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的内容比较抽象,且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差,学生学习数学相对困难,再加上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给很多学生留下了枯燥困难的印象,因而很多学生害怕甚至讨厌上数学课,不喜欢学数学.如何改变、扭转这样的局面,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学数学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要让学生喜欢上你教的那门功课,教师自身的素养尤
其重要.一个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形象,那他所上的课,学生肯定爱听,他所教的科目学生肯定爱学.因为教师良好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崇拜之情,当然也就尊敬这个教师,爱屋及乌嘛,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了.所以身为数学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仪表要美.仪表要淳朴、新鲜、淡雅、自然,给人一种整洁、大方的美感.切忌不修边幅,消沉萎靡;站、立、行的姿态要端庄、文雅.步履蹒跚,动作迟钝都不能引起美感.这样从你站在讲台的那一刻,就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一种审美愉悦,最终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第二,语言要美.首先,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严谨、鲜明,此外,还要有节奏性,语言的节奏能引起人的情绪变化,美的节奏能调节人的良好情绪,能使人产生“悦目明心”之感.其次,数学老师的语言要体现形象性,揭示抽象的数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留有积极创造的余地,以发挥想象力.再者,数学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教师运用暗示、含蓄、幽默的语言及语调的抑扬变化,都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道德要美.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教师的道德美应包括为人师表的品行美,执著追求的毅力美,甘为人梯的奉献美,教书育人的理想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身的道德原则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去,使学生不仅在理智上认为正确该遵循,而且在情感上热爱追求,以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使学生的道德境界变得崇高.
第四,才识要美.荀子云:君子之美,以美其身.教师不仅要有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品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出众的才智.这是引导学生学好知识的有力保证.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双向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的.只有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逆向转化;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并可能正向转化.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爱学、乐学,增强学生求知欲的保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很自觉,高兴地做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管学生对一个老师有多佩服,有多尊敬,但始终有审美疲劳的,有时也会产生不专心听课或厌烦学习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数学长久保持新鲜感呢?培养、激发兴趣是必要的“保鲜剂”.因为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学生的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可以高效率获取知识.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枯燥困难,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抓住学习要点、降低学习难度、因材施教、展现闪光点等手段来让学生时常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再次催化他们热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上提问或做练习时,要尽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各人不同的学习水平发问,让学生人人都能在课堂中体验成功.
让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验成功.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我们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创设、营造轻松愉快的新型师生关系,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要让学生喜欢上你教的那门功课,教师自身的素养尤
其重要.一个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良好的形象,那他所上的课,学生肯定爱听,他所教的科目学生肯定爱学.因为教师良好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崇拜之情,当然也就尊敬这个教师,爱屋及乌嘛,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了.所以身为数学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仪表要美.仪表要淳朴、新鲜、淡雅、自然,给人一种整洁、大方的美感.切忌不修边幅,消沉萎靡;站、立、行的姿态要端庄、文雅.步履蹒跚,动作迟钝都不能引起美感.这样从你站在讲台的那一刻,就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一种审美愉悦,最终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第二,语言要美.首先,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准确、严谨、鲜明,此外,还要有节奏性,语言的节奏能引起人的情绪变化,美的节奏能调节人的良好情绪,能使人产生“悦目明心”之感.其次,数学老师的语言要体现形象性,揭示抽象的数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留有积极创造的余地,以发挥想象力.再者,数学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教师运用暗示、含蓄、幽默的语言及语调的抑扬变化,都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道德要美.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教师的道德美应包括为人师表的品行美,执著追求的毅力美,甘为人梯的奉献美,教书育人的理想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身的道德原则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去,使学生不仅在理智上认为正确该遵循,而且在情感上热爱追求,以达到启迪心智的目的,使学生的道德境界变得崇高.
第四,才识要美.荀子云:君子之美,以美其身.教师不仅要有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品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出众的才智.这是引导学生学好知识的有力保证.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双向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的.只有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逆向转化;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并可能正向转化.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爱学、乐学,增强学生求知欲的保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很自觉,高兴地做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管学生对一个老师有多佩服,有多尊敬,但始终有审美疲劳的,有时也会产生不专心听课或厌烦学习的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数学长久保持新鲜感呢?培养、激发兴趣是必要的“保鲜剂”.因为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学生的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思维同步,可以高效率获取知识.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枯燥困难,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抓住学习要点、降低学习难度、因材施教、展现闪光点等手段来让学生时常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再次催化他们热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上提问或做练习时,要尽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各人不同的学习水平发问,让学生人人都能在课堂中体验成功.
让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验成功.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我们只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创设、营造轻松愉快的新型师生关系,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责任编辑 易志毅)