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硝酸酯,为何会“耐药”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朱阿姨今年70岁。3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医院装了两根冠状动脉支架。通过咨询,她了解到长效消心痛是一种硝酸酯类药物,可以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扩张血管。为此,她严格遵照医嘱,每天坚持服用长效消心痛,病情平稳。
  五一节,家人团聚,朱阿姨忙进忙出。晚饭后,她忽然感到胸口闷痛、冷汗直冒。家人见势不妙,都劝她马上去医院急诊。她想,一直服用的长效消心痛不是可以扩张血管、缓解心肌缺血吗?不如马上加服一颗,坚持到过完节再去医院。
  当朱阿姨加服一粒长效消心痛后,非但胸口闷痛的感觉没有得到舒缓,反而越来越严重,直至午夜出现休克症状,家人才急忙将其送至医院急诊室。医生告诉朱阿姨,她又发生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什么服药会无效呢?医生说,可能与她服用的硝酸酯类药物产生的“耐药”现象有关。
  天天硝酸酯为何会“耐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程蕾蕾
  硝酸酯类药物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心肌缺血药物之一。但是,硝酸酯类药物存在“耐药”现象。
  患者:耐药重视程度不够
  研究表明,虽然硝酸酯类药物临床使用非常广泛,但是,目前在临床上患者仍存在用药方法不正确,以及对耐药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规范。研究证实,任何剂型的硝酸酯类药物连续应用24小时后均可发生耐药现象,一旦发生,不仅疗效减弱或缺失,而且可能造成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那么,什么是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是指患者连续用药48~72小时以后,其药物抗心肌缺血及扩血管效应的降低或消失。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患者对同一剂量的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效应下降或消失,必须在此基础上增加药物剂量,或合并其他措施才能维持原来的药效。
  硝酸酯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现象:
  硝酸酯类药物除本身会产生耐药现象以外,还存在交叉耐药现象,即不同制剂或不同给药途径之间均可发生交叉耐药。例如,患者用硝酸甘油贴膏产生耐药后,这时,若口服消心痛也会有耐药现象发生,这是因为所有硝酸酯类药物都是通过生物转化为一氧化氮而发挥作用的。
  抗耐药:宜采用间歇疗法
  为防止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发生,目前认为,长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必须采用偏心给药方法(间歇疗法),即患者需要保证每天有8~12个小时不服用硝酸酯类药物。这期间,患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预防心绞痛反跳发生。
  此外,联合用药也可防止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发生。例如,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依那普利、苯那普利及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可防止耐药现象产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同时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联合使用其他氧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也可防止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产生。
  总之,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需重视硝酸酯耐药问题,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维护身体健康。
  
  特别提醒:同一天中,不要混用长、短效硝酸酯类药物
  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同一天中,患者不应混合使用长、短效硝酸酯类药物,即患者不能在早晨使用长效硝酸酯类药物,下午则改用短效硝酸酯类药物(临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终止缺血急性发作除外),反之依然。否则非但不能预防心绞痛发生,还可能导致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产生。
其他文献
作为肝外科医生,经常会听到患者或家属询问,“医生,你觉得肝癌切好还是不切好?”笔者认为,关于“肝癌切除好还是不切除好?”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的原
1997年9月~2002年5月,我院应用OUR-RGS/A型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257例,报告如下:
在水准测量中,误差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直接影响测量结果。水准测量中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影响均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本文对造成水准测量误差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消除或减弱各项误差、提高观测精度的相应措施。
分析了道路景观的功能,阐述了道路景观配置的形式和原则,同时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道路景观绿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了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