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八年级同学刚接触的新学科,虽然我们常将数理化联系在一起,如果你以为学数学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同样适合于学物理,那就错了,那么。在我们刚跨入物理大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学会观察生活现象和身边的自然现象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从观察自然现象人手,掌握物理规律,进而让物理规律为人类服务,这是物理学的根本任务,物理教学有一条基本理念。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正是顺应物理的根本任务而来的,学会观察生活现象和身边的自然现象,就是要同学们从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多问个为什么。看看它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性等,比如说日出日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你进一步问:是太阳绕地球转吗?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尉蓝色的?为什么会有五彩缤纷的云彩?这时你就有了初步的学习物理的思维习惯了。
当然,物理学习并非就这么简单,观察自然现象还要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运用对比观察法、静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等,如观察刻度尺我们要用先整体后部分的静态观察法,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要运用动态观察法,观察量筒和量杯要用对比观察法。
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和规律
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的八年级同学,学习物理要过一个重要的关,就是怎样正确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原理,解释物理现象,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表达,物理中有特定的语言和习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语言表达上是极其精练和严密的,它与生活语言有极大的差别,这也是同学们刚学物理的难点之一,比如,《声现象》中,音调只能用“高”、“低”描述,响度只能用“大”、“小”描述。
生活常识对物理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用生活的观点、生活的语言来学习物理是行不通的,物理毕竟是一门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本质概括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比如,我们都知道往暖瓶里面倒水,在暖瓶快满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尖,在我们学习了《声现象》这章内容之后,我们就要从物理的角度来思考观察此现象了,暖瓶快满的时候声音之所以越来越尖,是暖瓶内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引起的。
三、学会正确运用物理研究方法
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对物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的,在探究某种现象的物理原理时,要学会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其一,要学会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时,在多次测量入射角与反射角后,能归纳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其二,要学会比较概括中变量控制的方法,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时,我们要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其中就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最后在比较概括中得到结论: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其三,要掌握物理探究的基本过程,这需要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也有适合本门学科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的内容,要学会进行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观察,学会测量,学会记录数据。
四、养成正确的物理学习习惯
物理教材同学们自学起来不方便,因为物理学习本身是师生互动的知识生成过程,是必须通过探究活动和积极的思维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所以教材中关键的实验现象描述,关键的物理结论处都是空白,没有教师的引领,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但这并不是说,物理学习就过分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跑,为了适应学科特点,我们需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上课前充分做好课堂学习准备(文具和小制作等),课后及时温习课堂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内容要有完整清晰的印象,课外积极完成作业,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要死记硬背,但要学会咬文嚼字,如,我们在描述光沿直线传播时,一定要加上“在均匀介质中”的前提条件,要不然光线就不一定沿直线传播了。
物理结论是建立在物理探究基础之上的,学习物理不是直接去背诵它,而是要深刻领会它的来龙去脉和成立条件以及它的实际意义,课堂学习时要与同学积极主动交流讨论,要有合作精神,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考,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
五、课外多做小实验、小制作
物理作业与数学课外练习不同,除了对物理课堂知识深刻领会、理解运用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运用物理方法去研究课堂上解决不了的相关物理问题,有的是验证性的,有的是探究性的,有的是训练同学们实际操作能力的,这些都要求同学们实际动手做一做,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操作中验证物理原理,在操作中探究物理问题,如,在探究声是如何产生时,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敲响音叉后,让音叉紧挨面部感受一下音又的振动,而不是只观察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演示。
教材上每节后都布置有课外小实验,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可有可无,不要等待其他同学的演示,课外要想办法去完成,真正的物理知识是在同学们克服一个个困难,完成一次次操作中积累而来的,在操作中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变量,认识到什么是物理测量,什么叫减小误差,以及怎样从物理现象中揭示物理规律等。
六、克服恐惧心理
初中物理学习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掌握基础知识、物理研究方法以及学会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只要方法得当,物理学习是很容易的,由于有些同学刚学物理时,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继而对物理失去兴趣。片面地认为物理难学,使初学者形成先入为主的恐惧心理,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在刚学物理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少走弯路,尽快入门。
