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中的舞台美学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_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传统民歌。2500年前的《诗经》到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随着诗、乐、舞的交相融汇,民歌艺术逐渐发展起来。人民对民歌的喜爱,造就了民歌艺术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民歌艺术审美水平和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民歌;舞台实践;艺术指导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33-02
  一、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的思考
  (一)中国民歌艺术的审美特点
  中国民歌是通过民族音乐特征和歌曲演唱的民族特色来演绎达到独特的民族表演艺术风格。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域风貌、习俗语言,风格各异、个性突出。居住高原雪山的藏族同胞,质朴敦厚、粗犷坚强,民歌旋律一般多宽广舒展、悠扬奔放、载歌载舞,节奏性强,真声的演唱声音雄浑粗犷、浓重情深,如《天路》;位居祖国大西北天山下的新疆,以维吾尔族为首的多个少数民族,热情爽朗、风趣潇洒、能歌善舞,受波斯、阿拉伯音乐影响,该民歌的旋律和节奏变化较大,切分节奏运用较多,音乐活泼跳跃,热情欢快,如《玛依拉》;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则是云南茶马古道上马帮爱情生活的绝响,以其发自内心的无比优美的旋律、回肠荡气地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内涵、情景交融无限深邃的诗的意境流传于世,久唱不衰。
  中国民歌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深处,才会发出人生最美的心声。千百年来,这“最美的心声”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繁衍。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民歌亦然。随着人们的生活、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民族“喜闻乐见”的审美要求也会随之改变。但是,万变而不离其宗。这种改变只能是更加丰富了她的内涵。
  (二)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的现状与困惑
  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音乐语言一直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近些年来,在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中,摒弃了唱法之争、门派之争。在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中对外来文化相互包容、兼收并蓄,使中国民歌得以发扬光大。民歌在舞台表演艺术上更是丰富多彩,在中国民歌的舞台上可谓异彩纷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青年歌唱家谭晶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运用力逻辑化的音乐(唱歌)思维将不同地域的音乐优势和文化特征经过取舍变化,完美地融合成全新的演唱体系,并从此开启全新的文化脉络。
  然中国民歌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误区。如过于偏重发声技巧,而忽略了韵味美,忽略了中国民歌独特内涵。而当今商业化的舞台对民歌的冲击更是不可忽视。经济利益驱使一些人对中国民歌的发展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创作、表演到教学都显得过于商业化。更有一些“另类”的表演,为追求一时的“舞台效应”,把一些优秀的民歌演绎得面目全非。
  二、中国民歌的美学内涵及指导意义
  (一)中国民歌的韵味及其美学内涵
  歌曲艺术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享受,因此表现美是歌曲艺术的主要特性。一般来说,歌曲艺术的舞台美的表现,除通过歌词、旋律之外,更主要是通过声音、语言、表演和情感等形式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在中国民歌教学特别是舞台美学的指导与实践中,要把握中国民歌在声音、语言、表演和情感上的特性,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音乐所用的声音不仅要求音律美,而且要求音质、音色优美动听,无论是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或戏曲唱腔无不强调声音美。声音是民歌重要的民族特性之一,它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性格的表象特征。我们在教学和舞台美学的实践中要重视声音的民族特性的认识和了解,娴熟地运用歌唱技能技巧才能实现民歌歌唱声音的完美表达。
  中国民歌的舞台表演,历来十分重视语言。中华民族语言的韵味是中国民歌美学的基础。汉语的特点是有声调,音节分割清晰,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没有长短音区别,所有的韵母都可以延长,适合于吟诵和演唱,语气词和量词丰富,加上讲究声韵、平仄、对仗等修辞手法,这一切形成了中国民歌独有的个性特征。民族唱法和戏曲唱腔都强调“字正腔圆”是不无道理的。
  声音和语言都是诉诸人的听觉,而表演则展示给人以视觉。表演不仅是表演者的形体动作、面目表情的展示,也包括了演员自身的形象、体态、风度和气质等。表演是为歌唱艺术增色、增加表现力,对歌唱艺术起到辅助的作用。大型情景歌舞《四季情韵》,其中《天路》一曲,歌者身着藏族服饰,且歌且舞从貌似寺院山门的舞台中央高台上款款而下,演员高挑的身材,双臂舞动着水袖,弦子舞伴着透亮清澈、甜净质朴的歌声,让人联想到青藏高原湛蓝的天空及青藏铁路给藏族同胞带来的生活和精神变化。
  声音美在耳,表演美在目,情感美在心。歌曲演唱要做到感耳、感目不难,做到感心就不易了。这需要歌者对歌曲进行深入挖掘,研究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主观意念以及它的理性思考,寄予怎样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志趣然后才能调动联想,展开形象思维活动。把对歌曲的理解连同自己在生活中的积累融合在一起,转化成生动的意象,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
