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正处于向开放型经济转轨的关键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建设如何协调发展、良性互动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本文以长春市为例,基于理论分析与实例检验的基础上,阐述产业集聚与新城镇建设的互动关系和具体效应,对如何利用产业集聚来推动城镇化提出建议和政策。
关键词:产业集聚;新城镇建设;互动关系;长春市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一、绪论
全球经济依然保持飞速发展的状态,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进程较快,城镇发展迅速。我国各个地区不断涌现出众多新城镇和城市新区,在新城镇规划的同时,逐步调整原有产业的布局模式,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得产业布局的模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产业集聚加快的趋势也日益加剧[1-3]。但同时,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规划建设未达到标准等问题层次不穷,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较为窘迫的状况。因此,结合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进行实证研究,理清产业集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对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探究新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长春市产业集聚与城镇建设互动关系分析
1.长春市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现状
长春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支柱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产业集聚以国家计划为导向,呈现出劳动密集型、技术投入少、实际效率低等特征。同时,长春是一座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东北核心城市,经过了城市化演进的孕育期、发展期、停滞期、复苏期、飞跃期五个阶段,长春历史积淀十分雄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域协调能力持续增强,但目前存在城市化速度与工业化发展不匹配等问题。
2.长春市产业集聚与城镇建设的互动分析
(1)产业集聚在城镇建设进程中的效应
产业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产业集聚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并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产业集聚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地区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可以极大促进城镇人口的就业,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形成。2002-2015年,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口增加了36.4万人,产业集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城镇就业机会,并且促进了劳动力的提质,实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农村人口不断大量地流向城市。2002-2015年,长春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42.3:21.3:36.4逐步变化为35.8:25.9:38.3,可见,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开始大幅下降,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作用持续加强,并且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集聚,有效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优化。2015年,长春市建成区面积预计达到450平方公里,与2002年建成区面积约为285平方公里相比,将近增加了一倍。长春市区内第二产业外移的重要载体如汽车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幵发区和净月旅游经济开放区逐渐出现南移的倾向,不断的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地和产业新城,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得到优化。
(2)城镇建设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效应
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长春市的集聚经济效应逐渐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政府财政收入相应增加,为产业集聚的提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2014年,长春市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大,相关部门投入的科技经费平稳递增,已由2000年的2630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2083万元,增长了4.6倍,企业技术革新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可以为产业集聚提供更多专业化的保障。截至2014年末,全市拥有银行信社类金融机构37家,保险公司30家,证券公司2家,证券公司分公司14家,证券营业部56家,上市企业20家,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形成多个产业内企业投融资的良好平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形成了长春市的城市品牌,长春作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当选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获得了城市绿化最高荣誉“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城市文化环境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吸引众多高层次产业人才、优质企业、高端科研机构等的落户,培育了产业集聚蓬勃发展的精神土壤。
三、对新城镇建设的建议
长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即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应利用好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同期建设的契机,结合城镇的建设与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使人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在新城镇的发展中,应基于新城镇的功能定位,结合人口、用地、建设融资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适度规划新城镇的规模,通过重点培养第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入驻等措施来培育新城镇的产业集群、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形成集聚,构筑起新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业之间的合作相对不足,同时由于产业关联效应、产业之间的同质竞争及产业发展壁垒,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利其它的相关产业发展,制约着产业集聚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应鼓励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向城镇集聚,对现有的产业集聚区进行提前规划、及时定性的同时,谋划发展更多有独特优势、竞争力较大的产业集聚区[5]。加强对产业集聚创新的培育,重视对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培育,着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与自身创新能力,建立一套包括创新风险投资、技术共享和信息交流等较为完整的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换娥,孙静,田华杰. 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互动研究[J].现代商业,2012,18:52-53.
[2]宋江飞,张劲松,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0(23).
[3]劉力臻,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4]海红,城乡一体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5]郑碧波. 基于集聚指数的区域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6]蒋翠. 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
关键词:产业集聚;新城镇建设;互动关系;长春市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01
一、绪论
全球经济依然保持飞速发展的状态,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进程较快,城镇发展迅速。我国各个地区不断涌现出众多新城镇和城市新区,在新城镇规划的同时,逐步调整原有产业的布局模式,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得产业布局的模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产业集聚加快的趋势也日益加剧[1-3]。但同时,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镇规划建设未达到标准等问题层次不穷,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较为窘迫的状况。因此,结合产业集聚与城镇化进行实证研究,理清产业集群与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对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探究新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长春市产业集聚与城镇建设互动关系分析
1.长春市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现状
长春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支柱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产业集聚以国家计划为导向,呈现出劳动密集型、技术投入少、实际效率低等特征。同时,长春是一座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东北核心城市,经过了城市化演进的孕育期、发展期、停滞期、复苏期、飞跃期五个阶段,长春历史积淀十分雄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域协调能力持续增强,但目前存在城市化速度与工业化发展不匹配等问题。
2.长春市产业集聚与城镇建设的互动分析
(1)产业集聚在城镇建设进程中的效应
产业集聚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产业集聚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并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产业集聚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地区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可以极大促进城镇人口的就业,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形成。2002-2015年,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口增加了36.4万人,产业集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城镇就业机会,并且促进了劳动力的提质,实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农村人口不断大量地流向城市。2002-2015年,长春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42.3:21.3:36.4逐步变化为35.8:25.9:38.3,可见,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开始大幅下降,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作用持续加强,并且呈现出良性互动的态势。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的集聚,有效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优化。2015年,长春市建成区面积预计达到450平方公里,与2002年建成区面积约为285平方公里相比,将近增加了一倍。长春市区内第二产业外移的重要载体如汽车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幵发区和净月旅游经济开放区逐渐出现南移的倾向,不断的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地和产业新城,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得到优化。
(2)城镇建设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效应
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长春市的集聚经济效应逐渐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政府财政收入相应增加,为产业集聚的提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2014年,长春市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大,相关部门投入的科技经费平稳递增,已由2000年的2630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2083万元,增长了4.6倍,企业技术革新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可以为产业集聚提供更多专业化的保障。截至2014年末,全市拥有银行信社类金融机构37家,保险公司30家,证券公司2家,证券公司分公司14家,证券营业部56家,上市企业20家,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形成多个产业内企业投融资的良好平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断强化,形成了长春市的城市品牌,长春作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当选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获得了城市绿化最高荣誉“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城市文化环境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吸引众多高层次产业人才、优质企业、高端科研机构等的落户,培育了产业集聚蓬勃发展的精神土壤。
三、对新城镇建设的建议
长春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即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应利用好城镇化建设和产业转型同期建设的契机,结合城镇的建设与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使人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在新城镇的发展中,应基于新城镇的功能定位,结合人口、用地、建设融资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适度规划新城镇的规模,通过重点培养第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吸引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入驻等措施来培育新城镇的产业集群、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形成集聚,构筑起新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业之间的合作相对不足,同时由于产业关联效应、产业之间的同质竞争及产业发展壁垒,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利其它的相关产业发展,制约着产业集聚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在此情况下,应鼓励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向城镇集聚,对现有的产业集聚区进行提前规划、及时定性的同时,谋划发展更多有独特优势、竞争力较大的产业集聚区[5]。加强对产业集聚创新的培育,重视对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培育,着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与自身创新能力,建立一套包括创新风险投资、技术共享和信息交流等较为完整的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换娥,孙静,田华杰. 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互动研究[J].现代商业,2012,18:52-53.
[2]宋江飞,张劲松,国内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0(23).
[3]劉力臻,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4]海红,城乡一体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 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5]郑碧波. 基于集聚指数的区域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6]蒋翠. 基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