一、学会观察生活现象和身边的自然现象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从观察自然现象人手,掌握物理规律,进而让物理规律为人类服务,这是物理学的根本任务,物理教学有一条基本理念。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正是顺应物理的根本任务而来的,学会观察生活现象和身边的自然现象,就是要同学们从平时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多问个为什么。看看它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性等,比如说日出日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你进一步问:是太阳绕地球转吗?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尉蓝色的?为什么会有五彩缤纷的云彩?这时你就有了初步的学习物理的思维习惯了。
当然,物理学习并非就这么简单,观察自然现象还要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运用对比观察法、静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等,如观察刻度尺我们要用先整体后部分的静态观察法,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要运用动态观察法,观察量筒和量杯要用对比观察法。
二、用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现象和规律
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的八年级同学,学习物理要过一个重要的关,就是怎样正确组织语言表达物理原理,解释物理现象,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表达,物理中有特定的语言和习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语言表达上是极其精练和严密的,它与生活语言有极大的差别,这也是同学们刚学物理的难点之一,比如,《声现象》中,音调只能用“高”、“低”描述,响度只能用“大”、“小”描述。
生活常识对物理学习是有帮助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用生活的观点、生活的语言来学习物理是行不通的,物理毕竟是一门科学知识,是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本质概括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比如,我们都知道往暖瓶里面倒水,在暖瓶快满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尖,在我们学习了《声现象》这章内容之后,我们就要从物理的角度来思考观察此现象了,暖瓶快满的时候声音之所以越来越尖,是暖瓶内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频率越来越大引起的。
三、学会正确运用物理研究方法
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对物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的,在探究某种现象的物理原理时,要学会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其一,要学会归纳概括的方法,如,在探究光的反射的规律时,在多次测量入射角与反射角后,能归纳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其二,要学会比较概括中变量控制的方法,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时,我们要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其中就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最后在比较概括中得到结论: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其三,要掌握物理探究的基本过程,这需要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也有适合本门学科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学习的内容,要学会进行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观察,学会测量,学会记录数据。
四、养成正确的物理学习习惯
物理教材同学们自学起来不方便,因为物理学习本身是师生互动的知识生成过程,是必须通过探究活动和积极的思维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所以教材中关键的实验现象描述,关键的物理结论处都是空白,没有教师的引领,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但这并不是说,物理学习就过分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跑,为了适应学科特点,我们需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上课前充分做好课堂学习准备(文具和小制作等),课后及时温习课堂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内容要有完整清晰的印象,课外积极完成作业,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要死记硬背,但要学会咬文嚼字,如,我们在描述光沿直线传播时,一定要加上“在均匀介质中”的前提条件,要不然光线就不一定沿直线传播了。
物理结论是建立在物理探究基础之上的,学习物理不是直接去背诵它,而是要深刻领会它的来龙去脉和成立条件以及它的实际意义,课堂学习时要与同学积极主动交流讨论,要有合作精神,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考,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
五、课外多做小实验、小制作
物理作业与数学课外练习不同,除了对物理课堂知识深刻领会、理解运用之外,还要求同学们运用物理方法去研究课堂上解决不了的相关物理问题,有的是验证性的,有的是探究性的,有的是训练同学们实际操作能力的,这些都要求同学们实际动手做一做,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操作中验证物理原理,在操作中探究物理问题,如,在探究声是如何产生时,我们可以亲自动手敲响音叉后,让音叉紧挨面部感受一下音又的振动,而不是只观察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演示。
教材上每节后都布置有课外小实验,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可有可无,不要等待其他同学的演示,课外要想办法去完成,真正的物理知识是在同学们克服一个个困难,完成一次次操作中积累而来的,在操作中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变量,认识到什么是物理测量,什么叫减小误差,以及怎样从物理现象中揭示物理规律等。
六、克服恐惧心理
初中物理学习多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掌握基础知识、物理研究方法以及学会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只要方法得当,物理学习是很容易的,由于有些同学刚学物理时,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继而对物理失去兴趣。片面地认为物理难学,使初学者形成先入为主的恐惧心理,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在刚学物理时,掌握正确的方法,少走弯路,尽快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