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流言传播的受众方面出发,以汶川大地震期间的成都某高校学生为例,引入费斯廷杰的认知不和谐理论,分析了人们对地震流言的态度是如何通过减少认知不和谐因素来形成的。
【关键词】 流言 态度 认知不和谐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以后,余震不断,四川地区民众普遍陷入恐慌状态。然而,比余震更让人恐慌的是关于要发生余震的流言。那段时间,流言疯传,各种各样关于要再次发生大地震的流言传得绘声绘色,让人们坐立不安。
2008年5月15日晚,有流言说达州地区可能会发生大的余震,有人看到大批蛤蟆在迁移,消息传得很厉害,达州市政府赶紧站出来辟谣。但是,学生们却丝毫不理,宿舍区几栋楼全跑空了,大家都挤到操场上,提心吊胆地等着余震的来临,持续了几天。然而,几天后的另一条流言,在大学生面前的威力却大大减弱,大部分学生却变得理性起来,开始不相信流言,保持正常学习生活。
本文试从流言传播的受众一方出发,引入费斯廷杰的认知不和谐理论,分析受众在这两次流言的传播中是如何处理流言信息,减少自己认知上的不一致,从而形成对流言的态度。
一、概念界定
1、流言
关于流言,根据《社会心理学词典》,指的是:“人们在无意中广为传播的一种没有确切根据的特定的消息”。
2、“流言”与“谣言”
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词几乎是混用的。在英文中,两个词都可以用rumour来表示,因此,许多翻译也将这两个词搞混 ①这两个词虽然大体意思接近,但是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有自发产生的,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與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②在汶川地震期间,大多数传言并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只是有的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因此,为了更确切的描述这一现象,本文采用“流言”这个词。
二、相关研究回顾
关于流言,国外最经典的研究要属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他们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流言公式:R=i×a。其中R代表流言,i代表重要性(importance),a代表模糊性(ambiguity)。③这个公式表示,如果有关某件事的流言(R)与此事在群体中的重要性(i)和模糊性(a)成正比,它就会在群体中流传开来。学者科斯拉对这一公式进行了补充,提出R=i×a×1/c,c代表人们的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公式的意思是,如果人们批判地接受事物的能力强,流言就会减少,直至最后消失;反之,如果批判能力很低,对什么事都会不加选择地接受,则会为流言传播大开方便之门。④
国内早期对流言或是谣言的研究并不多,但自非典事件以后,流言(谣言)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凸显了出来。于是国内很多学者开始了对流言(谣言)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对流言(谣言)的研究大多比较宏观,很多都从媒体、政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流言传播时媒体和政府应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微观层面上,学者的研究集中于探讨流言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变异的,少部分学者也关注了人们传播流言的心理动机,但是,极少有学者关注人们接受流言信息的心理,以及对流言的态度是如何形成。
三、学生们对于流言的态度形成
关于态度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一致性理论。它假设:人们总是希望获得一致性,消除不一致性。那些打破平衡的信息通常会引发态度上的改变。⑤费斯廷杰提出的认知不和谐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致性理论当中最突出的代表。他认为,任何两种认知因素之间必定会产生无效关系、一致关系、不一致关系三种当中任意一种。⑥当出现认知不和谐时,人们会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少不和谐的程度。地震期间,由于流言在传播时真伪很难鉴定,所以也更容易导致人们的认知不和谐,不知道该相信还是不该相信流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两个真实的例子,这两个例子均发生在笔者本科就读的高校。两次都是在晚上传来会发生大余震的流言,学生们面临着相信或不相信流言的选择。我们从认知不和谐理论出发,来看他们是如何形成对余震流言的态度的:
在余震谣言传来时,人们会有两个基本的认知:
1:“流言若是真的,相信它能确保我的安全”。
2:“相信流言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这两个认知却是不和谐的,认知1让学生倾向于对流言持信任的态度,而认知2又阻碍了学生对流言的信任。这样,便让他们出现了认知不和谐。为了减少不和谐,获得认知的一致,学生们会努力寻找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认知。
5月15日晚,成都附近的达州地区将发生大的余震这样一个流言在学校盛传时,大家都很矛盾。如果这条流言是真的,那么相信它、去操场躲地震则能确保大家的安全(认知1);然而,连续几天的折腾已经让大家疲惫不堪,去操场睡觉又需要带床垫被子等一系列东西,十分麻烦(认知2)。
在这样一种认知不和谐的状态下,有同学开始打电话或发短信向人求证流言的真实性,有同学开始在网络上查找此流言的细节,大家都在查找信息来消除这种认知不和谐,从而决定到底出去避震与否。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各自提了很多看法,笔者根据记忆将其整理,大致的意见如下:
A同学改变了自己对认知2的看法,认为“相信流言也不会带来太多麻烦”;B同学,在构成紧张关系的认知1方面添加了一些因素,认为“流言确实是真的,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它,以此来确保安全”;C同学,调整了自己原来“不要轻易相信流言”的看法,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D同学,寻找了一些增进和谐的信息,认为去操场“会很热闹,也是一件好玩的事”;E同学有意歪曲了流言,将蛤蟆大规模出现等同于会发生大地震。
