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及创新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级管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班主任要“恩威并用”。班主任对学生既要有慈母般的“恩”,又要有严父般的“威”。既要给学生以“小恩小惠”, 又要有威信,有威严。
  关键词:管理 基本方法 创新 恩威并用
  
  所谓“恩”,就是说班主任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和靠山,让学生有话愿意对你说,有事愿意找你帮,你也要主动地给学生以“小恩小惠”,如个别谈话,在公开或私下场合对学生的优点加以褒贬,使其有受“宠”之感,这样,学生就会增加对你的亲近感。另外,就是要照料好学生的生活,天冷了要问寒问暖,生病了要倍加照顾,要有“恩”于他,使其“知恩图报”,这样,你的话他就会乐意听。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做出“爱的奉献”,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我班有一个同学叫顾玲玲,由于家庭原因,学习不安心,脾气古怪,经常违反班级纪律,几次缀学在家,我得知情况后,三次上门做工作,在生活上,学习上,特别是在经济上给予很大帮助,使她重新回到课堂,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已上升到班级前列。这件事使我深有感触:你只有成为他的“恩人”,他才不会成为你的“敌人”,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所谓“威”就是你在学生中要有威信,有威严,学生对你有一种敬畏感。这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班集体才能有战斗力。当然,这种“威”不是靠吓人而来的,而是靠班主任的品德和公正无私而来的,对学生批评要抓典型,抓苗头,起到批评一个,教育一大片的效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认识到错误之所在,认识到批评是为他好,不是和他过不去,这样才不致产生抵触情绪。
  总之,我认为“恩”“威”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恩”而没有“威”就不易形成严明的纪律,只有让学生既爱你又怕你,才有利于班级体的建设,做到活而不乱;如果只有“威”而没有“恩”,就会使学生对你“敬而远之”,不能产生心理共融的效应。同时,这个“威”也只有建立在“恩”的基础上,才能“威”得起来,否则的话,你越“威”学生对你的敌对情绪就越大,这是教育的大敌。
  班级管理中除了要经常采用这种最基本的管理方法,我们还要学会创新。现在的中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乐于参加各种活动,时时处处都在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开放的中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勿庸讳言,个别学生还存在养尊处优,自私任性,染上偏激、执拗等恶习。面对这些新时期的学生,就迫使我们老师要有用一些新方法、新手段。那么如何才能形成创新能力呢?这里我想借用三句古诗来说明创新能力形成的三个阶段。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准备阶段。意思是班主任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积极搜集教育信息,积累知识和经验,调查分析教育现状和社会情况,做好创新的准备工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酝酿阶段。对准备好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加工,研究其本质特点,创造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这个酝酿过程,也就是教育新思想,新方法的孕育时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的豁朗阶段。经过酝酿,一种新思想,新方法,往往会顿时悟出来,犹如黑暗中火花一闪即逝,班主任在及时抓住这稍闪即逝的思想火花,并及时强化,这就是创新的成果,这就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乐境地。
  这里我举三个例子:
  例1:前一时期,学生“减负”声很高,导致班级学风不浓,浪费时间现象严重。如何才能把学生的心思收回来呢?如果用简单的说教,效果肯定不理想。最后我想了一个法子。在周末的班会课上,我请每个同学把各自口袋中的钱掏出来,放在桌子上,而后把所有窗户打开,命令全班同学把钱全部扔出去,可是教室里的六十位同学面面相觑,莫名其妙,没有一个动手,有的脑子里打问号:老是搞什么名堂;有的眼光中充满疑惑,仍外去给谁;有的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我说:“叫大家把钱扔掉,莫说一元两元,就是一角两角也不会有谁舍得的,这多可惜!可是时间也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吗,为什么人浪费时间却那么慷慨大方,毫不可惜呢?”仅仅几句话说得教室里的同学欢呼起来。有的微笑,有的点头,有的沉思,仿佛一下子领悟到什么似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2:这一时期,我们同学为迎接考试,学习紧张,压力大,脑袋得不到休息,怎样才能做好劳逸结合呢?我思考了许久,决定“废旧规,立新观”,准许同学们在大课间和晚自习前一段时间开辟音乐欣赏“栏目”用音乐来清洗一下疲乏,收到了好的效果。
  例3:班级管理中,我还经常动用反常规管理方法,如用学生之短,之险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每科选派一个该科成绩最差生做课代表助理,把最爱玩的男(女)生放到最老实的女(男)生桌旁,结果发现,差生成绩明显上升,贪玩的学生也安心于学习,老实多了。
  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中学生的可塑性强,只要我们老师用一颗诚心去和呵护,帮助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教育方法上恩威并举,冷静地采取一些新方法,班级管理一定会上新台阶的,学生也一定会成才的。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各类实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实验技能必须注重三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一、培养感觉技能,提高思堆能力;二、培养操作技能,增强动作的协调性;三、培养实验设计技能,重视发散思维训练。为培养这些实验技能,在教学中要注重三个环节:一、强化基本操作训练。形成单项操作技能;二、注重综合训练,提高实验
[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明确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发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人文因素,把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等等。所有这些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内涵;策略与方法    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公民社会构建和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人
[摘要]人教初高中化学多年。高中的化学教师普遍认为高一的化学难教,学生认为高一的化学最难学,不少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对化学头疼。高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初高中存在部分知识断层,该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绊脚石、拦路虎。在后来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衔接好初高中知识断层,对学生的发展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本文全面总结出初高中知识断层的知识点,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衔接断层知识点,针对断层知识,尽最大的努力选
“为什么布鲁塞尔市政厅里要悬挂曾经侵略过他们的国家的君主画像呢?”“为什么作者要把小于廉向出殡人群撒尿的传说也写入课文,这是否会有损于小于廉的英雄形象呢?”这是教研员范老师在听完了我上《布鲁塞尔大广场》这堂课后向我提出的两个问题,它们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不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这两个问题的本身。  《布鲁塞尔大广场》可以说是一篇说明文。全文按照空间顺序,通过对布鲁塞尔大广场周围的天鹅咖啡馆、市政
笔者有幸听了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认识角》一课,教者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多彩的数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等活动中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片段一:揭示角的特征  1、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小礼品,(每小组准备了纸工袋、三角板、方瓷砖等实物)请同学们拿桌面上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它们上面的角,在小组内
【摘 要】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实现生本对话;合作交流,实现生生对话;拓展延伸,回归“生活语文”。 达到: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动态生成,让课堂建构更丰富。  【关键词】对话 合作交流 互动 生活语文 动态生成
【摘要】科学组织小学体育教学是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小学体育教师要着重从搞好体育教学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科学组织体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儿童身心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等方面着手,不断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 体育 教学 组织与实施 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牢身体素质基础,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抓好小学体育教育,对促进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自编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热情,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语文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适应
著名教育名家乔姆斯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育反思能成为教育行家。”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
[摘要] 本文认为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人格教育    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在《教育究为何来?》一文中曾明确指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教育究为何来,究为何而存在?那‘何’字只指一个东西,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现代汉语词典》将人格的解释为“人的性格、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