国害民,不得不防。  防“三小”,思想防线不能松。“针尖大的窟窿能透斗大的风”、“筷子头上有陷阱”,这些发人深思的警言,很多领导干部并没有当回事,原因就是忽视了在思想上防腐。思想上防腐,关键是要明白“防微杜渐”的道理,正如一位中央领导指出的:“干部出问题,多数都是‘小洞不补,大
北碚区: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动交流    启动100个基层组织结对共建工程,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支持。全区各联建单位召开联合组织生活196次,联建项目57个。同时,积极优化城乡人才资源配置,制订100名优秀后备干部进村锻煉计划和100名优秀“村官”引进计划。目前,全区21个产业点、产业项目、产业协会的党组织负责人进入所在村或社区
2008年对于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品公司总经理刘能风而言,是丰收的一年:2月,他的石刻作品《媚态观音》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7月,石刻《玉印观音头像》在迎奥运民间艺术展上获得全国精品奖,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11月,石刻《日月观音》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12月,获得“全国农村实用优秀人才”称号。  然而,有谁知道,这位获得如此多殊荣的重庆市“民间艺术大师”,以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