很明显,认知1占了上风,最后大家决定当晚去操场避震,认知达到了一致。
地震发生一个星期以后,又有几次厉害的流言来袭,有的甚至比5月15日晚那次地震的谣言传得更厉害。
然而这次大家对流言的处理却和上次大相径庭:
A同学改变了对认知1的看法,认为“即使流言是真的,大地震来了,宿舍楼也是安全的”;B同学增添了对认知2的看法,认为出去躲地震“既麻烦,又累人”;C同学调整了自己原来的看法,认为“地震传言没有真的,全是假的”;D同学看到了老师们的行为,认为老师们都不害怕,我们也没必要怕;E同学则相当主观地判断流言是假的,地震局不可能预报地震。
就这样,这次流言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引起很大的恐慌。绝大多数同学当晚都还是呆在寝室,而未去操场躲避。
两次流言的传播由于发生时间、信息内容等的不同,虽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们是如何通过减少认知不和谐来形成自己态度的。
四、结语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对于流言都不置可否,因为难以对其进行考证。但是,在地震期间,关于余震的流言却强迫人们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相信它从而去避震,还是不相信从而就呆在室内。这就方便了本研究对人们关于余震谣言的态度进行考察。
如果人们选择相信余震流言,则意味着必须付出很多精力去避震,因此,地震期间的余震流言更容易让人产生严重的认知不和谐。人们对流言的态度也就在这个消除认知不和谐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从本文中的例子可以看到,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相信或者不相信流言。当然,人们对流言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受群体环境的影响,有时相信某个流言仅仅是因为从众。本文当中并未详细考察这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群体的影响最终也要通过个人的判断才能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也只是消除认知不和谐的一种途径。因此,了解清楚人们是如何通过消除认知不和谐来形成自己对流言的态度以后,我们便能更清楚地认识流言的传播过程,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阻止虚假流言的传播。■
注释
①程中兴:《谣言、流言研究——以话语为中心的社会互动分析》[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2月,第5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99页
③R·L·罗斯诺、 G?A·费恩:《流言》[M],康晖、李华、钱孟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年6月,第43页
④R·L·罗斯诺、 G·A·费恩:《流言》[M],康晖、李华、钱孟姗译,第43页
⑤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50页
⑥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第150页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流言 态度 认知不和谐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以后,余震不断,四川地区民众普遍陷入恐慌状态。然而,比余震更让人恐慌的是关于要发生余震的流言。那段时间,流言疯传,各种各样关于要再次发生大地震的流言传得绘声绘色,让人们坐立不安。
2008年5月15日晚,有流言说达州地区可能会发生大的余震,有人看到大批蛤蟆在迁移,消息传得很厉害,达州市政府赶紧站出来辟谣。但是,学生们却丝毫不理,宿舍区几栋楼全跑空了,大家都挤到操场上,提心吊胆地等着余震的来临,持续了几天。然而,几天后的另一条流言,在大学生面前的威力却大大减弱,大部分学生却变得理性起来,开始不相信流言,保持正常学习生活。
本文试从流言传播的受众一方出发,引入费斯廷杰的认知不和谐理论,分析受众在这两次流言的传播中是如何处理流言信息,减少自己认知上的不一致,从而形成对流言的态度。
一、概念界定
1、流言
关于流言,根据《社会心理学词典》,指的是:“人们在无意中广为传播的一种没有确切根据的特定的消息”。
2、“流言”与“谣言”
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词几乎是混用的。在英文中,两个词都可以用rumour来表示,因此,许多翻译也将这两个词搞混 ①这两个词虽然大体意思接近,但是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有自发产生的,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與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②在汶川地震期间,大多数传言并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而是有一定事实根据,只是有的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因此,为了更确切的描述这一现象,本文采用“流言”这个词。
二、相关研究回顾
关于流言,国外最经典的研究要属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他们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流言公式:R=i×a。其中R代表流言,i代表重要性(importance),a代表模糊性(ambiguity)。③这个公式表示,如果有关某件事的流言(R)与此事在群体中的重要性(i)和模糊性(a)成正比,它就会在群体中流传开来。学者科斯拉对这一公式进行了补充,提出R=i×a×1/c,c代表人们的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公式的意思是,如果人们批判地接受事物的能力强,流言就会减少,直至最后消失;反之,如果批判能力很低,对什么事都会不加选择地接受,则会为流言传播大开方便之门。④
