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es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学理上回顾了百年来民族精神的研究历程,并指出了目前民族精神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民族精神; 弘扬; 培育
   [中图分类号] C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3-0046-02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表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虽极其丰富,但以往的研究过于简单、随意,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和论证,缺乏从学理上进行严谨地甄别、提炼和发展。为在21世纪更好地发扬民族精神,亟须结合实践从理论上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征、成长及其弘扬与培育作深入探讨。为此,有必要从学术上先就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做些分析。
  
  (一)
  
  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思想界有关民族精神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以及如何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时间上则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5年中日战后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前。
  中国从理论上以自觉的态度来审视、检讨、培育和重铸民族精神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觉醒,民族问题引起国人广泛关注。受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革命派所办的各种报刊、所写的各种著作,就中华魂、民族魂、国民性、民族精神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孙中山等人不仅提出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这一现代性民族范畴,而且梁启超的《中国魂》与《新民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系列论著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诠释。由于中国民族精神的提出既是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社会转变的结果,又是中国在千年未有的社会大变动中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产物,近代仁人志士迫切关注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来迎战西方的侵略和挑战,因此,这一问题从一开始就具有特殊的尖锐性和强烈的社会实践性。思想家们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强烈的功利性、针对性,一方面突出了问题意识和实用性;另一方面,由于问题的紧迫性,研究者身陷其中,未能较为清醒地做自我批判,难以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他们在论述时往往夸大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作用,认为民族精神是决定民族发展的惟一决定性因素。
  第二阶段,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初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在危机面前继续进行自我反省、改造和更新,不同政派、不同学派就民族精神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争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各方通过关于儒学的论战,关于传统道德的论战,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战,关于东西文化的论战,深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深入针砭国民的劣根性,深化了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2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瞿秋白发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等文强调阶级性先于民族性;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多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态度,把反对外来民族压迫、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郭沫若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复兴民族的真谛》一文,把富于创造力、同化力和反侵略性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把复兴民族精神与民族独立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
  学术思想界以梁漱溟、贺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以胡适、陈序经等为代表的西化论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如梁漱溟把每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方向作为民族精神,贺麟则把民族精神的复兴等同于儒家文化的复兴,胡适则强调拿西方文明来改造固有的文化。应当承认,他们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其中不乏今天仍值得借鉴的东西。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有些说法过于简单,有些对民族精神的总结有所偏颇甚或误解。
  第三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极“左”思想影响,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干扰。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需要从文化上进一步汲取社会发展的动力,关于民族精神的研究蓬勃兴起。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涌现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等一系列论著,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体上说,近几十年来关于民族精神的研究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如,张岱年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他在《文化与哲学》一书中指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里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胡乔木为《中国精神》一书题词时列举天下为公、杀身成仁为等八项内容为民族精神。费孝通把“中和位育”、“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以人本主义来概括民族精神。还有些学者模仿国外文化学者,要求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去寻找民族精神,认为中国的《四书》《五经》代表了中国民族精神。
  回顾近百年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基本不外乎三种类型:一是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糟粕与精华并存;二是如张岱年所讲,民族精神只包括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三是如柏杨所讲,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的劣根性落后性。以上三种说法尽管言之有理,各有侧重,但仍存在问题。民族精神总是优点与缺点联系在一起,弘扬民族精神应当是剔除民族文化中消极因素后一切有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的总和。而对于民族精神的研究还需要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结合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真正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历史上一再提出过的重大课题,但都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要在以下几大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包括对民族精神的科学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理论内涵的分析和综合。
  中华民族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且其内涵还相当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众说纷纭,而且对民族精神这一范畴本身的含义也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如何从理论上对民族精神作出合理的概括,如何更加全面、深刻、准确地总结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容,这既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需要迈出的一步。
  (2)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历史研究,包括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的阶段划分及其不同时代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外来文化冲击下中华民族精神的更新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的探讨。
  民族精神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要想科学地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就离不开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过程的历史探索。但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比如,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起源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哪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更新与外来民族文化是怎样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深入发掘文献资料,作进一步探讨。
  (3)当代民族精神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包括当代中国社会不同阶层民族精神问题调查,当代中国社会振奋民族精神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方式和方法研究等。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历史问题,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它与当前我国的民众价值观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多民族团结问题、文化建设问题、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等都息息相关。如何利用科学和规范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不同层面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和对待民族精神态度的真实情况,探索出一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其他文献
如何正确认识和谐社会警民关系的内涵特征和构建和谐社会警民关系的作用意义,怎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警民关系,是当前公安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采取一些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彝族人就分散居住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以前,那里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睡地铺、烧地
期刊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电力工程数量越来越多,这样的形势和环境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制订科学、
在世界知识经济浪潮蓬勃发展的今天,含知识产权等智力因素的无形商品在贸易往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圆满结束以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16年度理事会议于5月25日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召开。会议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石鹏建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
2014年1-11月,纳入本月报统计范围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和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合国有金融类企业,以下简称“国
期刊
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并壮大了私营企业主这个利益群体,而且这个群体也在不断地垂直和水平分化.他们有着迫切的政治参与愿望和要求,而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民间商会则是适应这个
本文介绍了板式橡胶支座的应用。并对桥梁下部结构变形的计算作了阐述,考虑柱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提出了橡胶支座选择的新观点。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pplica
大学生创业有哪些优惠政策?怎样选择创业项目?日前,全国高校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开发处处长方伟与线上网友互动,解答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关问题。
新型碳材料之一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具有十分优异的性能,且容易改性,或与其他物质形成复合材料。氧化石墨烯薄膜又称氧化石墨烯纸(GO paper),它保留了纳米材料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