  (二)中国民歌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生活、生产,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等的差异,形成了有其自身特点的民族文化。民歌同样包含着民族语言、曲调以及表演中的肢体语言等的不同。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它的蒙族歌曲多表现为悠扬宽广,如《牧歌》。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性格开朗活泼、能歌善舞,维族、哈萨克族歌曲多表现为活泼欢快,如《玛依拉》。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勤劳温顺、纯真质朴,藏族歌曲多表现为舒展清澈透亮,如《青藏高原》。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行,人们的价值观、审美取向、情感需求和时尚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民歌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反映,民歌更是讴歌着时代的主旋律。不同的时代产生不一样的歌曲,而同样的歌曲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表达。从陕北民歌《骑马调》到《东方红》,从云南民歌《月亮出来亮汪汪》到《小河淌水》的变化发展都说明了民歌的时代性要求。   三、舞台美学在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中的指导
  在具体教学和舞台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对民歌构成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民歌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以及中国民歌在声音、语言、表演和情感上的特性,并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
  (一)充分理解作品
  民歌是词、曲作者或流传者情感的寄托,因此舞台实践中,对作品的揣摩、研读,对歌曲的人文背景、创作意图、作者生平或其他相关材料的熟知程度,一定程度的影响着演唱的效果。作品的相关资料是舞台实践中酝酿感情的依据,因此对作品的揣摩,是民歌舞台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例如山西民歌《走西口》。这是一首感人、质朴的晋北民歌,反映年轻的妻子送别丈夫走西口离家时的情景。晋北土地贫瘠,过去,农民生活十分贫苦。迫于生计,男人每年春天顶着西北风卷起的漫天沙尘背井离乡“走西口”。年复一年分别的无奈中,年轻的妻子用歌声传达对亲人的思念、对丈夫的寄托。
  对歌曲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还要对歌曲的曲调和结构进行仔细的揣摩,为情感的酝酿提供依据。
  (二)充分调动想象
  充分调动想象是在诠释民歌时的必要环节。演唱者可以根据音乐中所表达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应的音乐想象,并把自身融入到作品当中,将自己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对作品进行生动地诠释。如果能够将所有的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脑海中转化成生动具体的音乐形象和画面,会更加真实生动,主题也会更明确。
  遇到新的作品能够在头脑中通过对旧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进行搜索,并调动自身丰富的想象来诠释和理解音乐是一种能力。生活中的阅历与各类情感的积累越多,形成新形象的速度就越快,诠释出的内容也就越丰富。
  (三)传承、借鉴与创新
  中国民歌的发展之所以有这样辉煌的成就,正是传承、借鉴与创新的结果。比如作为民歌载体的民族声乐艺术,它不但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曲艺艺术演唱风格的韵味醇厚、自然质朴、音色明亮、“以字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在借鉴、吸取西洋发声方法中得以创新发展起来的。
  我们在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美学的实践中,还要善于借鉴现代舞台艺术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甚至包括现代舞台声光电的运用。如中国歌剧舞剧院新近创作的大型情景歌舞《四季情韵》就是汇集了像《太湖美》、《浏阳河》、《茉莉花》以及《天路》等经久传唱的民歌,运用现代舞台技术手段,通过色彩、情景演绎自然界的春、夏、秋、冬。整台晚会极具民族个性,又充满了时代气息,给人的感觉是好听、好看、养眼、养耳,令人赏心悦目。
  每个时代产生的民歌都是生活长河中人民大众创造的艺术闪光点的复制和再现,都源于民间音乐。而借鉴让时代、生活以及作品融为一体,是把作品升华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过程。在民歌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借鉴和吸收的民间音乐素材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形成与时代接轨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思路,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将民歌艺术更好地发展与传播。
  总结
  我们在中国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中探索、研究中国民歌审美特征和美学内涵,对提高我们在民歌教学和舞台实践方面的素养、增强我们对民歌的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研究民歌艺术的审美特征,也有助于民歌教学和舞台表演的发展。让人们更多地去喜爱它、学习它、演唱它,从而将中国民歌艺术推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王元鹏.谈中国民族声乐审美特征[J].音乐生活,2010,(1):73-74.
  [3]于洲.谈美在歌唱艺术中的表现[J].音乐生活,2010,(1):79-80.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推进,道德日益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主体是全体人民,人是社会道德的承载者,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我国社会
水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推动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过程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为了实现水产养殖的环境效益,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积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新时期党对新闻媒体的新要求,也应该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准则。去年下半年至今,各媒体记者纷纷深入生产生活一线,转变采访作风,改革报道文风,在
卷取是热轧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其主要工艺过程是将经过精轧轧制后的带钢卷取成热轧钢卷,同时为满足后工序及用户正常使用要求,必须保证经过卷取后的钢卷卷形良好,无严重塔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