国内早期对流言或是谣言的研究并不多,但自非典事件以后,流言(谣言)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凸显了出来。于是国内很多学者开始了对流言(谣言)的研究。但是,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对流言(谣言)的研究大多比较宏观,很多都从媒体、政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流言传播时媒体和政府应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微观层面上,学者的研究集中于探讨流言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变异的,少部分学者也关注了人们传播流言的心理动机,但是,极少有学者关注人们接受流言信息的心理,以及对流言的态度是如何形成。
三、学生们对于流言的态度形成
关于态度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一致性理论。它假设:人们总是希望获得一致性,消除不一致性。那些打破平衡的信息通常会引发态度上的改变。⑤费斯廷杰提出的认知不和谐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是一致性理论当中最突出的代表。他认为,任何两种认知因素之间必定会产生无效关系、一致关系、不一致关系三种当中任意一种。⑥当出现认知不和谐时,人们会采取一些措施,尽量减少不和谐的程度。地震期间,由于流言在传播时真伪很难鉴定,所以也更容易导致人们的认知不和谐,不知道该相信还是不该相信流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两个真实的例子,这两个例子均发生在笔者本科就读的高校。两次都是在晚上传来会发生大余震的流言,学生们面临着相信或不相信流言的选择。我们从认知不和谐理论出发,来看他们是如何形成对余震流言的态度的:
在余震谣言传来时,人们会有两个基本的认知:
1:“流言若是真的,相信它能确保我的安全”。
2:“相信流言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这两个认知却是不和谐的,认知1让学生倾向于对流言持信任的态度,而认知2又阻碍了学生对流言的信任。这样,便让他们出现了认知不和谐。为了减少不和谐,获得认知的一致,学生们会努力寻找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认知。
5月15日晚,成都附近的达州地区将发生大的余震这样一个流言在学校盛传时,大家都很矛盾。如果这条流言是真的,那么相信它、去操场躲地震则能确保大家的安全(认知1);然而,连续几天的折腾已经让大家疲惫不堪,去操场睡觉又需要带床垫被子等一系列东西,十分麻烦(认知2)。
在这样一种认知不和谐的状态下,有同学开始打电话或发短信向人求证流言的真实性,有同学开始在网络上查找此流言的细节,大家都在查找信息来消除这种认知不和谐,从而决定到底出去避震与否。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各自提了很多看法,笔者根据记忆将其整理,大致的意见如下:
A同学改变了自己对认知2的看法,认为“相信流言也不会带来太多麻烦”;B同学,在构成紧张关系的认知1方面添加了一些因素,认为“流言确实是真的,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它,以此来确保安全”;C同学,调整了自己原来“不要轻易相信流言”的看法,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D同学,寻找了一些增进和谐的信息,认为去操场“会很热闹,也是一件好玩的事”;E同学有意歪曲了流言,将蛤蟆大规模出现等同于会发生大地震。
很明显,认知1占了上风,最后大家决定当晚去操场避震,认知达到了一致。
地震发生一个星期以后,又有几次厉害的流言来袭,有的甚至比5月15日晚那次地震的谣言传得更厉害。
然而这次大家对流言的处理却和上次大相径庭:
A同学改变了对认知1的看法,认为“即使流言是真的,大地震来了,宿舍楼也是安全的”;B同学增添了对认知2的看法,认为出去躲地震“既麻烦,又累人”;C同学调整了自己原来的看法,认为“地震传言没有真的,全是假的”;D同学看到了老师们的行为,认为老师们都不害怕,我们也没必要怕;E同学则相当主观地判断流言是假的,地震局不可能预报地震。
就这样,这次流言并没有像上次那样引起很大的恐慌。绝大多数同学当晚都还是呆在寝室,而未去操场躲避。
两次流言的传播由于发生时间、信息内容等的不同,虽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但是从中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们是如何通过减少认知不和谐来形成自己态度的。
四、结语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对于流言都不置可否,因为难以对其进行考证。但是,在地震期间,关于余震的流言却强迫人们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相信它从而去避震,还是不相信从而就呆在室内。这就方便了本研究对人们关于余震谣言的态度进行考察。
如果人们选择相信余震流言,则意味着必须付出很多精力去避震,因此,地震期间的余震流言更容易让人产生严重的认知不和谐。人们对流言的态度也就在这个消除认知不和谐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从本文中的例子可以看到,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相信或者不相信流言。当然,人们对流言态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受群体环境的影响,有时相信某个流言仅仅是因为从众。本文当中并未详细考察这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群体的影响最终也要通过个人的判断才能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也只是消除认知不和谐的一种途径。因此,了解清楚人们是如何通过消除认知不和谐来形成自己对流言的态度以后,我们便能更清楚地认识流言的传播过程,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阻止虚假流言的传播。■
注释
①程中兴:《谣言、流言研究——以话语为中心的社会互动分析》[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2月,第5页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99页
③R·L·罗斯诺、 G?A·费恩:《流言》[M],康晖、李华、钱孟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年6月,第43页
④R·L·罗斯诺、 G·A·费恩:《流言》[M],康晖、李华、钱孟姗译,第43页
⑤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50页
⑥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史安斌译,第150页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